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目录 | 第6-8页 |
图目录 | 第8-9页 |
表目录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选题的意义 | 第10-11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二、选题的意义 | 第11页 |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1-13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1-12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第二章 教育虚拟社区交往概述 | 第16-27页 |
第一节 教育虚拟社区交往解析 | 第16-19页 |
一、教育虚拟社区的概念 | 第16-18页 |
二、教育虚拟社区交往的涵义解析 | 第18-19页 |
三、教育虚拟社区交往的价值 | 第19页 |
第二节 国内教育虚拟社区交往的发展现状 | 第19-27页 |
一、教育虚拟社区交往的理论发展 | 第20-23页 |
二、教育虚拟社区交往的技术平台发展 | 第23-25页 |
三、教育虚拟社区交往现存在的问题 | 第25-27页 |
第三章 社会网络理论和分析方法 | 第27-38页 |
第一节 社会网络理论概说 | 第27-32页 |
一、异质性理论 | 第27-28页 |
二、结构角色理论 | 第28-29页 |
三、图论 | 第29-30页 |
四、平衡论 | 第30-31页 |
五、社会比较理论 | 第31-32页 |
第二节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及工具简介 | 第32-34页 |
一、SNA | 第32-33页 |
二、社会网络分析工具 | 第33-34页 |
第三节 社会网络理论和教育虚拟社区交往的契合点 | 第34-38页 |
一、平衡论与教育虚拟社区交往的整体网络结构 | 第35页 |
二、社会比较理论与教育虚拟社区交往的网络内部群体 | 第35-36页 |
三、结构角色理论与教育虚拟社区交往的个体网络位置和角色 | 第36-37页 |
四、小结 | 第37-38页 |
第四章 社会网络视角下教育虚拟社区交往效果分析 | 第38-58页 |
第一节 研究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 第38-46页 |
一、研究案例的选择 | 第38-39页 |
二、数据的收集和统计 | 第39-41页 |
三、数据的整理 | 第41-46页 |
第二节 教育虚拟社区交往效果的社会网络分析 | 第46-57页 |
一、整体网络分析 | 第46-48页 |
二、网络中的子群分析 | 第48-52页 |
三、个体的角色分析 | 第52-57页 |
第三节 研究小结 | 第57-58页 |
第五章 社会网络视角下教育虚拟社区交往效果提升策略 | 第58-63页 |
第一节 运用社会网络中“异质性理论”提高教育虚拟社区交往效果 | 第58-60页 |
一、充分发挥弱联结优势,减少教育虚拟社区中冗余关系 | 第58-59页 |
二、充分利用结构洞优势,完善教育虚拟社区网络结构模式 | 第59-60页 |
第二节 运用社会网络中“结构角色理论”优化教育虚拟社区交往效果 | 第60-62页 |
一、适当提高结构凝聚力,增强教育虚拟社区凝聚力的积极影响 | 第60-61页 |
二、充分利用角色对等的优势,促进教育虚拟社区交往持续发展 | 第61-62页 |
第三节 小结 | 第62-63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63-65页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63页 |
第二节 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 第63-65页 |
一、研究创新点 | 第63页 |
二、研究的局限性 | 第63-64页 |
三、研究展望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