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14页 |
(一) 选题缘由及意义 | 第8-9页 |
1.现代社会的诸多不道德现象引发了人们对道德教育的质疑与省思 | 第8页 |
2.布迪厄反思社会学理论的道德教育意义 | 第8-9页 |
3.对布迪厄反思社会学中道德教育思想的系统研究和梳理尚需加强 | 第9页 |
(二) 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9-10页 |
1.反思社会学 | 第9-10页 |
2.布迪厄的反思社会学 | 第10页 |
3.道德教育 | 第10页 |
(三) 本研究相关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1.国外关于布迪厄反思社会学思想的理论综述 | 第11-12页 |
2.国内关于布迪厄反思社会学思想的研究概述 | 第12-13页 |
(四) 本研究拟采用的主要方法 | 第13-14页 |
1.文献法 | 第13页 |
2.比较分析法 | 第13-14页 |
一、 布迪厄“反思社会学”的理论基础 | 第14-23页 |
(一) 布迪厄“反思社会学”的理论前提 | 第14-17页 |
1.马克思、韦伯和涂尔干对布迪厄“反思社会学”思想的影响 | 第14-16页 |
2.布迪厄“反思社会学”的现象学基础 | 第16页 |
3.结构主义:一种超越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的社会学范式 | 第16-17页 |
(二) 布迪厄“反思社会学”的理论要旨 | 第17-23页 |
1.资本理论 | 第17-19页 |
2.场域理论 | 第19-20页 |
3.符号暴力教育理论 | 第20-22页 |
4.语言、权力及符号权力 | 第22-23页 |
二、 布迪厄“反思社会学”理论蕴含的道德观 | 第23-28页 |
(一) 对道德“惯习”与道德实践的揭示:布迪厄发生结构主义道德观 | 第23-25页 |
(二) 对道德语言与符号暴力的解构:布迪厄反思社会学的道德教育观 | 第25-26页 |
(三) 文化资本的积聚:个体道德成长必备的教育资源 | 第26-27页 |
(四) 个体的主动参与:道德教育的主要路径 | 第27-28页 |
三、 布迪厄“反思社会学”理论之于道德教育的价值与启示 | 第28-35页 |
(一) 布迪厄“反思社会学”理论对道德教育的理论价值 | 第28-31页 |
1.布迪厄反思社会学对合理构建道德教育目的的启示 | 第28-29页 |
2.布迪厄反思社会学对道德教育研究范式的借鉴意义 | 第29-30页 |
3.布迪厄反思社会学对学校道德教育评价的启示 | 第30-31页 |
(二) 布迪厄“反思社会学”对学校道德教育实践的启示 | 第31-35页 |
1.道德教育应促使个体实现道德内化为目标指向 | 第31-32页 |
2.道德教育应充分发挥隐性课程在个体道德成长中的作用 | 第32-33页 |
3.道德教育应正确利用教师权威的积极作用 | 第33-34页 |
4.道德教育应加强有效的道德实践活动的开展 | 第34-35页 |
四、 布迪厄“反思社会学”的历史局限:基于道德教育的反思 | 第35-36页 |
(一) 过分夸大了惯习的作用,具有决定论的色彩 | 第35-36页 |
(二) 片面夸大了教育的消极作用,忽视了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 第36页 |
结语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39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39-40页 |
致谢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