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素流动视角下中国产业升级的路径研究 |
论文目录 | | 内容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3页 | 前言 | 第13-23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3-15页 | 一、选题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第13-14页 | 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4-15页 | 第二节 选题意义 | 第15-16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5页 | 二、现实意义 | 第15-16页 | 第三节 研究内容、方法与可能的创新 | 第16-20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8页 | 三、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18-20页 | 第四节 研究框架与结构安排 | 第20-23页 | 一、逻辑关系与研究框架 | 第20-21页 | 二、结构安排与说明 | 第21-2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23-39页 | 第一节 生产要素与要素流动的理论概述 | 第23-28页 | 一、生产要素种类的演变 | 第23-24页 | 二、要素流动的理论综述 | 第24-28页 | 第二节 产业升级的相关研究 | 第28-38页 | 一、产业升级的内涵 | 第28-31页 | 二、产业升级的动力 | 第31-33页 | 三、产业升级的度量 | 第33-35页 | 四、产业升级的路径 | 第35-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二章 要素流动视角下产业升级的理论分析 | 第39-54页 | 第一节 基本概念 | 第39-46页 | 一、生产要素的种类 | 第39-40页 | 二、产业分类的界定 | 第40-41页 | 三、产业升级的新内涵与分类 | 第41-45页 | 四、小结 | 第45-46页 | 第二节 产业升级的影响因素 | 第46-49页 | 一、直接影响因素 | 第46-47页 | 二、间接影响因素 | 第47-49页 | 第三节 要素流动视角下产业升级的路径 | 第49-53页 | 一、存在效应路径 | 第49-50页 | 二、溢出效应路径 | 第50-51页 | 三、规模效应路径 | 第51-52页 | 四、财富效应路径 | 第52页 | 五、产业升级路径的两阶段理论 | 第52-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三章 要素流动视角下产业升级的存在效应 | 第54-78页 | 第一节 存在效应的逻辑及内涵 | 第54-65页 | 一、要素流动与综合要素结构 | 第54-59页 | 二、要素禀赋与产业升级 | 第59-60页 | 三、综合要素结构改变产生存在效应 | 第60-65页 | 第二节 存在效应的数理分析 | 第65-71页 | 一、生产要素充分使用的数理分析 | 第65-67页 | 二、生产要素未充分使用的数理分析 | 第67-71页 | 第三节 存在效应的实证分析 | 第71-76页 | 一、存在效应下的产业升级指数 | 第71-73页 | 二、模型构建 | 第73-74页 | 三、实证分析 | 第74-76页 |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本章附录 | 第77-78页 | 第四章 要素流动视角下产业升级的溢出效应 | 第78-112页 | 第一节 溢出效应的相关研究 | 第78-84页 | 一、正向溢出效应的研究 | 第78-80页 | 二、负向溢出效应的研究 | 第80-81页 | 三、溢出效应的测量 | 第81-83页 | 四、要素流动视角下溢出效应的界定 | 第83-84页 | 第二节 要素流动视角下溢出效应的微观机理 | 第84-93页 | 一、溢出效应路径的微观机理 | 第84-86页 | 二、要素流动下的微观溢出渠道 | 第86-90页 | 三、案例分析 | 第90-93页 | 第三节 要素流动下溢出效应的中观机理 | 第93-103页 | 一、溢出效应路径的中观机理 | 第93-94页 | 二、不同产业的溢出效应对比 | 第94-98页 | 三、实证分析——对工业部门的考察 | 第98-103页 | 第四节 要素流动视角下溢出效应的宏观机理 | 第103-111页 | 一、溢出效应路径的宏观机理 | 第103-105页 | 二、国外产业结构变迁 | 第105-109页 | 三、实证分析 | 第109-111页 | 本章小结 | 第111-112页 | 第五章 要素流动视角下产业升级的规模效应 | 第112-137页 | 第一节 规模效应概述 | 第112-119页 | 一、规模效应的定义 | 第112-113页 | 二、规模效应的差异 | 第113-116页 | 三、规模效应的测量方法 | 第116-119页 | 第二节 要素流动视角下规模效应的影响机理 | 第119-124页 | 一、规模效应路径的内在机理 | 第119-121页 | 二、规模效应的内部性影响因素 | 第121-123页 | 三、规模效应的外部性影响因素 | 第123-124页 | 第三节 基于DEA方法的规模效应分析 | 第124-132页 | 一、DEA方法简介 | 第125-127页 | 二、数据说明与评价结果分析 | 第127-129页 | 三、规模效应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第129-132页 | 本章小结 | 第132-133页 | 本章附表 | 第133-137页 | 第六章 要素流动视角下产业升级的财富效应 | 第137-160页 | 第一节 财富效应的相关理论 | 第137-140页 | 一、财富效应的定义 | 第137-138页 | 二、财富效应的特征 | 第138-140页 | 第二节 要素流动视角下财富效应的机制 | 第140-147页 | 一、要素流入激发闲置生产要素 | 第141-143页 | 二、财富积累为产业升级提供财富基础 | 第143-146页 | 三、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促进要素收益提高 | 第146-147页 | 第三节 财富效应的案例分析 | 第147-159页 | 一、高铁产业 | 第147-154页 | 二、汽车产业 | 第154-159页 | 本章小结 | 第159-160页 | 第七章 要素流动视角下产业升级的政策建议 | 第160-175页 | 第一节 通过要素流入促进产业升级的必然性 | 第160-164页 | 一、经济发展规律要求走开放型发展道路 | 第160-162页 | 二、经济全球化的国际背景要求融入全球产业链 | 第162-163页 | 三、国内要素禀赋差异要求引进国外稀缺要素 | 第163-164页 | 四、小结 | 第164页 | 第二节 中国未来产业升级的政策建议 | 第164-168页 | 一、继续坚持对外开放,深度融入全球化 | 第164-165页 | 二、规范外资准入标准,提高要素流入质量 | 第165页 | 三、完善产业政策,推进产业升级路径优化 | 第165-167页 | 四、加大对外投资力度,实现要素双向流动 | 第167-168页 | 第三节 发展中国家借鉴中国经验进行产业升级的步骤 | 第168-171页 | 一、评估本地要素禀赋,确定潜力产业 | 第168页 | 二、建设必需的基础设施,完善营商环境 | 第168-169页 | 三、制定优惠政策,激励要素流入 | 第169-170页 | 四、构建创新机制,鼓励自主创新 | 第170页 | 五、推动技术创新产业化,培育优势产业 | 第170-171页 | 六、重新评估本地要素禀赋状况 | 第171页 | 第四节 借助要素流入实现产业升级的风险 | 第171-173页 | 一、引入竞争性要素,挤占国内市场 | 第171-172页 | 二、国内市场改革不到位,产业升级路径受阻 | 第172-173页 | 三、资本流动控制不当,增加金融风险 | 第173页 | 本章小结 | 第173-175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启示 | 第175-183页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第175-178页 | 一、要素结构优化是产业升级的基础 | 第175-176页 | 二、中国的产业升级得益于引进外资吸引要素流入 | 第176页 | 三、要素流入激发了中国产业升级的四个路径 | 第176-177页 | 四、中国未来需进一步优化产业升级路径 | 第177-178页 | 第二节 启示与建议 | 第178-179页 | 一、产业升级需要顺应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 第178页 | 二、产业升级路径需要与国内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 | 第178-179页 | 三、产业升级路径需要与要素结构相适应 | 第179页 | 第三节 本论文的局限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 第179-183页 | 一、本文的局限 | 第179-181页 | 二、研究展望 | 第181-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183-191页 | 后记 | 第191-193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