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危植物长柄双花木(Disanthus cercidifolius var.longipes)繁殖生态学与光合适应性研究 |
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11页 | 关健词: | 第11-12页 | ABSTRACT: | 第12-18页 | KEY WORDS: | 第18-1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9-45页 | 第一节 植物繁殖生态学研究历史 | 第19-21页 | 第二节 植物繁育系统研究进展 | 第21-22页 | 第三节 植物花部综合特征及传粉生态学研究进展 | 第22-30页 | ·花部综合特征与传粉者 | 第22-24页 | · 花部综合特征与传粉者的相互影响 | 第22-23页 | · 花部综合特征对传粉者的吸引 | 第23页 | · 花部综合特征对传粉者的适应 | 第23-24页 | ·传粉生态学研究进展 | 第24-30页 | · 传粉生态学研究历史 | 第24-26页 | · 传粉生态学研究热点问题 | 第26-30页 | 第四节 植物开花物候与生殖特性研究进展 | 第30-31页 | 第五节 濒危植物生殖机制研究进展 | 第31-33页 | ·花粉和资源对植物结实的限制 | 第31-32页 | ·濒危植物“花多果少”的生殖现象 | 第32-33页 | 第六节 植物光合适应性研究进展 | 第33-42页 | ·植物生理生态学研究现状及发展 | 第33-36页 | ·光合作用的“午休”现象 | 第36-37页 | ·光合作用的气孔限制和非气孔限制 | 第37-38页 | · 气孔限制和非气孔限制的判断 | 第37页 | · 气孔限制值的计算 | 第37-38页 | ·叶绿素荧光动力学 | 第38-42页 | · 叶绿素荧光测定的基础 | 第38页 | · 荧光产量的变化 | 第38-39页 | · 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定义 | 第39-40页 | · 叶绿素荧光参数的生物学意义讨论 | 第40-42页 | 第七节 植物种群动态研究进展 | 第42-45页 | ·植物种群统计及其预测模型研究和应用 | 第42-43页 | ·无性系植物种群动态研究 | 第43页 | ·植物种子种群研究 | 第43-45页 | 第二章 研究材料与方法 | 第45-59页 | 第一节 研究对象及目的意义 | 第45-47页 | ·长柄双花木一般特征 | 第46页 | ·研究进展 | 第46页 | ·目的意义 | 第46-47页 | ·研究内容 | 第47页 | 第二节 生殖构件的时空动态研究方法 | 第47-48页 | ·生殖构件时空分布的调查 | 第47-48页 | ·数据分析 | 第48页 | 第三节 开花物候及其繁殖特性研究方法 | 第48-49页 | ·开花物候 | 第48-49页 | ·相对开花强度及结果率的计算 | 第49页 | 第四节 花部综合特征及其繁育系统研究方法 | 第49-52页 | ·花开放式样的观察 | 第49页 | ·杂交指数(Out crossing index, OCI)的估算 | 第49-50页 | ·花粉-胚珠比(pollen-ovule ratio, P/O)的估算 | 第50页 | ·套袋实验 | 第50页 | ·等位酶电泳 | 第50-52页 | · 样地设置、取样与制备 | 第50-51页 | · 制胶、电泳与染色 | 第51页 | · 数据处理 | 第51-52页 | ·传粉者种类及其传粉效率的检测 | 第52页 | 第五节 种群结实的资源和花粉限制研究方法 | 第52-54页 | ·补充授粉 | 第52页 | ·资源限制 | 第52-53页 | · 补充无机养分 | 第53页 | · 去花处理 | 第53页 | · 去叶片 | 第53页 | ·数据分析 | 第53-54页 | 第六节 种群光合适应性研究方法 | 第54-55页 | 第七节 种群动态及其生态对策研究方法 | 第55-59页 | ·野外调查 | 第55-56页 | ·种群静态生命表与生殖力表的编制 | 第56页 | ·图解生命表的建立 | 第56-57页 | ·生殖价的计算 | 第57页 | ·Leslie矩阵模型的建立 | 第57页 | ·时间序列分析 | 第57-59页 | 第三章 长柄双花木种群生殖构件的时空动态 | 第59-64页 | 第一节 生殖构件时空分布动态 | 第59-61页 | ·个体年龄与生殖构件分布 | 第59页 | ·海拔高度与生殖构件分布 | 第59-61页 | ·群落类型与生殖构件分布 | 第61页 | 第二节 生殖构件败育的时空变异 | 第61-63页 | ·个体年龄与生殖构件的败育 | 第61-62页 | ·海拔高度与生殖构件的败育 | 第62页 | ·树冠层次与生殖构件的败育 | 第62页 | ·群落类型与生殖构件的败育 | 第62-63页 | 第三节 小结 | 第63-64页 | 第四章 长柄双花木种群开花物候及其生殖特性 | 第64-71页 | 第一节 开花物候 | 第64-67页 | ·开花进程 | 第64-66页 | ·同步指数与相对开花强度 | 第66-67页 | 第二节 物候指数与生殖成功的相关分析 | 第67-68页 | 第三节 讨论 | 第68-71页 | ·开花物候的变异 | 第68-69页 | ·开花物候与生殖适合度 | 第69-71页 | 第五章 长柄双花木种群花部综合特征与繁育系统 | 第71-82页 | 第一节 花部综合特征 | 第71-73页 | 第二节 繁育系统 | 第73-76页 | ·杂交指数 | 第73-74页 | ·花粉-胚珠比 | 第74页 | ·套袋实验 | 第74页 | ·等位酶电泳结果及其分析 | 第74-76页 | · 种群间的遗传结构 | 第74-75页 | · 种群间的遗传变异性及繁育系统的间接估计 | 第75-76页 | 第三节 传粉生态学特征 | 第76-78页 | ·风对花粉散布的作用 | 第76页 | ·传粉昆虫种类及访花行为 | 第76-78页 | ·传粉昆虫的传粉效率 | 第78页 | 第四节 讨论 | 第78-82页 | ·繁育系统及其检测 | 第79-80页 | ·花粉竞争 | 第80页 | ·繁育系统与传粉者 | 第80-82页 | 第六章 长柄双花木种群结实的资源和花粉限制 | 第82-87页 | 第一节 花粉限制 | 第82-83页 | 第二节 资源限制 | 第83-84页 | ·补充施肥 | 第83页 | ·去叶处理 | 第83-84页 | ·去花处理 | 第84页 | 第三节 讨论 | 第84-87页 | ·种群结实的花粉和资源限制机制 | 第84-86页 | ·长柄双花木“花多果少”的生殖机制 | 第86-87页 | 第七章 长柄双花木种群光合适应性研究 | 第87-95页 | 第一节 不同生境下气体交换特征及其适应 | 第87-89页 | ·不同生境下净光合速率日变化特征 | 第87-88页 | ·蒸腾速率与水分利用效率 | 第88-89页 | 第二节 不同生境下叶绿素荧光动力学特征及其适应 | 第89-91页 | ·PQ还原程度和ΦPSⅡ特性 | 第89页 | ·叶片非光化学猝灭(NPQ)特性 | 第89-90页 | ·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及潜在光化学活性 | 第90页 | ·吸收光能分配特性 | 第90-91页 | 第三节 讨论 | 第91-95页 | ·气体交换特征对不同生境的适应 | 第91-92页 | ·叶绿素荧光特征对不同生境的适应 | 第92-94页 | ·光合特征及其濒危原因 | 第94-95页 | 第八章 长柄双花木种群数量动态及其生态对策 | 第95-104页 | 第一节 生命表及生殖表 | 第95-97页 | ·长柄双花木的静态生命表 | 第95-96页 | ·种群生殖力表 | 第96页 | ·种群生殖价分析 | 第96-97页 | 第二节 种群图解生命表 | 第97页 | 第三节 种群动态模型的建立与预测 | 第97-101页 | ·Leslie矩阵模型的建立与预测 | 第97-100页 | ·时间序列模型及预测 | 第100-101页 | 第三节 讨论 | 第101-104页 | ·人为破坏及其种群恢复 | 第101-102页 | ·长柄双花木种群生态对策 | 第102页 | ·关于种群动态研究的方法 | 第102-104页 |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 第104-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30页 | 就读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 | 第130-132页 | 致谢 | 第132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