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目录 | 第1-8页 |
缩略词表 | 第8-9页 |
摘要 | 第9-12页 |
Abstract | 第12-16页 |
前言 | 第16-18页 |
第一章 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抗原38KD、ESAT6和CFP10的克隆表达 | 第18-32页 |
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18-25页 |
· 实验材料 | 第18-21页 |
· 菌株和质粒 | 第18页 |
· 工具酶和试剂盒 | 第18页 |
· 试剂 | 第18页 |
· 待检样品 | 第18页 |
· 仪器设备 | 第18-19页 |
· 试剂配制 | 第19-21页 |
· 实验方法 | 第21-25页 |
· MTB特异性抗原ESAT6,38KD,CFP10表位分析 | 第21页 |
·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21-24页 |
· pBVIL1质粒提取 | 第21-22页 |
· PCR法合成MTB特异性抗原38KD、ESAT6、CFP10 | 第22页 |
· PCR产物的纯化 | 第22-23页 |
· PCR产物及质粒载体酶切 | 第23页 |
· 目的基因与载体连接 | 第23页 |
· 连接产物的转化 | 第23页 |
· 重组质粒的鉴定 | 第23-24页 |
· 在大肠杆菌中诱导重组质粒的表达及表达产物的纯化 | 第24页 |
· 克隆化基因的诱导表达 | 第24页 |
· 蛋白的纯化 | 第24页 |
· MTB特异性抗原的活性鉴定 | 第24-25页 |
· 统计学分析 | 第25页 |
2 实验结果 | 第25-30页 |
· MTB特异性抗原表位的确定 | 第25-26页 |
· 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38KD、ESAT6、CFP10基因的PCR扩增 | 第26页 |
· 表达载体的构建与鉴定 | 第26-29页 |
· 目的蛋白的纯化 | 第29页 |
· 抗原活性鉴定 | 第29-30页 |
3 讨论 | 第30-31页 |
4 小结 | 第31-32页 |
第二章 结核分枝杆菌38KD-ESAT6-CFP10融合基因的原核表达及纯化 | 第32-38页 |
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32-34页 |
· 实验材料 | 第32-33页 |
· 菌种 | 第32页 |
· 试剂盒 | 第32页 |
· 试剂 | 第32页 |
· 待检样品 | 第32页 |
· 仪器设备 | 第32页 |
· 试剂配制 | 第32-33页 |
· 实验方法 | 第33-34页 |
· 质粒的提取 | 第33页 |
· 质粒的转化 | 第33页 |
· 阳性克隆的鉴定 | 第33页 |
· 目的蛋白的诱导表达 | 第33页 |
· 蛋白的纯化 | 第33-34页 |
· 蛋白的活性鉴定 | 第34页 |
· 统计学分析 | 第34页 |
2 实验结果 | 第34-37页 |
· 融合表达基因的质粒提取 | 第34-35页 |
· 融合蛋白阳性克隆的鉴定 | 第35页 |
· 融合蛋白的纯化 | 第35-36页 |
· 融合蛋白的活性鉴定 | 第36-37页 |
3 讨论 | 第37页 |
4 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多克隆、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38-49页 |
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38-44页 |
· 实验材料 | 第38-39页 |
· 免疫原与检测用抗原 | 第38页 |
· 试剂 | 第38页 |
· 动物和细胞株 | 第38页 |
· 仪器设备 | 第38页 |
· 试剂配制 | 第38-39页 |
· 实验方法 | 第39-44页 |
· 制备抗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多克隆抗体 | 第39-41页 |
· 免疫动物及效价测定 | 第39-40页 |
· 多抗血清的采集 | 第40页 |
· 兔抗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多克隆抗体的纯化及效价测定 | 第40-41页 |
· 兔抗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多克隆抗体的特异性鉴定 | 第41页 |
· 制备抗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 | 第41-44页 |
· 动物免疫及效价测定 | 第41-42页 |
· 骨髓瘤细胞SP2/0的培养和传代 | 第42页 |
· 饲养层细胞的制备 | 第42页 |
· 细胞融合及培养 | 第42-43页 |
· 杂交瘤细胞的克隆化培养 | 第43页 |
· 腹水的制备 | 第43-44页 |
· 抗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纯化及效价测定 | 第44页 |
· 单克隆抗体Ig亚类特性的鉴定 | 第44页 |
· 鼠抗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特异性鉴定 | 第44页 |
2 实验结果 | 第44-47页 |
· 抗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多克隆抗体的纯化及鉴定 | 第44-45页 |
· 抗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多克隆抗体的纯化 | 第44-45页 |
· 抗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多克隆抗体效价的测定 | 第45页 |
· 抗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多克隆抗体的特异性鉴定 | 第45页 |
· 抗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纯化及鉴定 | 第45-47页 |
· 抗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的获得 | 第45-46页 |
· 抗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纯化 | 第46页 |
· 抗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效价、Ig亚类特性鉴定 | 第46-47页 |
· 抗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特异性鉴定 | 第47页 |
3 讨论 | 第47-48页 |
4 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结核分枝杆菌抗原化学发光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49-59页 |
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49-53页 |
· 实验材料 | 第49-50页 |
· 检测用抗体 | 第49页 |
· 试剂 | 第49页 |
· 待检样品 | 第49页 |
· 仪器设备 | 第49页 |
· 试剂配制 | 第49-50页 |
· 实验方法 | 第50-53页 |
· 抗原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50-51页 |
· 酶标记抗体物 | 第50页 |
· 酶标抗体的活性测定 | 第50-51页 |
· 抗原ELISA检测方法的优化 | 第51-52页 |
· 包被抗体与酶标抗体的确定 | 第51页 |
· 抗体包被浓度的确定 | 第51页 |
· 样品稀释度的确定 | 第51-52页 |
· 酶标抗体浓度的确定 | 第52页 |
· 临界值(CUT OFF)的确定 | 第52页 |
· 抗原化学发光ELISA方法的建立 | 第52页 |
· 建立ELISA、化学发光ELISA检测方法的标准曲线以及最低检出限的确定 | 第52-53页 |
2 实验结果 | 第53-56页 |
· HRP标记抗体的活性测定 | 第53页 |
· 包被抗体与酶标抗体的确定 | 第53-54页 |
· 抗体包被浓度的确定 | 第54页 |
· 待检血清稀释度的确定 | 第54-55页 |
· 酶标抗体浓度的确定 | 第55页 |
· 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55-56页 |
· cut-off、最低检测限的确定 | 第56页 |
3 讨论 | 第56-58页 |
4 小结 | 第58-59页 |
第五章 结核分枝杆菌抗原化学发光定量检测技术的初步临床评价 | 第59-67页 |
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59-61页 |
· 实验材料 | 第59-60页 |
· 诊断用包被抗体及酶标抗体 | 第59页 |
· 试剂 | 第59页 |
· 待检样品 | 第59-60页 |
· 仪器设备 | 第60页 |
· 试剂配制 | 第60页 |
· 实验方法 | 第60-61页 |
· 抗原化学发光ELISA在接受治疗的结核患者血清中测定抗原浓定的变化 | 第60-61页 |
· 抗原化学发光ELISA检测分枝杆菌培养上清中的抗原浓度 | 第61页 |
· 结核分枝杆菌抗原化学发光ELISA与抗体检测的联合应用 | 第61页 |
2 实验结果 | 第61-65页 |
· 接受治疗的结核患者血清中抗原浓定的测定 | 第61-63页 |
· 分枝杆菌培养上清中的抗原浓度检测 | 第63-64页 |
· 与抗体联合检测的应用 | 第64-65页 |
3 讨论 | 第65-66页 |
4 小结 | 第66-67页 |
全文总结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5页 |
发表文章 | 第75-92页 |
综述:结核分枝杆菌抗原检测的研究进展 | 第75-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论著:抗结核分枝杆菌抗原优势肽段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和初步鉴定 | 第84-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2页 |
个人简历 | 第92-94页 |
致谢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