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5页 |
1.1 视网膜血氧测量 | 第14-15页 |
1.1.1 视网膜血氧测量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4-15页 |
1.1.2 视网膜血氧测量方法 | 第15页 |
1.2 视网膜血氧饱和度光谱测量方法原理 | 第15-18页 |
1.2.1 物理基础 | 第16页 |
1.2.2 血氧饱和度的计算 | 第16-18页 |
1.3 常见的活体视网膜血氧测量技术 | 第18-27页 |
1.3.1 基于眼底相机的多波长视网膜血氧测量技术 | 第20-25页 |
1.3.2 基于CSLO的多波长视网膜血氧测量技术 | 第25-26页 |
1.3.3 基于OCT的视网膜血氧测量技术 | 第26-27页 |
1.4 视网膜血氧测量应用研究进展 | 第27-28页 |
1.5 当前视网膜血氧测量存在的问题 | 第28-32页 |
1.5.1 血管直径和视网膜色素沉积 | 第28-29页 |
1.5.2 血氧标定 | 第29-32页 |
1.5.3 图像处理算法对视网膜血氧计算精度的影响 | 第32页 |
1.6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第32-35页 |
第二章 基于眼底相机的双波长视网膜血氧测量系统 | 第35-50页 |
2.1 在体视网膜血氧测量方案设计 | 第35-37页 |
2.2 双相机视网膜血氧测量模块设计 | 第37-43页 |
2.2.1 光学设计 | 第37-41页 |
2.2.2 双波长图像采集相机选型 | 第41-42页 |
2.2.3 在体视网膜血氧测量结构设计 | 第42-43页 |
2.3 基于眼底相机的双波长视网膜血氧测量系统 | 第43-45页 |
2.3.1 血氧计算子系统 | 第44-45页 |
2.4 人眼双波长视网膜成像实验和血氧饱和度的初步计算 | 第45-4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三章 基于血管分割和视盘定位的双波长视网膜图像配准 | 第50-62页 |
3.1 理论基础 | 第51-56页 |
3.1.1 收敛指数滤波器介绍 | 第51-52页 |
3.1.2 互信息理论介绍 | 第52-53页 |
3.1.2.1 熵 | 第52页 |
3.1.2.2 条件熵 | 第52页 |
3.1.2.3 联合熵 | 第52-53页 |
3.1.2.4 互信息 | 第53页 |
3.1.3 基于互信息的双波长视网膜图像配准 | 第53-55页 |
3.1.3.1 联合直方图 | 第54页 |
3.1.3.2 PV插值 | 第54-55页 |
3.1.4 基于Hessian矩阵的血管分割 | 第55-56页 |
3.2 算法介绍 | 第56-58页 |
3.2.1 基于血管分割和视盘定位的双波长图像配准 | 第56-58页 |
3.2.1.1 血管分割 | 第57页 |
3.2.1.2 血管移除 | 第57-58页 |
3.2.1.3 初步视盘中心定位 | 第58页 |
3.2.1.4 基于收敛指数滤波器的精确视盘定位 | 第58页 |
3.2.1.5 基于互信息的双波长图像配准 | 第58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58-59页 |
3.4 讨论 | 第59-6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四章 基于相机标定的双波长图像配准 | 第62-77页 |
4.1 理论基础 | 第63-66页 |
4.1.1 图像畸变校正 | 第63页 |
4.1.2 摄像系统内参数标定 | 第63页 |
4.1.3 摄像系统标定原理 | 第63-66页 |
4.1.4 双摄像模块的仿射配准原理 | 第66页 |
4.2 双波长视网膜图像位置偏差的原因分析 | 第66-67页 |
4.3 基于相机标定的双波长图像配准 | 第67-75页 |
4.3.1 基于标定板的参数测量 | 第67-70页 |
4.3.2 双波长视网膜图像配准 | 第70-71页 |
4.3.3 配准结果评估 | 第71-75页 |
4.4 讨论 | 第7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第五章 混合泊松高斯去噪及其噪声对血氧计算的影响 | 第77-91页 |
5.1 双波长视网膜图像噪声类型 | 第78页 |
5.2 算法介绍 | 第78-84页 |
5.2.1 混合泊松高斯噪声参数估计 | 第79-80页 |
5.2.2 双边滤波 | 第80-81页 |
5.2.3 双域滤波 | 第81-83页 |
5.2.3.1 联合双边滤波 | 第81-82页 |
5.2.3.2 短时傅里叶变换 | 第82页 |
5.2.3.3 小波收缩 | 第82-83页 |
5.2.4 方差稳定性变换 | 第83-84页 |
5.3 实验结果 | 第84-85页 |
5.3.1 双波长视网膜图像噪声估计 | 第84-85页 |
5.3.2 双波长视网膜图像去噪结果 | 第85页 |
5.4 评估 | 第85-90页 |
5.4.1 图像质量评估 | 第85-86页 |
5.4.2 噪声对血氧计算的影响 | 第86-9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第六章 基于多模图像的混合泊松高斯去噪 | 第91-104页 |
6.1 算法介绍 | 第91-95页 |
6.1.1 参数估计 | 第91-92页 |
6.1.2 多模图像交叉双域滤波 | 第92-95页 |
6.1.2.1 时域交叉双边带滤波 | 第92-93页 |
6.1.2.2 频域小波收缩 | 第93-95页 |
6.1.3 方差稳定性变换 | 第95页 |
6.2 实验结果 | 第95-97页 |
6.2.1 双波长视网膜图像参数估计 | 第95-97页 |
6.2.2 双波长视网膜图像去噪结果 | 第97页 |
6.3 评估 | 第97-102页 |
6.3.1 多模图像仿真结果 | 第97-98页 |
6.3.2 图像质量评估 | 第98-100页 |
6.3.3 血氧饱和度计算精度对比 | 第100-102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02-104页 |
第七章 视网膜血氧仪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初步临床应用 | 第104-112页 |
7.1 实验目的 | 第105页 |
7.2 实验方法 | 第105-106页 |
7.2.1 实验对象 | 第105页 |
7.2.2 实验流程 | 第105-106页 |
7.2.3 统计学方法 | 第106页 |
7.3 实验结果 | 第106-110页 |
7.3.1 不同性别之间的比较 | 第108页 |
7.3.2 不同年龄段之间的比较 | 第108页 |
7.3.3 不同病程之间的比较 | 第108页 |
7.3.4 糖尿病组与健康对照组之间的比较 | 第108-110页 |
7.3.5 可靠性和可重复性 | 第110页 |
7.4 讨论 | 第110-111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111-112页 |
第八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112-116页 |
8.1 论文主要内容与结论 | 第112-113页 |
8.2 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113-114页 |
8.3 后续工作展望 | 第114-116页 |
致谢 | 第116-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2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