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45页 |
1.1 研究的缘起 | 第15-20页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16-17页 |
1.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7-20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20-38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20-27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27-36页 |
1.2.3 研究现状评价 | 第36-38页 |
1.3 研究脉络的呈现 | 第38-44页 |
1.3.1 研究方法的选择 | 第38-40页 |
1.3.2 研究思路的推进 | 第40-42页 |
1.3.3 研究创新的探索 | 第42-44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二章 恩格斯晚年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的基础理论 | 第45-76页 |
2.1 “恩格斯晚年”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内涵 | 第45-54页 |
2.1.1 关于“恩格斯晚年”的界定 | 第45-47页 |
2.1.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 | 第47-54页 |
2.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的基本视角 | 第54-68页 |
2.2.1 政治传播视阈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第54-62页 |
2.2.2 文化哲学视阈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第62-68页 |
2.3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基本逻辑 | 第68-75页 |
2.3.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与方式 | 第68-72页 |
2.3.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与对象 | 第72-73页 |
2.3.3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功能与目的 | 第73-7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三章 恩格斯晚年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依据与历史进程 | 第76-96页 |
3.1 恩格斯晚年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依据 | 第76-81页 |
3.1.1 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需要不断丰富与发展,才能更好解释世界 | 第77-78页 |
3.1.2 现实依据:无产阶级需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才能更好改造世界 | 第78-81页 |
3.2 恩格斯晚年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 | 第81-90页 |
3.2.1 社会发展史研究阶段(1883年—1885年、1886年—1890年) | 第82-84页 |
3.2.2 资本主义经济形态研究阶段(1885年—1894年) | 第84-85页 |
3.2.3 理论史研究阶段(1883年—1892年) | 第85-88页 |
3.2.4 革命策略研究阶段(1890年—1895年) | 第88-90页 |
3.3 恩格斯晚年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态度 | 第90-95页 |
3.3.1 求真反对经验主义 | 第91-93页 |
3.3.2 求实反对唯理主义 | 第93-94页 |
3.3.3 创新反对教条主义 | 第94-9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第四章 恩格斯晚年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方式方法 | 第96-123页 |
4.1 以报刊和书籍等媒体为根本点,构建政治理论的传播渠道 | 第96-99页 |
4.1.1 创办报刊,发挥党报“阵地”作用 | 第97-98页 |
4.1.2 出版各国文字译本和撰写政论文章 | 第98-99页 |
4.2 以书信交流为立足点,打造政治互动的良性平台 | 第99-102页 |
4.2.1 答疑解惑 | 第99-101页 |
4.2.2 讨论策略 | 第101-102页 |
4.3 以文学评论与艺术鉴赏为切入点,延展政治宣传的效用空间 | 第102-106页 |
4.3.1 善用写书评的方式解释和阐述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 第103-104页 |
4.3.2 常用文学评论的方式揭示与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矛盾 | 第104-105页 |
4.3.3 乐用诗歌的方式抒发自身情感,表达强烈的人道主义情怀 | 第105-106页 |
4.4 以敢于同各种错误思想交锋为着力点,创新政治信仰的塑造方略 | 第106-114页 |
4.4.1 捍卫《资本论》的科学性和革命性 | 第107-109页 |
4.4.2 同“青年派”无政府主义思潮进行斗争 | 第109-111页 |
4.4.3 揭露批判福尔马尔右倾机会主义谬论 | 第111-114页 |
4.5 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支撑点,完善政治理想的认同路径 | 第114-122页 |
4.5.1 以情感人,以诚动人 | 第114-115页 |
4.5.2 有的放矢,灵活应变 | 第115-116页 |
4.5.3 简洁明快,通俗易懂 | 第116-121页 |
4.5.4 实事求是,富有哲理 | 第121-12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22-123页 |
第五章 恩格斯晚年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贡献 | 第123-161页 |
5.1 恩格斯晚年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贡献 | 第123-144页 |
5.1.1 界定阐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界定和原理阐释 | 第124-127页 |
5.1.2 系统完善:整理和编辑《资本论》第二、三卷 | 第127-133页 |
5.1.3 丰富深化: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新贡献 | 第133-139页 |
5.1.4 创新发展: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进行重新定位和思考 | 第139-144页 |
5.2 恩格斯晚年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贡献 | 第144-159页 |
5.2.1 策略调整:丰富与发展无产阶级政党的革命策略 | 第144-149页 |
5.2.2 人才培养:关怀培育年轻一代革命家 | 第149-152页 |
5.2.3 政党建设:帮助与指导各国社会主义政党进行革命工作 | 第152-157页 |
5.2.4 国际联合:积极促成第二国际的建立 | 第157-159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59-161页 |
第六章 恩格斯晚年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与现实启示 | 第161-229页 |
6.1 恩格斯晚年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 | 第161-184页 |
6.1.1 重要保证:发挥无产阶级政党的引领作用 | 第162-166页 |
6.1.2 必要前提:坚持理论的批判与自我批判 | 第166-171页 |
6.1.3 根本路径:构建“三位一体”传播模式 | 第171-180页 |
6.1.4 基本立场:关照人民群众“多层次”需要 | 第180-184页 |
6.2 恩格斯晚年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启示 | 第184-228页 |
6.2.1 主体多元发展,保障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第185-190页 |
6.2.2 内容勇于创新,引领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第190-202页 |
6.2.3 形式灵活多样,推进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第202-209页 |
6.2.4 受众精确传播,深化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第209-224页 |
6.2.5 语言通俗生动,促进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第224-228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228-229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229-235页 |
致谢 | 第235-237页 |
参考文献 | 第237-25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250-2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