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政策系统论 |
论文目录 | | 内 容 提 要I | 第1-6
页 | AbstractIII | 第6-14
页 | 导 论 | 第14-24
页 | 一、 刑事政策研究的现状 | 第14-15
页 | (一) 犯罪趋势严重对刑事政策提出新要求 | 第14
页 | (二) 刑事政策实践面临困境 | 第14-15
页 | (三) 刑事政策理论研究面临危机 | 第15
页 | 二、 改变刑事政策研究现状的主要途径 | 第15-17
页 | (一) 引入系统科学理论的必要方法 | 第16
页 | (二) 中外运用系统科学研究政策理论的情况 | 第16-17
页 | 三、 刑事政策系统理论 | 第17-19
页 | (一) 系统理论的发展 | 第17-19
页 | (二) 刑事政策系统论 | 第19
页 | 四、 本文的体系结构 | 第19-21
页 | 五、 本文的主要理论观点 | 第21-24
页 | 第一章 刑事政策的概念 | 第24-38
页 | 一、 概述 | 第24-26
页 | (一) 西方刑事政策的历史回顾 | 第24-25
页 | (二) 我国刑事政策的历史回顾 | 第25-26
页 | 二、 中外学者界定的刑事政策概念 | 第26-32
页 | (一) 德国学者界定的刑事政策的概念 | 第26-27
页 | (二) 法国学者界定的刑事政策概念 | 第27
页 | (三) 日本学者界定的刑事政策概念 | 第27-28
页 | (四) 前苏联及俄罗斯学者界定的刑事政策概念 | 第28-29
页 | (五) 中国台湾地区学者界定的刑事政策概念 | 第29-30
页 | (六) 中国大陆学者界定的刑事政策概念 | 第30-32
页 | 三、 中外刑事政策概念的差异、趋同与归类 | 第32-34
页 | (一) 中外刑事政策概念基本问题的差异 | 第32
页 | (二) 中外刑事政策概念的趋同 | 第32
页 | (三) 刑事政策定义内容的广狭归类 | 第32-33
页 | (四) 从广狭概念看刑事政策的历史演进 | 第33-34
页 | 四、 从公共政策概念中汲取营养 | 第34-36
页 | 五、 刑事政策概念的整合界定 | 第36-38
页 | (一) 界定刑事政策系统概念的方法 | 第36
页 | (二) 刑事政策之“刑事”的含义 | 第36
页 | (三) 刑事政策的要素 | 第36-38
页 | 第二章 刑事政策系统理论概述 | 第38-49
页 | 一、 刑事政策系统论的概念 | 第38-40
页 | (一) 刑事政策系统的含义 | 第38
页 | (二) 刑事政策系统的主要特征 | 第38-40
页 | 二、 刑事政策的静态系统 | 第40-43
页 | (一) 群体刑事政策静态系统 | 第41-42
页 | (二) 个体刑事政策静态系统 | 第42-43
页 | 三、 刑事政策的动态系统 | 第43-49
页 | (一) 系统的演化 | 第44-47
页 | (二) 个体刑事政策的动态系统的构成要素 | 第47-49
页 | 第三章 刑事政策系统的要素、结构与功能 | 第49-69
页 | 一、 刑事政策系统的要素 | 第49-53
页 | (一) 刑事政策要素是刑事政策系统的基础 | 第49-50
页 | (二) 刑事政策要素的内容 | 第50-53
页 | 二、 刑事政策系统的目的要素 | 第53-57
页 | (一) 刑事政策系统目的的含义和特点 | 第53-54
页 | (二) 刑事政策系统目的的主要内容 | 第54-57
页 | 三、 刑事政策系统的结构 | 第57-62
页 | (一) 刑事政策系统结构概述 | 第57-59
页 | (二) 刑事政策系统的主要结构形式 | 第59-61
页 | (三) 刑事政策系统结构的类型 | 第61-62
页 | 四、 刑事政策系统的功能 | 第62-69
页 | (一) 刑事政策系统功能的含义 | 第62-63
页 | (二) 刑事政策系统功能的确定 | 第63-64
页 | (三) 刑事政策系统的主要功能 | 第64-66
页 | (四) 刑事政策系统功能的增强 | 第66-69
页 | 第四章 刑事政策系统的主体、客体和环境 | 第69-93
页 | 一、 刑事政策系统的主体 | 第70-75
页 | (一) 刑事政策系统的主体概述 | 第70-71
页 | (二) 法定主体:国家机关和政治权力组织 | 第71-73
页 | (三) 授权主体系统 | 第73-75
页 | 二、 刑事政策系统的客体 | 第75-80
页 | (一) 概述 | 第75-76
页 | (二) 刑事政策问题之一:犯罪态势 | 第76-79
页 | (三) 刑事政策问题之二:目标群体 | 第79-80
页 | 三、 刑事政策系统的环境 | 第80-91
页 | (一) 刑事政策环境概述 | 第80-84
页 | (二) 刑事政策一般环境 | 第84-90
页 | (三) 刑事政策系统的工作环境 | 第90-91
页 | 四、 刑事政策系统主体、客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 第91-93
页 | 第五章 刑事政策系统的运行 | 第93-115
页 | 一、 刑事政策系统运行概述 | 第93-95
页 | (一) 刑事政策系统运行内涵的界定 | 第93-94
页 | (二) 刑事政策系统运行的环节 | 第94-95
页 | 二、 刑事政策系统运行的过程 | 第95-103
页 | (一) 刑事政策的制定 | 第95-97
页 | (二) 刑事政策的执行 | 第97-100
页 | (三) 刑事政策的评估 | 第100-101
页 | (四) 刑事政策系统的调整或终结 | 第101-103
页 | 三、 刑事政策系统运行的规律 | 第103-112
页 | (一) 刑事政策的利益规律 | 第107-110
页 | (二) 刑事政策生命周期规律 | 第110-111
页 | (三) 刑事政策运行效力规律 | 第111-112
页 | 四、 刑事政策系统循环运行和良性运行的条件 | 第112-115
页 | (一) 刑事政策系统的循环运行的特点 | 第112-113
页 | (二) 刑事政策系统良性运行的条件 | 第113-114
页 | (三) 需要及时改变刑事政策的情况 | 第114-115
页 | 第六章 刑事政策系统的信息与控制 | 第115-140
页 | 一、 刑事政策系统的信息 | 第115-127
页 | (一) 刑事政策信息的一般理论 | 第115-117
页 | (二) 刑事政策系统过程的信息 | 第117-120
页 | (三) 刑事政策信息系统工程 | 第120-122
页 | (四) 我国刑事政策信息系统的收集与公开化 | 第122-127
页 | 二、 刑事政策系统的控制 | 第127-138
页 | (一) 刑事政策系统控制的一般理论 | 第127-128
页 | (二) 刑事政策系统控制的基本类型 | 第128-132
页 | (三) 刑事政策系统控制的主要内容 | 第132-135
页 | (四) 我国的政策系统控制的现状以及改进 | 第135-138
页 | 三、 信息反馈是控制的重要方法 | 第138-140
页 | (一) 信息反馈的概述 | 第138
页 | (二) 刑事政策信息反馈的分类 | 第138-139
页 | (三) 信息反馈的作用 | 第139
页 | (四) 反馈原则及重点 | 第139-140
页 | 第七章 刑事政策系统的演化 | 第140-165
页 | 一、 系统演化的基本理论 | 第140-144
页 | (一) 系统演化的特点 | 第140-141
页 | (二) 系统演化的动因、方向和目标 | 第141
页 | (三) 刑事政策系统演化中涉及到的主要理论 | 第141-144
页 | 二、 刑事政策系统历史演化的主要内容 | 第144-156
页 | (一) 刑事政策思想理论的演化 | 第144-149
页 | (二) 刑事政策系统目标和手段演化 | 第149-151
页 | (三) 刑事政策系统主体、客体的演化 | 第151-153
页 | (四) 刑事政策系统结构与功能的演变 | 第153-154
页 | (五) 刑事政策系统变化与环境的影响 | 第154-155
页 | (六) 从刑事政策系统的历史演化中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 第155-156
页 | 三、 刑事政策系统演化的整体考察 | 第156-160
页 | (一) 刑事政策系统演化的动因 | 第156-158
页 | (二) 刑事政策系统演化的方向 | 第158-159
页 | (三) 刑事政策系统演化的自组织过程 | 第159-160
页 | 四、 刑事政策系统的演化趋势 | 第160-165
页 | (一) 刑事政策系统的演化趋势 | 第160-162
页 | (二) 中国社会刑事政策发展趋势 | 第162-165
页 | 第八章 中国刑事政策系统的构建 | 第165-194
页 | 一、 当代中国刑事政策系统的现状及评析 | 第165-172
页 | (一) 我国刑事政策主体情况 | 第165-166
页 | (二) 我国刑事政策客体情况 | 第166-168
页 | (三) 刑事政策系统的环境 | 第168
页 | (四) 我国刑事政策系统的基本运行过程 | 第168-170
页 | (五) 我国当代刑事政策系统的演进 | 第170-171
页 | (六) 我国刑事政策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71-172
页 | 二、 国外刑事政策对我国当前刑事政策的启示 | 第172-176
页 | (一) 英国的情景预防为重点的犯罪预防政策 | 第172-174
页 | (二) 新社会防卫理论和社会防卫运动的实践 | 第174-176
页 | (三) 对我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刑事政策的启示 | 第176
页 | 三、 我国刑事政策系统的改进和完善 | 第176-185
页 | (一) 完善我国刑事政策系统的主体、客体和环境建设 | 第176-178
页 | (二) 确定科学的犯罪圈和控制网,完善我国刑事政策措施 | 第178-181
页 | (三) 完善刑事政策系统的运行过程 | 第181-183
页 | (四) 我国刑事政策系统建设中需要坚持的原则 | 第183-185
页 | 四、 我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刑事政策的系统分析 | 第185-194
页 | (一)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系统概述 | 第185-187
页 | (二) 综合治理刑事政策的提出和演进 | 第187-191
页 | (三) 完善综合治理刑事政策系统 | 第191-194
页 | 参 考 文 献 | 第194-200页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