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用法律规制研究 |
论文目录 | | 前 言 | 第13-14
页 | 第一章 导 论 | 第14-43
页 | 第一节 信用的一般原理 | 第14-21
页 | 一、 信用概念的界定 | 第14-15
页 | 二、 信用的性质及其特征 | 第15-18
页 | 三、 信用的种类及其相互关系 | 第18-20
页 | 四、 信用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 第20-21
页 | 第二节 企业信用与市场经济 | 第21-27
页 | 一、 企业信用的法理分析 | 第22-23
页 | 二、 企业信用与市场经济秩序 | 第23-26
页 | 三、 企业信用法律法规建设现状 | 第26-27
页 | 第三节 研究企业信用的全新视角 | 第27-43
页 | 一、 确立经济法的理念 | 第27-34
页 | 二、 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 | 第34-36
页 | 三、 选择市场规制的路径 | 第36-43
页 | 第二章 企业信用法律规制系统的构建 | 第43-68
页 | 第一节 建立企业信用法律规制系统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 第43-57
页 | 一、 信用危机的存在加剧了建立企业信用法律规制系统的紧迫性 | 第43-52
页 | 二、 信用危机根源的革除增强了建立企业信用法律规制系统的必要性 | 第52-57
页 | 第二节 建立企业信用法律规制系统的原则 | 第57-60
页 | 一、 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的原则 | 第57-58
页 | 二、 保护企业商业秘密的原则 | 第58
页 | 三、 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原则 | 第58-59
页 | 四、 促进信用服务行业发展的原则 | 第59
页 | 五、 守信获益失信受损的原则 | 第59-60
页 | 第三节 建立我国企业信用法律规制系统的前提条件 | 第60-64
页 | 一、 企业信用立法的必要性 | 第60-61
页 | 二、 企业信用立法的步骤 | 第61-63
页 | 三、 关于企业信用法规建设的具体建议 | 第63-64
页 | 第四节 企业信用法律规制系统的基本框架 | 第64-68
页 | 一、 企业信用征信法律系统 | 第65-66
页 | 二、 企业信用评估法律系统 | 第66
页 | 三、 企业信用担保法律系统 | 第66-67
页 | 四、 企业信用监管法律系统 | 第67
页 | 五、 企业失信惩罚法律系统 | 第67-68
页 | 第三章 企业信用征信法律系统 | 第68-88
页 | 第一节 征信法律制度的一般原理 | 第68-69
页 | 一、 征信的概念与特征 | 第68
页 | 二、 信用和征信的关系 | 第68
页 | 三、 征信在国家信用管理体系中的作用 | 第68-69
页 | 第二节 建立我国征信法律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69-76
页 | 一、 建立征信法律制度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 第69-72
页 | 二、 建立征信法律制度有现实基础 | 第72-76
页 | 第三节 建立信用信息共享机制的对策 | 第76-80
页 | 一、 信用信息共享的现实意义 | 第76-77
页 | 二、 我国信用信息共享领域存在的问题 | 第77-79
页 | 三、 我国信用信息共享的对策建议 | 第79-80
页 | 第四节 建立我国征信法律制度的思考 | 第80-88
页 | 一、 征信管理机制的设置 | 第81-83
页 | 二、 征信基本法律制度设立 | 第83-88
页 | 第四章 企业信用评估法律系统 | 第88-100
页 | 第一节 建立企业信用评估法律系统的意义 | 第88-91
页 | 一、 信用评估的概念及方法 | 第88
页 | 二、 企业信用评级的现状及其弊端 | 第88-90
页 | 三、 建立企业信用评估法律系统的意义 | 第90-91
页 | 第二节 企业信用评价制度借鉴 | 第91-96
页 | 一、 美国信用评级制度 | 第91-93
页 | 二、 我国企业信用评级标准 | 第93-95
页 | 三、 我国信用评级机构的历史责任 | 第95-96
页 | 第三节 企业信用评估系统的建立 | 第96-100
页 | 一、 企业信用评估系统建立的初步思路 | 第96-97
页 | 二、 建立信用等级社会化的具体制度 | 第97-100
页 | 第五章 企业信用担保法律系统 | 第100-119
页 | 第一节 企业信用担保的相关理论 | 第100-102
页 | 一、 担保与信用担保的概念及种类 | 第100-101
页 | 二、 信用担保的作用和功能 | 第101-102
页 | 三、 建立企业信用担保法律系统的意义 | 第102
页 | 第二节 信用担保制度的国际比较 | 第102-111
页 | 一、 发达国家的信用担保制度 | 第103-106
页 | 二、 发展中国家的信用担保制度 | 第106-107
页 | 三、 各国信用担保模式的启示 | 第107-111
页 | 第三节 我国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现状 | 第111-115
页 | 一、 我国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概况 | 第111-112
页 | 二、 我国企业信用担保法律规制面临的问题 | 第112-113
页 | 三、 中小企业担保试点的实践模式 | 第113-115
页 | 第四节 商业性担保机构的完善 | 第115-119
页 | 一、 商业性担保机构的优势和重要作用 | 第115-116
页 | 二、 大力扶持商业性担保机构发展的思路 | 第116-119
页 | 第六章 企业信用监管法律系统 | 第119-130
页 | 第一节 企业信用监管与其他规制系统的关系 | 第119-120
页 | 一、 企业信用信息的共享是建立企业信用监管系统的重要任务 | 第119
页 | 二、 企业信用信息的征集是企业信用监管系统的基础 | 第119
页 | 三、 企业信用评估的结果是企业信用监管部门执法的重要参考 | 第119-120
页 | 四、 企业信用担保是企业信用监管系统的有效手段 | 第120
页 | 五、 企业信用奖惩制度是加强企业信用监管的重要环节 | 第120
页 | 第二节 规制主体在企业信用监管法律系统的作用 | 第120-125
页 | 一、 规制主体的基本理论 | 第120-121
页 | 二、 信用行业监管部门的作用 | 第121-123
页 | 三、 中央银行在体系中的作用 | 第123-125
页 | 第三节 企业信用监管法律系统的制度建议 | 第125-130
页 | 一、 严格主体资格准入制度 | 第125-126
页 | 二、 实行企业信用分类管理制度 | 第126-127
页 | 三、 明确企业退出市场制度 | 第127-128
页 | 四、 发挥行业协会的管理作用 | 第128
页 | 五、 强化企业的知识产权意识 | 第128-130
页 | 第七章 企业失信惩罚法律系统 | 第130-139
页 | 第一节 失信惩罚机制的原理 | 第130-133
页 | 一、 失信惩罚机制及其功能 | 第130-131
页 | 二、 失信惩罚机制的特征 | 第131-133
页 | 第二节 企业失信惩罚机制的制度设计 | 第133-135
页 | 一、 企业失信惩罚机制的设计 | 第133
页 | 二、 企业失信惩罚制度的构成 | 第133-135
页 | 第三节 企业失信的法律责任 | 第135-139
页 | 一、 失信者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 第135-136
页 | 二、 失信者实施行政处罚 | 第136-137
页 | 三、 对失信者考虑刑事制裁 | 第137-139
页 | 结 语 | 第139-144
页 | 一、 对发达国家社会信用制度的基本认识 | 第139-140
页 | 二、 建立我国企业信用法律规制系统的总体设想 | 第140-141
页 | 三、 加强企业信用法律规制的重要途径 | 第141-144
页 | 参 考 资 料 | 第144-151
页 | 一、 中文著作类 | 第144-148
页 | 二、 中文论文类 | 第148-149
页 | 三、 外文资料 | 第149-151
页 | 后 记 | 第151页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