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网

花岗岩侵蚀山地生态重建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硕士博士毕业论文站内搜索    
分类:教育论文网→环境科学论文→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环境生物学论文生态系统与污染生态学论文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论文
花岗岩侵蚀山地生态重建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论文目录
 
导言第13-20 页
  1 背景和意义第13-14 页
  2 研究内容第14-18 页
    · 花岗岩山地生态系统脆弱性的形成基础第14-15 页
    · 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第15-16 页
    · 基于景观生态学的生态恢复与重建第16 页
    · “3S”技术在生态恢复与重建中的应用第16-17 页
    ·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后的生态环境效应第17-18 页
  3 特色和创新点第18-20 页
第一章 花岗岩山地生态系统脆弱性的形成基础第20-43 页
  1 概述第20 页
  2 花岗岩山地生态系统的特征第20-26 页
    · 花岗岩的特征第21-23 页
      · 花岗岩风化壳垂直剖面结构第21-22 页
      · 风化壳粒度和土体微结构第22 页
      · 风化壳内部软弱结构面第22-23 页
      · 花岗岩的成岩矿物的热力学特性第23 页
      · 富含稀土元素第23 页
      · 花岗岩所形成的地貌特征第23 页
    · 生态环境特征第23-26 页
      · 气候特征第23-24 页
      · 植被特征第24-26 页
      · 人文特征第26 页
  3 花岗岩山地生态系统的退化第26-40 页
    · 生态系统退化的概述第26-27 页
      · 生态系统退化的概念第26-27 页
      · 生态系统退化的类型第27 页
    · 花岗岩山地生态系统退化的特点第27-30 页
      · 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变化第27-28 页
        · 植被群落特征的变化第27-28 页
        · 系统物质循环的变化第28 页
        · 系统能量流动的变化第28 页
        · 系统的生产力下降第28 页
      · 系统的抗逆性和稳定性的变化第28-29 页
      · 系统景观特征的变化第29-30 页
      · 生态环境质量的变化第30 页
    · 花岗岩山地生态系统退化的过程及驱动因子第30-40 页
      · 生态系统退化过程的类型第30-31 页
      · 生态系统退化过程的阶段第31-32 页
      · 生态系统退化过程的成因第32-40 页
        · 生态系统退化的自然干扰第33-37 页
        · 生态系统退化的人为干扰第37-40 页
  参考文献第40-43 页
第二章 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途径第43-78 页
  1 生态恢复与重建概述第43-47 页
    · 基本概念第43-44 页
    · 研究进展第44-45 页
    · 退化山地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目标第45-46 页
    · 恢复与重建的理论依据第46-47 页
    · 主要途径第47 页
  2 生态恢复与重建的社会经济问题第47-53 页
    ·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生态恢复与重建的辩证关系第47-48 页
      ·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生态的恢复与重建的正效应第47-48 页
      ·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生态恢复与重建的负效应第48 页
    · 投资主体与生态恢复与重建第48-51 页
      · 投资主体的历史演变第48-49 页
      · 投资主体的类型及特点第49-50 页
      · 土地的权属问题第50-51 页
    · 在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工程中协调“三大效益”第51-53 页
      · 生态恢复与重建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工程第51 页
      · “三大效益”之间的关系第51-52 页
      · 生态恢复与重建中“三大效益”的协调模式第52-53 页
  3 生态恢复与重建的几种模式第53-74 页
    · 地被物的快速覆盖模式第54-59 页
      · 模式的理论依据第54 页
      · 恢复与重建方法实例一:条沟—草块模式第54-56 页
        · 恢复与重建区概况第54 页
        · 生物与工程措施第54-55 页
        · 管理措施第55 页
        · 结果分析第55-56 页
      · 恢复与重建方法实例二:象草的快速覆盖模式第56-59 页
    · 种草促林模式第59-62 页
      · 恢复与重建区概况第60 页
      · 模式的理论依据第60 页
      · 恢复与重建方法第60-62 页
        · 生物与工程措施第60-61 页
        · 管理措施第61 页
        · 结果分析第61-62 页
    · 低效林改造模式第62-63 页
      · 花岗岩区低效林的特点第62 页
      · 模式的理论依据第62 页
      · 恢复与重建方法第62-63 页
      · 结果分析第63 页
    · 封禁治理模式第63-64 页
      · 模式的理论依据第63 页
      · 恢复与重建方法第63-64 页
    · 生态农业模式第64-68 页
      · 模式的理论依据第64-65 页
      · 恢复与重建方法第65-67 页
      · 结果分析第67-68 页
    · 乔灌草混交模式第68-69 页
      · 模式的理论依据第68 页
      · 恢复与重建方法第68-69 页
        · 实例一:八十里河及水东坊乔灌草混交模式第68 页
        · 实例二:根溪河小流域的乔灌草混交模式第68-69 页
      · 结果分析第69 页
    · 崩岗治理模式第69-72 页
      · 模式的理论依据第70 页
      · 恢复与重建方法第70-72 页
        · 集水坡地的治理第70-71 页
        · 崩积体的治理第71 页
        · 崩岗沟底(通道)的治理第71 页
        · 崩岗冲积扇的治理第71-72 页
      · 结果分析第72 页
    · 采矿迹地的生态恢复与重建第72-74 页
      · 模式的理论依据第73 页
      · 恢复与重建方法第73 页
        · 采矿迹地的土壤整治与改良第73 页
        · 工程措施第73 页
        · 生物措施第73 页
      · 结果分析第73-74 页
  参考文献第74-78 页
第三章 基于景观生态学的生态恢复与重建第78-98 页
  1 景观生态学的概念第78-79 页
  2 传统的生态恢复与重建所面临的困惑第79 页
  3 景观生态学与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的关系第79-83 页
    · 空间尺度的匹配性第79-81 页
    · 景观格局与景观异质性的应用第81-82 页
    · 干扰理论的应用第82-83 页
  4 土壤侵蚀景观格局的特征分析第83-90 页
    · 景观格局的度量指标第83-85 页
      · 景观多样性指标第83-84 页
      · 景观空间构型指标第84 页
      · 斑块特征指标第84-85 页
    · 根溪河小流域侵蚀景观格局指标度量结果及分析第85-86 页
    · 罗地河小流域侵蚀景观格局的时间变化分析第86-90 页
      · 小流域概况第86 页
      · 土壤侵蚀景观分布第86-87 页
      · 流失景观多样性和均匀度分析第87-89 页
      · 流失景观的转移矩阵和转移概率第89 页
      · 原因分析第89-90 页
  5 小流域景观生态设计第90-96 页
    · 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基本概念及依据的原理第90-91 页
    · 退化山地系统景观生态设计的特点第91-92 页
    · 根溪河小流域景观生态设计第92-96 页
      · 设计指导思想第93 页
      · 设计结果分析第93-96 页
  参考文献第96-98 页
第四章 “3S”技术在生态恢复与重建中的应用第98-126 页
  1 概述第98-100 页
  2 土壤侵蚀遥感调查—以长汀县为例第100-108 页
    · 调查工作流程第100-104 页
      · 数据源的收集第100-101 页
        · 遥感图像第100 页
        · 土地利用图第100 页
        · 县级行政界线图第100-101 页
        · 地形图、坡度图第101 页
        · 植被覆盖度图第101 页
        · 其它资料收集第101 页
        · 野外作业第101 页
      · 土壤侵蚀信息提取与表示第101 页
      · 土壤侵蚀分类系统第101-102 页
      · 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标准第102-103 页
      · 图像判读、矢量图生成第103-104 页
        · 生成2000年土壤侵蚀现状草图第103 页
        · 土壤侵蚀类型及强度变化分析的数据准备第103 页
        · 土壤侵蚀类型及强度变化的图像判读第103-104 页
        · 矢量图生成第104 页
    · 土壤侵蚀现状分析第104-108 页
      · 土壤侵蚀类型和强度第105 页
      · 土壤侵蚀的空间分布第105 页
      · 土壤侵蚀的行政区分布第105-106 页
      · 各地类的土壤侵蚀状况第106-108 页
      · 野外验证第108 页
  3 小流域GIS空间分析—以长汀河田的根溪河流域为例第108-122 页
    · 小流域概况第108-109 页
    · 流域的地形地貌特征第109-113 页
      · 海拔的空间分布第109 页
      · 坡度的空间分布第109-113 页
      · 坡向的空间分布第113 页
    · 小流域的侵蚀特征分析第113-122 页
      · 土壤侵蚀强度的空间特征第113 页
      · 崩岗的空间分布特征第113-118 页
        · 面积与分布第116 页
        · 形态特征第116 页
        · 朝向特征第116-118 页
        · 活动状况第118 页
      · 水土流失与海拔的关系第118-119 页
      · 水土流失与坡度的关系第119-122 页
  4 “3S”技术的优势与展望第122-124 页
    · “3S”技术的优势第122 页
      · 多源数据祸合的技术平台第122 页
      · 信息动态提取第122 页
      · 强大的空间分析能力第122 页
    · 展望第122-124 页
      · “3S”技术的融合第122 页
      · 数据信息的深度挖掘第122 页
      · 关于二次开发问题第122-123 页
      · 传统手段与“3S”的融合第123-124 页
  参考文献第124-126 页
第五章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后的生态环境效应第126-169 页
  1 植物群落特征的变化第126-136 页
    · 研究方法第126-127 页
      · 植物种类及样地调查方法第127 页
      · 物种多样性指数计算依据第127 页
    · 植物的生长分析第127-128 页
    · 生物多样性第128-136 页
      · 植物种类的历史对比分析第128-129 页
      · 群落的植被区系组成第129-132 页
      · 群落植物多样性指数第132-133 页
      · 不同水土流失治理模式下的植物群落特征比较第133-134 页
      · 不同侵蚀类型植物多样性对比第134-136 页
  2 土壤环境的变化第136-156 页
    · 长汀水土流失区的土壤性状综述第136-139 页
    · 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及植被覆盖条件下的土壤养分特征第139-143 页
    · 土壤侵蚀程度与土壤肥力的关系第143-147 页
    · 植被覆盖度与土壤养分的关系第147-150 页
    · 土壤团聚体及分散性分析第150-151 页
    · 土壤侵蚀量分析第151-152 页
    · 土壤微生物第152-156 页
      · 不同草被土壤微生物类群比较第152-153 页
      · 不同果园的土壤微生物类群比较第153 页
      · 土壤微生物类群随土壤深度的变化第153-154 页
      · 不同侵蚀程度的土壤微生物类群比较第154 页
      · 不同重建模式的土壤微生物类群比较第154-155 页
      · 土壤微生物的构成比例随植被的恢复而改变第155 页
      ·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土壤肥力特征第155-156 页
  3 小气候环境效应第156-165 页
    · 研究内容第156 页
    · 研究方法第156 页
    · 结果分析第156-165 页
      · 植被重建区的小气候效应分析第157-160 页
      · 相同重建措施其不同坡向的小气候效应分析第160-162 页
      · 相同重建区措施其重建时间长短的小气候效应分析第162-165 页
  4 生态环境效应对生态恢复与重建的启示第165-168 页
    · 生态恢复与重建的艰巨性与时间尺度第165-166 页
    · 植被的选择第166 页
    · 施肥的重要性第166-167 页
    · 关于对生态恢复与重建效果的评估问题第167-168 页
  参考文献第168-169 页
附表1 长汀县水土流失调查区植物名录第169-181 页
附表2 长汀县水土流失调查区土壤取样点信息第181-190 页
中文详细摘要第190-193 页
致谢第193页

本篇论文共193页,点击这进入下载页面
 
更多论文
花岗岩侵蚀山地生态重建及其生态环
文化产业若干重要关系问题研究
农业耦合系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
企业的性质及其利益关系研究
论中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及解决当前
中国现阶段反垄断问题研究--关于行
中国资本市场的多功能定位与发展方
我国农民的财产性收入问题研究
WTO补贴规则与中国补贴制度改革
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1978-2003年间中国城市流行音乐发展
现代汉语“名1+(的)+
“与狼共舞”--“同治中兴”时期的
明清时期中琉友好关系遗存考
东晋佛教思想与文学研究
寻根话语:民族文化认同和反思的现
复合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及其调控机制
中学文言文鉴赏的必要性与实践探讨
中职物理学困生的成因分析与转化策
古田县中小学图书馆发展状况调查与
衔接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
人本主义取向的教师教育改革研究
高中生英语学习的性别差异及影响因
校本课程下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探究
论新课程改革的阻力与对策
中学生发展性心理辅导的理论与实践
英语自主学习过程中的性别研究及教
多元智力理论对中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高中生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与心
福州市高三地理教师地理图像教学反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班化教育研究
论教育行动研究与教师专业化成长
可持续发展观下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
新课程初中英语“导学—自悟”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评价研究
泉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
课改实验区教师教学行为变化的调查
初中思想品德课之心理健康教育的有
基于探究学习的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研
闽北书院教育研究
关于研究性学习策略的初步研究--以
我国小学教师教学知识发展调查与研
在初三英语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的教
闽台鞋业教育比较研究及发展趋势
中学英语教师对电脑技术的使用及看
论中学英语课堂小组互动教学
论阅读课中任务型教学
情感与英语词汇学习
语义加工与机械复述对任务型词汇习
高中英语课堂写作中的互动教学
行动研究在中学英语合作学习中的应
口语教学中学生参与评价的研究
因特网辅助任务型英语阅读教学
交际教学与语法教学的整合
《中等职业中专学校课本英语》(基
基于词汇法的词汇学习
新《课标》形势下的高中英语文化教
研究性学习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阅读档案袋: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
论活动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高职院校商务英语教学
语篇分析理论指导下的高中英语阅读
记忆理论与词汇教学
高中英语阅读策略教学研究
开展形成性评价,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任务型教学在高中英语口语教学中的
“写长法”在中学的应用研究
高中英语课程中的文化教学
英语口语教学的关键在交互
合作学习对小学生英语学习效能感的
论“中间型”任务教学法在英语课堂
交际法英语听力测试和交际法英语听
动机理论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谈个体差异与写作教学中的批改策略
图式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
合作学习:改变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模
高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调查与研究
论课改下的农村中学英语教师教育
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自主学习研究
试论中职生英语有效阅读教学策略
中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和实践
“高观点”下的中学数学的实践与认
学分制下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改革
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实施
数学交流探究
中职生数学学习管理的研究与实践
“体验式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
建构观下的中职数学概念数学研究
审美情感在美术新课程中的实施和理
美术创造性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究
中学音乐创新教学论
改革中职数学教材转化数学差生
阅读教学语言艺术初探
阅读任务对中学生英语词汇习得的影
数学问题解决中的直觉思维
阅读教学中三维目标的整合
基于学习策略训练的高中英语听力教
自主—合作学习教学--成人英语教学
非主动参与型学困生的转化--Studen
培养学生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的理论与
演说现场的心理分析及对策
高中物理实验探究式教学的实验研究
中职物理主体性课堂教学研究
高中物理网络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泉州市中学物理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
高中物理课堂探究教学的策略实践研
培养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能力的研究
适应能力本位的五年制高职物理教育
中学物理教育中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
高中物理力学教材的发展分析研究--
中学物理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研究
在中学开设通信技术课程的探索
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
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教学的整合
对物理课堂中的科学探究进行表现性
中职学校电子类专业课程改革的研究
中学生体育态度与习惯的特征及影响
厦门市中小学教室课桌椅及光环境的
新课标的推行与中学体育隐蔽课程开
“渐进式体验”对高中女生接受排球
中专生运动不足人群健康现状及其体
厦门市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实验现状
身体锻炼对中学生身体自我价值感的
中学旅游地理审美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高中地理新课程目标测评研究
中学地理空间观教育研究
乡土地理的教育实践研究--以《福州
GIS技术在高中学生信息素养培育中的
基于信息技术的中学地理协作学习实
论中学地理教育中学生环境意识的提
义务教育7~9年级地理课程资源库建
GIS在中学地理地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中学地理教学中应用GIS的实践与探索
案例教学与中学生地理科学素养的培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情景要素库建设研
高中地理“自主、互动、创新”教学
增强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的探
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政治课人文教育
中学生道德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教育理念转变中的中学德育若干思考
互联网时代的媒介环境与未成年人成
中学思想政治课课堂文化的反思与重
初中思想品德课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
初中思想政治课进行合作学习的探索
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
论生命教育的背景及实施
论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资源的开发和
略论互联网时代的高中思想政治教育
从政治科研究性学习看高中生问题意
论武警学员人文精神的培育
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与对策研
论新时期青少年的义利观教育
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
中学环境道德教育研究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三模块”教学
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与构建和谐师生
军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员敬业精神及其
关于我国中学生命教育问题的思考
论现代教育背景下思想政治课灌输教
高职生性道德现状及其教育对策研究
中学德育应加强民族精神教育
高等职业院校创业教育的新探索
中小学生闲暇生活中的德育问题探析
论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校本课程的开发
新时期坚持“以人为本”的青少年价
军校主体性德育问题研究
依据认知规律实现母语教学的工具性
中学古典诗歌教学若干问题探讨
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初探
初中新课程阅读、目标及考评三维度
地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试论校本语文课程开发的若干问题
中学语文鉴赏性阅读教学刍论
学生心理差异与作文教学
四大名著作为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和
中职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综论
厦门市2001-2004年中考语文阅读自主
生生“合作—互动”作文评改教学初
高中阶段文学鉴赏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中学语文教育中的影视教育
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建构 策略 评价
高中语文阅读策略训练研究
加强高中文言文教学刍议
多元有界的阅读理论视野中的鲁迅小
试论应用写作主体素养的建构--高职
接受视野中的中学诗歌教学
立足文本指向三维:高考现代文阅读
福州中职学校语文口语训练探索
从学术论坛到中学讲台--谈孙绍振教
中学语文延伸阅读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中学语文说、写互动教学初探
建构独树一帜的语文教材体系--北师
莆仙家庭语言教育与学校普通话推广
高中文学作品鉴赏教学探究
对中学生作文中“失真”问题的探究
地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
在读书笔记中实现自由读写的结合--
打破沉寂:《女勇士》与《喜福会》
敌敌畏和丁草胺对斑腿泛树蛙蝌蚪的
废旧橡胶(WTR)的超细粉碎及WTR/P
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发展理论及其意义
日据台湾时期“皇民化运动”之嬗变
都市报新闻组版研究
WDM光网络动态业务流量的可重构疏导
基于方向耦合器耦合波分析的一种新
稀土掺杂聚合物光纤的光辐射特性
圆光波导远场衍射特性及模场直径测
鼻咽癌荧光分光定位系统信号处理软
鼻咽癌荧光光谱定位系统光电信号的
基于嵌入式的光电检测系统研究
光纤对接耦合理论分析的新方法
量子隐形传态的理论研究与实现方案
新闻话语与意识形态
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经济学研究
我国软件产业的反垄断问题研究
一种基于小波变换的图像自适应水印
基于分簇和跨层协作的无线Ad Hoc网
基于B样条方法和Radon变换的图像水
基于纠错码的水印技术研究
移动Ad Hoc网络节点协作性的安全研
基于GIS的人口统计数据空间化及信息
面向信息共享的空间数据集中组织管
让中国在世界的声音更加响亮--《中
利用腔QED实现量子通信
网络新闻话语批评分析
历史文化视野中的福建坊刻本
《易林》援引《左传》典语考
新型主动式宽光谱共焦微光夜视系统
青少年依恋的发展特点及其与学校适
大学生生涯发展的相关因素研究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方式研究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山西乡村教育的发
试论科南特的教师教育思想
国外高等教育基准法初步研究
关于美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初
美国教师组织发展的初步研究
 
花岗岩区论文 恢复与重建论文 生态环境效应论文
版权申明:目录由用户ldym**提供,www.51papers.com仅收录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这篇论文目录请点击这里
|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站内搜索引擎||站点地图||在线购卡|
版权所有 教育论文网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