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8
页 |
Abstract | 第8-18
页 |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视角 | 第18-34
页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18-20
页 |
一、我国网络发展的现状 | 第18-19
页 |
二、网络的社会功能 | 第19-20
页 |
第二节 研究的方法和研究的意义 | 第20-24
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20-22
页 |
二、经济、社会、学术的研究意义 | 第22-23
页 |
三、研究对象的选择 | 第23
页 |
四、分析单位 | 第23-24
页 |
第三节 公民社会及公共领域及网络公共领域研究综述 | 第24-32
页 |
一、关于公民社会的研究综述 | 第24-25
页 |
二、关于公共领域的研究综述 | 第25-27
页 |
三、关于网络媒体(网络公共领域)的研究综述 | 第27-32
页 |
第四节 研究的框架 | 第32-34
页 |
第二章 公共领域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34-54
页 |
第一节 公共领域的内涵、历史及其特征 | 第34-38
页 |
一、公共领域的内涵 | 第34
页 |
二、公共领域的历史及其发展 | 第34-35
页 |
三、资本主义公共领域的特征 | 第35-36
页 |
四、资本主义公共领域的运作机制 | 第36-37
页 |
五、资本主义公共领域的转型 | 第37-38
页 |
第二节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及公民社会的构建 | 第38-43
页 |
一、市民社会(公民社会)的历史转变 | 第38-40
页 |
二、重建市民社会的理论建构 | 第40-42
页 |
三、迈向世界市民社会 | 第42-43
页 |
四、对哈贝马斯理论的评价 | 第43
页 |
第三节 网络公共领域的内涵、产生条件及运行机制 | 第43-45
页 |
一、网络公共领域的特征 | 第43-44
页 |
二、网络互动的特点 | 第44-45
页 |
第四节 “结构化理论”下的公共领域(网络公共领域)与公民社会的关系 | 第45-49
页 |
一、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 | 第45-46
页 |
二、“公共领域”与公民社会的关系 | 第46-49
页 |
第五节 公民社会理论与我国公民社会的产生基础 | 第49-54
页 |
一、公民社会理论 | 第49-51
页 |
二、我国公民社会产生的条件及基础 | 第51-52
页 |
三、公民社会下的网络公共领域功能的分析 | 第52-54
页 |
第三章 网络公共领域的初步构建——“周老虎”事件的“一波” | 第54-70
页 |
第一节 事件产生的缘起——个人事务的产生 | 第54-61
页 |
一、华南虎 | 第54
页 |
二、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的镇坪县 | 第54-55
页 |
三、历史及现实中的镇坪华南虎 | 第55
页 |
四、周正龙与华南虎 | 第55-56
页 |
五、周正龙其人 | 第56-57
页 |
六、周正龙口述寻虎记 | 第57-58
页 |
七、家人眼中的周正龙 | 第58-59
页 |
八、周正龙终于拍到老虎 | 第59-61
页 |
第二节 林业厅的第一次新闻发布会与网民的疑问 | 第61-64
页 |
一、林业厅的第一次新闻发布会——公共事件的产生 | 第61-62
页 |
二、网民的疑问——网络事件的产生 | 第62-63
页 |
三、专家的观点 | 第63-64
页 |
第三节 网站及平面媒体的深度报道与分析 | 第64-66
页 |
第四节 网络公共领域产生的基础——公民的理性与科学观 | 第66-68
页 |
第五节 网络公共舆论的初步形成 | 第68-70
页 |
第四章 “工具理性”支撑“表达理性”——“周老虎”事件的“第一折” | 第70-85
页 |
第一节 网民的“技术分析”及网络媒体与平面媒体的互动 | 第70-74
页 |
一、网民的疑问及分析 | 第70-72
页 |
二、政府机构的回应 | 第72-74
页 |
第二节 “打虎派”与“挺虎派”的博弈与林业厅的虎照专家鉴定 | 第74-81
页 |
一、“打虎派” | 第74-76
页 |
二、专业鉴定——排除原版照片上老虎是“PS”说法 | 第76-77
页 |
三、“挺虎派” | 第77-79
页 |
四、“打虎派”和“挺虎派”的 PK | 第79-81
页 |
第三节 网络公共领域的功能主体———具有批判意识知识阶层的作用 | 第81-82
页 |
第四节 社会民意的初步形成 | 第82-85
页 |
一、对社会事件或热点问题的关注 | 第83-84
页 |
二、人们关注的焦点 | 第84
页 |
三、网络意见的归纳与整合 | 第84-85
页 |
第五章 “话语权”与公共权威——“周老虎”事件的“第二折” | 第85-102
页 |
第一节 “沉默的螺旋”理论下的虎照专家及其“话语权” | 第85-88
页 |
一、“沉默的螺旋”理论 | 第85-86
页 |
二、虎照专家及其鉴定结果 | 第86-88
页 |
三、关于“话语权” | 第88
页 |
第二节 网民的角色分析及“三颗人头” | 第88-92
页 |
一、网民的角色分析 | 第88-92
页 |
二、“三颗人头”的PK | 第92
页 |
第三节 国家林业局的新闻发布会与网易的六方鉴定 | 第92-95
页 |
一、国家林业局的新闻发布会 | 第92-93
页 |
二、“周老虎”事件的世界影响 | 第93-94
页 |
三、网易的六方鉴定 | 第94-95
页 |
第四节 网民、网络社区、网络的功能分析 | 第95-102
页 |
一、网民的功能分析 | 第96-97
页 |
二、网络社区(也称“虚拟社区”)的功能分析 | 第97-98
页 |
三、网络(虚拟)社区的构成及互动 | 第98-100
页 |
四、网络的社会功能 | 第100-102
页 |
第六章 “网络暴力”与“知情权”——“周老虎”事件的“第三折” | 第102-123
页 |
第一节 “人肉搜索”的功能分析与老虎年画 | 第102-109
页 |
一、“人肉搜索” | 第102
页 |
二、“人肉搜索”产生的因素 | 第102-103
页 |
三、人肉搜索的产生 | 第103
页 |
四、老虎年画——“周老虎”事件的转折点 | 第103-106
页 |
五、《人民日报》的评论 | 第106-107
页 |
六、国防科技大学专家的关于虎照真伪的论文 | 第107-109
页 |
第二节 CCTV[新闻调查]——从谈话来分析“周老虎”事件各方的行为动因 | 第109-117
页 |
第三节 林业厅的第二次新闻发布会 | 第117-120
页 |
一、虎照真伪与华南虎真相 | 第117-118
页 |
二、“致歉”的新闻发布会 | 第118-119
页 |
三、网络公共领域在“周老虎”事件中的角色定位 | 第119-120
页 |
第四节 我国当前网络公共领域构建的困境 | 第120-123
页 |
一、一些社会、经济及科技因素,限制了某些民众的网络参与活动 | 第120
页 |
二、互联网是双向多元互动的媒体 | 第120
页 |
三、由于监管不力,使网络缺乏正常运行的机制 | 第120-121
页 |
四、网络公共领域形成的舆论力量转化为政府行为的即时、有效性的问题 | 第121
页 |
五、我们的当前的政治生态环境 | 第121-122
页 |
六、网络公共领域建构的限制因素 | 第122
页 |
七、网络上参与讨论的人数增多及平民化 | 第122-123
页 |
第七章 比较分析——“吴老虎”事件产生的“一涟漪” | 第123-131
页 |
第一节 湖南出现“吴老虎” | 第123-124
页 |
第二节 “吴老虎”事件的产生过程及处理 | 第124-127
页 |
第三节 “吴老虎”事件中政府的角色分析及影响 | 第127-131
页 |
第八章 网络与传统媒体的互动及公共领域建构——“周老虎”事件的初步结果 | 第131-140
页 |
第一节 周正龙的“博客”与政府的新闻发布会 | 第131-135
页 |
一、周正龙的“博客” | 第131-132
页 |
二、老虎脚印照片 | 第132
页 |
三、政府的新闻发布会 | 第132-135
页 |
第二节 法院的两次判决 | 第135-136
页 |
第三节 “周老虎”事件的余波——网络公共领域构建的因素分析 | 第136-140
页 |
一、网络构建了公共领域对话的崭新平台和空间 | 第137-138
页 |
二、网络激活了传统媒体的“公共领域”对话空间 | 第138
页 |
三、网络推动了现代公共领域的建设 | 第138-140
页 |
第九章 “周老虎”事件的分析 | 第140-160
页 |
第一节 “周老虎”事件中各方的行为取向 | 第140-150
页 |
一、周正龙 | 第140-142
页 |
二、政府组织 | 第142-146
页 |
三、网民的行为取向 | 第146
页 |
四、“周老虎”事件的启示 | 第146-150
页 |
第二节 公民、网民、网络、专家、政府、平面媒体之间互动过程 | 第150-152
页 |
一、第一阶段是社会事件的发生或者是共同话题出现在网络上 | 第151
页 |
二、达到倾向性的多数一致意见 | 第151
页 |
三、传统媒体的介入和舆论的立体传播 | 第151-152
页 |
第三节 网络公共领域构建的原因、结构及功能 | 第152-153
页 |
一、网络公共领域建构的原因 | 第152-153
页 |
二、网络公共领域的功能分析 | 第153
页 |
第四节 “华南虎事件”体现的公共领域批判性、平等参与性、公共性 | 第153-160
页 |
一、公共领域的基础———具有理性判断能力的公众 | 第154-156
页 |
二、“华南虎事件”体现了公共领域平等参与性、批判性、公共性、观点多样性、共同体的特征 | 第156-160
页 |
第十章 网络公共领域的二重建构 | 第160-172
页 |
第一节 网络对现代公共领域及现代公民社会的建构 | 第160-163
页 |
一、网络对现代公共领域的建构 | 第160-161
页 |
二、网络公共领域对现代公民社会的建构 | 第161-163
页 |
第二节 网络社会的特征及发展 | 第163-165
页 |
一、网络社会的特征 | 第163-164
页 |
二、网络社会的发展趋势———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的“自由切换” | 第164-165
页 |
第三节 政府与社会关系的重构与多中心协商模式的发展 | 第165-167
页 |
一、国家的内涵和本质 | 第165-166
页 |
二、我国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发展 | 第166-167
页 |
三、网络社会下国家与社会的互动模式 | 第167
页 |
第四节 结构二元化的“影子社会结构”的产生、运行及功能 | 第167-172
页 |
一、理想化的沟通互动情境 | 第167-168
页 |
二、网络下公民通过构建网络公共领域与政府的直接互动 | 第168
页 |
三、结构二元化的“影子社会结构”的产生及运行 | 第168-170
页 |
四、结构二元化的“影子社会结构”的功能 | 第170-172
页 |
第十一章 结语 | 第172-175
页 |
一、研究结论 | 第172-173
页 |
二、研究的难点 | 第173
页 |
三、研究的不足 | 第173-175
页 |
参考文献 | 第175-185
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185-186
页 |
致谢 | 第186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