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网

网络公共领域及其二重建构--对一个网络事件的分析

硕士博士毕业论文站内搜索    
分类:教育论文网→科学文化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信息与传播理论论文传播理论论文
网络公共领域及其二重建构--对一个网络事件的分析
论文目录
 
摘要第1-8 页
Abstract第8-18 页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视角第18-34 页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第18-20 页
    一、我国网络发展的现状第18-19 页
    二、网络的社会功能第19-20 页
  第二节 研究的方法和研究的意义第20-24 页
    一、研究方法第20-22 页
    二、经济、社会、学术的研究意义第22-23 页
    三、研究对象的选择第23 页
    四、分析单位第23-24 页
  第三节 公民社会及公共领域及网络公共领域研究综述第24-32 页
    一、关于公民社会的研究综述第24-25 页
    二、关于公共领域的研究综述第25-27 页
    三、关于网络媒体(网络公共领域)的研究综述第27-32 页
  第四节 研究的框架第32-34 页
第二章 公共领域研究的理论基础第34-54 页
  第一节 公共领域的内涵、历史及其特征第34-38 页
    一、公共领域的内涵第34 页
    二、公共领域的历史及其发展第34-35 页
    三、资本主义公共领域的特征第35-36 页
    四、资本主义公共领域的运作机制第36-37 页
    五、资本主义公共领域的转型第37-38 页
  第二节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及公民社会的构建第38-43 页
    一、市民社会(公民社会)的历史转变第38-40 页
    二、重建市民社会的理论建构第40-42 页
    三、迈向世界市民社会第42-43 页
    四、对哈贝马斯理论的评价第43 页
  第三节 网络公共领域的内涵、产生条件及运行机制第43-45 页
    一、网络公共领域的特征第43-44 页
    二、网络互动的特点第44-45 页
  第四节 “结构化理论”下的公共领域(网络公共领域)与公民社会的关系第45-49 页
    一、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第45-46 页
    二、“公共领域”与公民社会的关系第46-49 页
  第五节 公民社会理论与我国公民社会的产生基础第49-54 页
    一、公民社会理论第49-51 页
    二、我国公民社会产生的条件及基础第51-52 页
    三、公民社会下的网络公共领域功能的分析第52-54 页
第三章 网络公共领域的初步构建——“周老虎”事件的“一波”第54-70 页
  第一节 事件产生的缘起——个人事务的产生第54-61 页
    一、华南虎第54 页
    二、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的镇坪县第54-55 页
    三、历史及现实中的镇坪华南虎第55 页
    四、周正龙与华南虎第55-56 页
    五、周正龙其人第56-57 页
    六、周正龙口述寻虎记第57-58 页
    七、家人眼中的周正龙第58-59 页
    八、周正龙终于拍到老虎第59-61 页
  第二节 林业厅的第一次新闻发布会与网民的疑问第61-64 页
    一、林业厅的第一次新闻发布会——公共事件的产生第61-62 页
    二、网民的疑问——网络事件的产生第62-63 页
    三、专家的观点第63-64 页
  第三节 网站及平面媒体的深度报道与分析第64-66 页
  第四节 网络公共领域产生的基础——公民的理性与科学观第66-68 页
  第五节 网络公共舆论的初步形成第68-70 页
第四章 “工具理性”支撑“表达理性”——“周老虎”事件的“第一折”第70-85 页
  第一节 网民的“技术分析”及网络媒体与平面媒体的互动第70-74 页
    一、网民的疑问及分析第70-72 页
    二、政府机构的回应第72-74 页
  第二节 “打虎派”与“挺虎派”的博弈与林业厅的虎照专家鉴定第74-81 页
    一、“打虎派”第74-76 页
    二、专业鉴定——排除原版照片上老虎是“PS”说法第76-77 页
    三、“挺虎派”第77-79 页
    四、“打虎派”和“挺虎派”的 PK第79-81 页
  第三节 网络公共领域的功能主体———具有批判意识知识阶层的作用第81-82 页
  第四节 社会民意的初步形成第82-85 页
    一、对社会事件或热点问题的关注第83-84 页
    二、人们关注的焦点第84 页
    三、网络意见的归纳与整合第84-85 页
第五章 “话语权”与公共权威——“周老虎”事件的“第二折”第85-102 页
  第一节 “沉默的螺旋”理论下的虎照专家及其“话语权”第85-88 页
    一、“沉默的螺旋”理论第85-86 页
    二、虎照专家及其鉴定结果第86-88 页
    三、关于“话语权”第88 页
  第二节 网民的角色分析及“三颗人头”第88-92 页
    一、网民的角色分析第88-92 页
    二、“三颗人头”的PK第92 页
  第三节 国家林业局的新闻发布会与网易的六方鉴定第92-95 页
    一、国家林业局的新闻发布会第92-93 页
    二、“周老虎”事件的世界影响第93-94 页
    三、网易的六方鉴定第94-95 页
  第四节 网民、网络社区、网络的功能分析第95-102 页
    一、网民的功能分析第96-97 页
    二、网络社区(也称“虚拟社区”)的功能分析第97-98 页
    三、网络(虚拟)社区的构成及互动第98-100 页
    四、网络的社会功能第100-102 页
第六章 “网络暴力”与“知情权”——“周老虎”事件的“第三折”第102-123 页
  第一节 “人肉搜索”的功能分析与老虎年画第102-109 页
    一、“人肉搜索”第102 页
    二、“人肉搜索”产生的因素第102-103 页
    三、人肉搜索的产生第103 页
    四、老虎年画——“周老虎”事件的转折点第103-106 页
    五、《人民日报》的评论第106-107 页
    六、国防科技大学专家的关于虎照真伪的论文第107-109 页
  第二节 CCTV[新闻调查]——从谈话来分析“周老虎”事件各方的行为动因第109-117 页
   第三节 林业厅的第二次新闻发布会第117-120 页
    一、虎照真伪与华南虎真相第117-118 页
    二、“致歉”的新闻发布会第118-119 页
    三、网络公共领域在“周老虎”事件中的角色定位第119-120 页
  第四节 我国当前网络公共领域构建的困境第120-123 页
    一、一些社会、经济及科技因素,限制了某些民众的网络参与活动第120 页
    二、互联网是双向多元互动的媒体第120 页
    三、由于监管不力,使网络缺乏正常运行的机制第120-121 页
    四、网络公共领域形成的舆论力量转化为政府行为的即时、有效性的问题第121 页
    五、我们的当前的政治生态环境第121-122 页
    六、网络公共领域建构的限制因素第122 页
    七、网络上参与讨论的人数增多及平民化第122-123 页
第七章 比较分析——“吴老虎”事件产生的“一涟漪”第123-131 页
  第一节 湖南出现“吴老虎”第123-124 页
  第二节 “吴老虎”事件的产生过程及处理第124-127 页
  第三节 “吴老虎”事件中政府的角色分析及影响第127-131 页
第八章 网络与传统媒体的互动及公共领域建构——“周老虎”事件的初步结果第131-140 页
  第一节 周正龙的“博客”与政府的新闻发布会第131-135 页
    一、周正龙的“博客”第131-132 页
    二、老虎脚印照片第132 页
    三、政府的新闻发布会第132-135 页
  第二节 法院的两次判决第135-136 页
  第三节 “周老虎”事件的余波——网络公共领域构建的因素分析第136-140 页
    一、网络构建了公共领域对话的崭新平台和空间第137-138 页
    二、网络激活了传统媒体的“公共领域”对话空间第138 页
    三、网络推动了现代公共领域的建设第138-140 页
第九章 “周老虎”事件的分析第140-160 页
  第一节 “周老虎”事件中各方的行为取向第140-150 页
    一、周正龙第140-142 页
    二、政府组织第142-146 页
    三、网民的行为取向第146 页
    四、“周老虎”事件的启示第146-150 页
  第二节 公民、网民、网络、专家、政府、平面媒体之间互动过程第150-152 页
    一、第一阶段是社会事件的发生或者是共同话题出现在网络上第151 页
    二、达到倾向性的多数一致意见第151 页
    三、传统媒体的介入和舆论的立体传播第151-152 页
  第三节 网络公共领域构建的原因、结构及功能第152-153 页
    一、网络公共领域建构的原因第152-153 页
    二、网络公共领域的功能分析第153 页
  第四节 “华南虎事件”体现的公共领域批判性、平等参与性、公共性第153-160 页
    一、公共领域的基础———具有理性判断能力的公众第154-156 页
    二、“华南虎事件”体现了公共领域平等参与性、批判性、公共性、观点多样性、共同体的特征第156-160 页
第十章 网络公共领域的二重建构第160-172 页
  第一节 网络对现代公共领域及现代公民社会的建构第160-163 页
    一、网络对现代公共领域的建构第160-161 页
    二、网络公共领域对现代公民社会的建构第161-163 页
  第二节 网络社会的特征及发展第163-165 页
    一、网络社会的特征第163-164 页
    二、网络社会的发展趋势———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的“自由切换”第164-165 页
  第三节 政府与社会关系的重构与多中心协商模式的发展第165-167 页
    一、国家的内涵和本质第165-166 页
    二、我国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发展第166-167 页
    三、网络社会下国家与社会的互动模式第167 页
  第四节 结构二元化的“影子社会结构”的产生、运行及功能第167-172 页
    一、理想化的沟通互动情境第167-168 页
    二、网络下公民通过构建网络公共领域与政府的直接互动第168 页
    三、结构二元化的“影子社会结构”的产生及运行第168-170 页
    四、结构二元化的“影子社会结构”的功能第170-172 页
第十一章 结语第172-175 页
  一、研究结论第172-173 页
  二、研究的难点第173 页
  三、研究的不足第173-175 页
参考文献第175-185 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第185-186 页
致谢第186 页

本篇论文共186页,点击这进入下载页面
 
更多论文
网络公共领域及其二重建构--对一个
现代汉语“词语非常规组合式”的和
互联网对边远地区青少年社会化的影
现代汉语形容词ABB式研究及其在对外
聚合与分化——新蔡船民的地位获得
蒙古语N+V复合动词结构语义研究
反馈模式的变迁:代差视野下的城市
《说文解字》误释类型研究
从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看协商的
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族群认同与宗教认
科尔沁蒙古族人名研究
高校贫困生的社会支持及其对价值观
内蒙古师范大学普通话水平培训测试
《白鹿原》民俗文化词汇的解读
双重合法性困境中的社团组织适应机
创伤记忆:自述、代述与混合叙述--
《说文解字》与古代医学
遭遇“西方”-1980年代文学中“现代
《汉语大字典》“解形”研究
从都市景观到革命呈现--文华电影研
十二官为十二钗之影
形象建构与身体言说--新中国女性电
秦文君“贾里”系列校园小说语言特
电影悬念的叙事分析
《故事新编》的后现代主义研究
电结晶制纳米金属多层膜及其磁性的
南宋陶渊明批评
论宋代白话小说中的市井民俗
静电增强超声雾化热解法制备ZnO薄膜
基于退火孪晶的304不锈钢晶界特征分
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辨要
1Cr18Ni9Ti钢凝固行为研究
李渔《闲情偶寄》之曲论研究
一种新型多电极插入式电磁流量传感
十三—十七世纪蒙文文献关于成吉思
气体动力学中Chaplygin气体的Riema
王运熙《文心雕龙探索》辨要
膨胀性非饱和土的水力—力学性质及
水浒英雄在元杂剧与《水浒传》中的
僭越与合谋:798异托邦的空间实践研
力格登小说研究
质子交换膜中甲醇迁移及其机理的分
宋元之际两浙遗民词人群体研究
考虑负荷和风电随机变化的电力系统
林纾《春觉斋论文》古文理论探要
PGA基聚电解质的静电络合、层层自组
含吡啶母环杂环化合物的合成、表征
社会主义蒙古文学的创建与毛泽东文
林语堂小说中的人文情怀
电磁场在铜连铸中应用的研究
《青史演义》主要人物原型考--《青
城市室内外空气中的多溴二苯醚与多
《文心雕龙》“才童学文”论要
求解非线性不适定问题的几类迭代方
约束与孤子方程的解
论张孝祥的词
人生·情感·寓言--论许地山的文学
一类非局部非线性色散波方程的Four
试论唐代文论生命化批评的人文意蕴
随机模型中密度演化方程的适定性
《左传》《史记》异文研究
依生灭过程索赔风险模型
刘熙载《艺概·经义概》探微
双曲守恒型方程若干数值方法研究
论师陀的乡土小说创作
离散与间断动力系统的Conley指标理
元代蒙古族散曲家作品思想倾向暨影
金圣叹小说评点的叙事学研究
图的几类控制参数研究
对生态的关怀--新世纪生态主题蒙古
平面分片等距映射的动力学性质
牟世金《文心雕龙研究》辨要
晁补之词研究
非光滑规划全局优化的填充函数法
鲁迅、张爱玲早年生活在小说中观照
子群的指数及某种正规性质与有限群
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学而努力--陈辽文
四元数矩阵方程实解与复解的研究
日本私小说及其对“五四”文学的影
非线性可积系统及其相关问题
论五四时期“人”的发现和凌叔华的
若干类正算子逼近性态的研究
论村上春树小说中的孤独意识
线性矩阵方程组的各种对称解
试论大江健三郎的边缘文化观
求解不适定问题的非线性隐式迭代法
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拉奥孔》诗
子群的θ~*-偶与有限群的结构
契诃夫女性观引领下的女性小说形象
几类特殊的有限p群
高尔基《不合时宜的思想》解读
若干四元数矩阵方程解的秩及其应用
《简爱》与《弗洛斯河上的磨坊》--
复杂动力学网络的同步与参数辨识
失笼的舞者--20世纪中西方女性文学
自由表面旋涡的机理研究
多种影响使哈代的小说走向悲观
稳定分层湍流的实验与理论研究
论西方愚人文学
一类基因调控网络的动力学研究
十九世纪西方小说对人之现实存在的
收益管理及供应链管理中的多阶段问
跨越时空的怀疑论视角与象征手法--
制度合法性与国有公司治理的“选择
雨果小说的人物形象类型及其艺术方
宗教组织的网络营销研究--以玉佛禅
荷马史诗与《格萨尔》美学建构之比
稠环芳烃材料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
为人的尊严呐喊--从名剧《底层》看
典型理论的深入探讨--李衍柱典型理
高性能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的制备及器
呼市中职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现状分析
可重构SoC DFT架构与TLB测试调度策
现实主义的丰富与发展--王向峰现实
文艺反映论的拓展与深化--陈涌文艺
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定位技术研究
柏拉图关于文艺本质的探讨
机载激光雷达点云数据处理与建筑物
关注艺术终极视域--王岳川“艺术本
多载波调制和MC-CDMA的干扰消除研究
基于数学形态学的细胞图像分割
电磁波在左手材料平板波导中的传输
Hough变换在显微细胞图像分割中的应
双极化介质谐振器天线和低旁瓣圆极
基于分水岭算法的彩色细胞图像分割
降值设计理论
中等卫生学校护理专业人文精神教育
TFT-LCD时空混合调制扫描驱动模型的
内蒙古草甸草原不同放牧强度下土壤
公益林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内蒙古野生蔬菜资源及其综合评价
禾本科牧草抗旱、耐寒、耐贫瘠特性
内蒙古蟹蛛科(Thomisidae)和逍遥
杭锦2#土多元复混肥对番茄、油菜的
沙漠化土地治理中土壤微生物对生物
农田退耕还草管理下土壤动物群落特
基于多视点三维视频系统的若干关键
煤气照明在中国:知识传播、技术应
偏最小二乘降维方法的研究与应用
浅谈高职建筑类专业美术基础课程教
呼和浩特市主城区景观结构动态变化
面向服务的软件需求建模与求精研究
城市战略规划体系研究--以呼和浩特
基于Web服务的网络软件需求元模型的
基于形式化的软件测试复用若干关键
城市概念规划理论研究
图像盲源分离的多尺度几何分析方法
呼和浩特市水资源优化配置及生态环
科尔沁沙地典型区生态安全研究--以
基于语义的用户建模技术与应用研究
内蒙古草原生态重建的哲学思考
共轭对称延拓计算全息与全息水印
内蒙古草原生态恢复的哲学思考
磁场流化床生物脱硫研究
基于H.264压缩域的视频对象分割
简论中国近现代环境保护政策的发展
基于本体的制造网格任务管理关键技
应用PCR-DGGE分析磁性流化床生物脱
基于认知的文本语境生成和度量研究
调水后额济纳绿洲生态环境的变化及
高效太阳电池生长机理的计算机模拟
近100年科尔沁沙地土地沙漠化时空变
 
公共领域论文 网络公共领域论文 公民社会论文
版权申明:目录由用户冼**提供,www.51papers.com仅收录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这篇论文目录请点击这里
|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站内搜索引擎||站点地图||在线购卡|
版权所有 教育论文网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