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8
页 |
Abstract | 第8-10
页 |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10-14
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3
页 |
· 不锈钢分类及生产现状 | 第14-18
页 |
· 不锈钢连铸的发展概况 | 第18-20
页 |
· 奥氏体不锈钢凝固过程的研究进展 | 第20-27
页 |
· 不锈钢连铸凝固过程的研究进展 | 第27-29
页 |
· 课题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29-32
页 |
· 连铸生产中的主要问题 | 第29-30
页 |
· 连铸生产的发展趋势 | 第30-31
页 |
· 课题研究的目的 | 第31
页 |
·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31-32
页 |
· 课题拟解决的问题及研究内容 | 第32-33
页 |
第二章 材料选择与研究方案 | 第33-40
页 |
· 实验材料 | 第33
页 |
· 研究方案 | 第33-38
页 |
· 1Cr18Ni9Ti 钢凝固体收缩研究 | 第33-34
页 |
· 1Cr18Ni9Ti 钢高温力学性能研究 | 第34-35
页 |
· 1Cr18Ni9Ti 钢的熔化过程及近平衡凝固过程热分析研究 | 第35
页 |
· 定向凝固条件下1Cr18Ni9Ti 钢凝固行为研究 | 第35-37
页 |
· 板坯连铸1Cr18Ni9Ti 钢凝固过程的热物理模拟研究 | 第37-38
页 |
· 试样制备与分析测试 | 第38-40
页 |
第三章 1Cr18Ni9Ti 钢的凝固特性研究 | 第40-54
页 |
· 1Cr18Ni9Ti 钢凝固体收缩研究 | 第40-42
页 |
· 1Cr18Ni9Ti 钢高温力学性能研究 | 第42-52
页 |
· 1Cr18Ni9Ti 钢的零强度温度和零塑性温度 | 第42-44
页 |
· 冷却速率对不同温度下的抗拉强度和断面收缩率的影响 | 第44-46
页 |
· 冷却速率对真应力-应变曲线的影响 | 第46-48
页 |
· 冷却速率对凝固组织的影响 | 第48-51
页 |
· 1Cr18Ni9Ti 钢的熔化过程及近平衡凝固过程热分析研究 | 第51-52
页 |
· 本章小结 | 第52-54
页 |
第四章 1Cr18Ni9Ti 钢定向凝固过程研究 | 第54-88
页 |
· 1Cr18Ni9Ti 钢定向凝固初始过渡区研究 | 第54-62
页 |
· 初始过渡区凝固组织研究 | 第54-57
页 |
· 初始过渡区的溶质再分配研究 | 第57-62
页 |
· 1Cr18Ti9Ti 钢定向凝固组织研究 | 第62-67
页 |
· 定向凝固条件下的固-液界面形貌及相析出过程 | 第67-76
页 |
· 近平衡凝固条件下的固-液界面形貌及相析出过程 | 第67-69
页 |
· 中速凝固条件下固-液界面形貌及相析出过程 | 第69-74
页 |
· 亚快速凝固条件下固-液界面形貌及相析出过程 | 第74-76
页 |
· 定向凝固条件下溶质偏析的研究 | 第76-83
页 |
· 固-液界面处溶质偏析情况 | 第76-79
页 |
· 固态相变处溶质分布研究 | 第79-83
页 |
· 生长速率对定向凝固组织特征参量的影响 | 第83-86
页 |
· 本章小结 | 第86-88
页 |
第五章 1Cr18Ni9Ti 钢定向凝固过程中的相选择研究 | 第88-104
页 |
· 包晶合金定向凝固相选择分析的基本方法 | 第88-90
页 |
· 计算参数的获得 | 第90-95
页 |
· 定向凝固温度梯度确定 | 第90-92
页 |
· 其它参数的获得 | 第92-95
页 |
· 1Cr18Ni9Ti 钢凝固相析出过程的计算分析 | 第95-99
页 |
· 固-液界面前沿成分过冷及第二相形核分析 | 第99-103
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3-104
页 |
第六章 1Cr18Ni9Ti 钢板坯连铸过程的热物理模拟研究 | 第104-123
页 |
· 热物理模拟模型的建立 | 第104-109
页 |
· 板坯连铸过程传热及凝固过程分析 | 第104-106
页 |
· 定向凝固设备传热、凝固过程分析及设备改进 | 第106-107
页 |
· 热物理模拟参数的设定规则 | 第107-109
页 |
· 工艺参数对板坯连铸凝固组织的影响 | 第109-122
页 |
· 铸坯中心温度对板坯连铸凝固组织的影响 | 第109-112
页 |
· 拉坯速度对板坯连铸凝固组织的影响 | 第112-117
页 |
· 凝固系数对板坯连铸凝固组织的影响 | 第117-122
页 |
· 板坯连铸凝固过程热物理模拟的综合性评价 | 第122-123
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123-125
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35
页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135-137
页 |
致谢 | 第137-138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