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5-44页 |
1 朱砂叶螨的研究进展 | 第16-24页 |
1.1 朱砂叶螨的分类及形态学研究 | 第16-20页 |
1.1.1 形态特征 | 第16-17页 |
1.1.2 生物学特性 | 第17-19页 |
1.1.3 分子鉴定 | 第19-20页 |
1.2 朱砂叶螨的危害及发生规律 | 第20-21页 |
1.3 朱砂叶螨的防治 | 第21-24页 |
1.3.1 防治现状及主要问题 | 第21页 |
1.3.2 生态控制 | 第21-22页 |
1.3.3 农业防治 | 第22页 |
1.3.4 生物防治 | 第22-24页 |
2 植物源杀螨剂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24-37页 |
2.1 植物源杀螨剂的植物资源 | 第24-27页 |
2.2 植物源杀螨剂的活性成分 | 第27-30页 |
2.3 植物源杀螨剂的作用方式及机理 | 第30-34页 |
2.3.1 作用方式 | 第30-31页 |
2.3.2 作用机理 | 第31-34页 |
2.4 植物源杀螨剂的开发利用 | 第34-37页 |
2.4.1 植物源杀螨剂研究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第35-36页 |
2.4.2 植物源杀螨剂的应用前景 | 第36-37页 |
3 香樟的研究进展 | 第37-42页 |
3.1 化学成分研究 | 第38-39页 |
3.2 主要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 第39-42页 |
3.2.1 医学药理作用研究 | 第39-40页 |
3.2.2 在农业方面研究 | 第40-42页 |
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42-43页 |
5 研究内容 | 第43-44页 |
第二章 植物提取物中杀螨活性物质的分离与鉴定 | 第44-7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5-53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45-47页 |
1.1.1 植物材料 | 第45页 |
1.1.2 害螨及寄主 | 第45页 |
1.1.3 试剂及药品 | 第45-47页 |
1.1.4 试验仪器 | 第47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47-53页 |
1.2.1 植物粗提取物的制备 | 第47-48页 |
1.2.2 室内生物活性测定方法 | 第48-49页 |
1.2.3 活性组分的分离纯化与结构鉴定 | 第49-51页 |
1.2.4 香樟提取物中活性物质的含量测定与提取工艺优化研究 | 第51-52页 |
1.2.5 各地区香樟及香樟各部分提取物中活性物质的含量测定 | 第52页 |
1.2.6 数据处理方法 | 第52-5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3-70页 |
2.1 13 种不同植物提取物对朱砂叶螨的杀螨活性 | 第53页 |
2.2 香樟叶提取物的杀螨活性 | 第53-57页 |
2.3 香樟叶提取物萃取后各溶剂萃取物对朱砂叶螨的生物活性 | 第57页 |
2.4 活性组分的分离与鉴定 | 第57-60页 |
2.5 活性组分中主要化合物对朱砂叶螨的杀螨活性 | 第60-61页 |
2.6 2 ,4-二叔丁基苯酚和油酸乙酯对朱砂叶螨的杀螨活性 | 第61-63页 |
2.7 香樟中2,4-二叔丁基苯酚和油酸乙酯的检测 | 第63-66页 |
2.8 2 ,4-二叔丁基苯酚和油酸乙酯提取工艺的优化 | 第66-67页 |
2.9 各地区香樟中2,4-二叔丁基苯酚和油酸乙酯含量 | 第67-70页 |
3 讨论 | 第70-75页 |
4 小结 | 第75-77页 |
第三章 2,4-二叔丁基苯酚和油酸乙酯的作用方式及稳定性 | 第77-10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8-84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78页 |
1.1.1 害螨及寄主 | 第78页 |
1.1.2 试剂及药品 | 第78页 |
1.1.3 试验仪器 | 第78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78-84页 |
1.2.1 触杀活性测定 | 第78-80页 |
1.2.2 叶片残毒活性测定 | 第80页 |
1.2.3 胃毒活性测定 | 第80页 |
1.2.4 内吸性试验 | 第80-82页 |
1.2.5 驱避活性测定(有选择测试) | 第82页 |
1.2.6 抑制产卵活性测定(无选择测试) | 第82-83页 |
1.2.7 稳定性试验 | 第83页 |
1.2.8 数据处理方法 | 第83-8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4-98页 |
2.1 2 ,4-二叔丁苯酚和油酸乙酯对不同形态朱砂叶螨的触杀活性 | 第84-86页 |
2.2 2 ,4-二叔丁苯酚和油酸乙酯对朱砂叶螨叶片残毒活性 | 第86页 |
2.3 2 ,4-二叔丁苯酚和油酸乙酯对朱砂叶螨的胃毒作用 | 第86-88页 |
2.4 2 ,4-二叔丁苯酚和油酸乙酯的内吸性 | 第88页 |
2.5 2 ,4-二叔丁苯酚和油酸乙酯对朱砂叶螨的趋避活性 | 第88-93页 |
2.6 2 ,4-二叔丁苯酚和油酸乙酯对朱砂叶螨的抑制产卵活性 | 第93-95页 |
2.7 2 ,4-二叔丁苯酚和油酸乙酯的稳定性 | 第95-98页 |
3 讨论 | 第98-106页 |
4 小结 | 第106-107页 |
第四章 2,4-二叔丁基苯酚和油酸乙酯对朱砂叶螨的作用机理 | 第107-17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08-120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108-109页 |
1.1.1 害螨及寄主 | 第108页 |
1.1.2 试剂及药品 | 第108-109页 |
1.1.3 试验仪器 | 第109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109-120页 |
1.2.1 朱砂叶螨中毒症状和行为的动态显微观察 | 第109页 |
1.2.2 朱砂叶螨的酶活性测定 | 第109-116页 |
1.2.3 朱砂叶螨体内生物胺含量测定 | 第116-119页 |
1.2.4 朱砂叶螨体内游离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 第119-12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20-160页 |
2.1 朱砂叶螨中毒症状的动态观察 | 第120-122页 |
2.2 2 ,4-二叔丁基苯酚和油酸乙酯对朱砂叶螨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 第122-136页 |
2.2.1 2 ,4-二叔丁基苯酚和油酸乙酯对朱砂叶螨三种保护酶的影响 | 第122-126页 |
2.2.2 2 ,4-二叔丁基苯酚和油酸乙酯对朱砂叶螨三种代谢酶的影响 | 第126-130页 |
2.2.3 2 ,4-二叔丁基苯酚和油酸乙酯对朱砂叶螨三种靶标酶的影响 | 第130-136页 |
2.3 2 ,4-二叔丁基苯酚和油酸乙酯对朱砂叶螨体内生物胺含量的影响 | 第136-149页 |
2.3.1 朱砂叶螨体内生物胺含量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136-137页 |
2.3.2 朱砂叶螨体内生物胺含量检测方法的验证 | 第137-146页 |
2.3.3 2 ,4-二叔丁基苯酚和油酸乙酯对朱砂叶螨体内生物胺含量的影响 | 第146-149页 |
2.4 2 ,4-二叔丁基苯酚和油酸乙酯对朱砂叶螨体内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 第149-160页 |
3 讨论 | 第160-173页 |
3.1 2 ,4-二叔丁基苯酚和油酸乙酯对朱砂叶螨形态的影响 | 第160页 |
3.2 2 ,4-二叔丁基苯酚和油酸乙酯对朱砂叶螨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 第160-166页 |
3.3 2 ,4-二叔丁基苯酚和油酸乙酯对朱砂叶螨生物胺含量的影响 | 第166-170页 |
3.4 2 ,4-二叔丁基苯酚和油酸乙酯对朱砂叶螨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 第170-173页 |
4 小结 | 第173-175页 |
第五章 2,4-二叔丁基苯酚和油酸乙酯的剂型研究与药效试验 | 第175-19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76-182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176-177页 |
1.1.1 害螨及寄主 | 第176页 |
1.1.2 试剂及药品 | 第176页 |
1.1.3 试验仪器 | 第176-177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177-182页 |
1.2.1 20 %2,4-二叔丁基苯酚微乳剂和30%油酸乙酯乳油的配制 | 第177页 |
1.2.2 20 %2,4-二叔丁基苯酚微乳剂和30%油酸乙酯乳油有效成分测定 | 第177-178页 |
1.2.3 室内生物活性测定 | 第178页 |
1.2.4 急性毒性与稳定性试验 | 第178-179页 |
1.2.5 温度对2,4-二叔丁基苯酚微乳剂和油酸乙酯乳油杀螨效果的影响 | 第179页 |
1.2.6 苗期盆栽试验 | 第179页 |
1.2.7 温室药效试验 | 第179-180页 |
1.2.8 田间药效试验 | 第180-181页 |
1.2.9 数据处理方法 | 第181-18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82-195页 |
2.1 2 ,4-二叔丁基苯酚微乳剂和油酸乙酯乳油中有效成分检测 | 第182-184页 |
2.2 2 ,4-二叔丁基苯酚微乳剂和油酸乙酯乳油对朱砂叶螨的室内药效 | 第184-185页 |
2.3 2 ,4-二叔丁基苯酚微乳剂和油酸乙酯乳油的急性毒性和稳定性 | 第185-186页 |
2.4 温度对2,4-二叔丁基苯酚微乳剂和油酸乙酯乳油杀螨活性的影响 | 第186-188页 |
2.5 2 ,4-二叔丁基苯酚微乳剂和油酸乙酯乳油对朱砂叶螨的苗期药效 | 第188-191页 |
2.6 2 ,4-二叔丁基苯酚微乳剂和油酸乙酯乳油对朱砂叶螨的温室药效 | 第191-193页 |
2.7 2 ,4-二叔丁基苯酚微乳剂和油酸乙酯乳油对朱砂叶螨的田间药效 | 第193-195页 |
3 讨论 | 第195-198页 |
4 小结 | 第198-199页 |
第六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第199-203页 |
1 结论 | 第199-201页 |
2 创新点 | 第201页 |
3 展望 | 第201-203页 |
参考文献 | 第203-225页 |
致谢 | 第225-226页 |
附件1: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第226-227页 |
附件2: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授权或申请公开的专利 | 第227-2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