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审计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以河南省S县为例 |
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5页 | 1 绪论 | 第15-2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5-17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5-17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7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7-22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1.2.3 文献述评 | 第22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框架体系 | 第22-24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22-2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1.3.3 框架体系 | 第24页 | 1.4 本文创新点 | 第24-26页 | 2 相关概念、理论基础与政策法规 | 第26-39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26-35页 | 2.1.1 扶贫与精准扶贫 | 第26-30页 | 2.1.2 审计与精准扶贫审计 | 第30-35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35-36页 | 2.2.1 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理论 | 第35页 | 2.2.2 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35-36页 | 2.2.3 经济人理论 | 第36页 | 2.3 政策法规 | 第36-39页 | 2.3.1 国家层面精准扶贫审计相关政策法规 | 第36-37页 | 2.3.2 河南省层面精准扶贫审计相关政策法规 | 第37-39页 | 3 S县精准扶贫审计现状考量 | 第39-62页 | 3.1 S县县情及精准扶贫情况 | 第39-42页 | 3.1.1 S县基本情况 | 第39页 | 3.1.2 S县精准扶贫情况 | 第39-42页 | 3.2 S县精准扶贫审计情况 | 第42-50页 | 3.2.1 审计组织实施 | 第43-45页 | 3.2.2 审计目标及范围 | 第45-46页 | 3.2.3 审计内容与重点 | 第46页 | 3.2.4 审计发现的问题 | 第46-48页 | 3.2.5 审计成果运用 | 第48-50页 | 3.3 S县精准扶贫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50-57页 | 3.3.1 审计介入滞后 | 第50-51页 | 3.3.2 审计覆盖范围有限 | 第51-53页 | 3.3.3 审计评价不全面 | 第53-54页 | 3.3.4 审计报告及其运用不足 | 第54-56页 | 3.3.5 审计整改力度不够 | 第56-57页 | 3.4 S县精准扶贫审计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57-62页 | 3.4.1 全过程跟踪审计意识薄弱 | 第57-58页 | 3.4.2 审计方法陈旧,现代信息技术利用不充分 | 第58-59页 | 3.4.3 精准扶贫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不健全 | 第59页 | 3.4.4 相关法规制度不够完善 | 第59-60页 | 3.4.5 审计监督“合力”尚未贯通 | 第60-62页 | 4 加强精准扶贫审计的对策建议 | 第62-71页 | 4.1 加强全过程跟踪审计,增强审计精准性 | 第62-64页 | 4.1.1 落实事前审核制度 | 第62-63页 | 4.1.2 推进实时跟踪审计 | 第63页 | 4.1.3 重视对事后扶贫效果审计 | 第63-64页 | 4.2 创新审计技术和方法,扩大审计覆盖面 | 第64-66页 | 4.2.1 推进大数据审计 | 第64-65页 | 4.2.2 拓宽外围调查,拓宽信息渠道 | 第65-66页 | 4.2.3 购买中介机构审计服务 | 第66页 | 4.3 完善审计报告内容,加强审计成果运用 | 第66-68页 | 4.3.1 完善审计报告内容,提高审计报告的有用性 | 第66-67页 | 4.3.2 建立健全审计成果运用协调机制 | 第67-68页 | 4.4 加强审计整改监督,强化审计问责 | 第68-71页 | 4.4.1 建立健全审计整改监督机制 | 第68-69页 | 4.4.2 明确审计建议落实责任制,加大审计问责力度 | 第69-71页 | 5 精准扶贫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运用 | 第71-89页 | 5.1 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及依据 | 第71-72页 | 5.1.1 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第71-72页 | 5.1.2 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依据 | 第72页 | 5.2 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基本框架与内容设计 | 第72-79页 | 5.2.1 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基本框架 | 第72-73页 | 5.2.2 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内容设计 | 第73-79页 | 5.3 审计评价模型与权重赋值 | 第79-85页 | 5.3.1 构建评价模型 | 第79页 | 5.3.2 指标权重赋值 | 第79-85页 | 5.4 评价指标体系在S县精准扶贫审计中的运用 | 第85-89页 | 5.4.1 评分方式的确定 | 第85-86页 | 5.4.2 评价指标的量化处理 | 第86-88页 | 5.4.3 结果分析 | 第88-89页 | 6 研究结论及展望 | 第89-91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89-90页 | 6.2 不足及展望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3页 | 附录 | 第93-97页 | 致谢 | 第97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