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引论 | 第14-25页 |
一、选题的依据及其研究价值 | 第14-15页 |
(一) 选题的依据 | 第14-15页 |
(二) 研究价值 | 第15页 |
二、黎族民歌文化的研究现状分析 | 第15-21页 |
(一) 文化、民歌与民歌文化概念的界定 | 第15-17页 |
(二) 黎族民歌研究综述 | 第17-19页 |
(三) 黎族民歌文化研究现状缕析 | 第19-21页 |
三、研究的思路、方法和创新尝试 | 第21-25页 |
(一) 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21-22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三) 研究的创新尝试 | 第23-25页 |
第一章 黎族民歌文化研究的理论视界 | 第25-38页 |
一、音乐人类学的思维理路 | 第25-30页 |
(一) 追根溯源 | 第25-27页 |
(二) 人本复归 | 第27-28页 |
(三) 具有哲学意义的核心理论 | 第28-30页 |
二、民歌文化研究与音乐人类学的价值指向 | 第30-33页 |
(一) 民歌文化研究需求音乐人类学牵引 | 第30-32页 |
(二) 音乐人类学与民歌文化的意义生成 | 第32-33页 |
三、音乐人类学对于黎族民歌文化研究的思想引领 | 第33-38页 |
(一) 音乐人类学的核心理念对于黎族民歌文化研究的指导意义 | 第33-34页 |
(二) 音乐人类学的历史研究视角对于黎族民歌文化历史研究的指导意义 | 第34-35页 |
(三) 音乐分析的理论观点对于黎族民歌演唱特征与音乐特征研究的思路牵引 | 第35页 |
(四) 文化价值相对论的观点对于黎族民歌文化价值研究的指导意义 | 第35-38页 |
第二章 黎族民歌文化发展的历史演进过程 | 第38-60页 |
一、黎族的族源与族性特点 | 第38-41页 |
(一) 黎族族称 | 第38-39页 |
(二) 关于黎族族源探讨——骆越说 | 第39-41页 |
(三) 黎族族性特点 | 第41页 |
二、黎族历史与文化 | 第41-45页 |
(一) 黎族社会历史发展简述 | 第41-44页 |
(二) 黎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 第44-45页 |
三、黎族民歌文化历史发展的历程 | 第45-54页 |
(一) 古代黎族民歌的发展遗迹—从歌词中窥探原始社会的黎族民歌 | 第46-47页 |
(二) 从散在的记载中审视古代黎族民歌的长足发展 | 第47-50页 |
(三) 民国时期的黎族民歌文化的发展进程 | 第50-51页 |
(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黎族民歌文化的蓬勃发展 | 第51-54页 |
四、黎族民歌文化历史发展的演进规律 | 第54-60页 |
(一) 歌舞并存之相互促进 | 第54-55页 |
(二) 劳作生活之精神需求 | 第55-56页 |
(三) 民族融合之相互借鉴 | 第56-57页 |
(四) 民风民俗与民歌之如影随形 | 第57-58页 |
(五) 社会变革之扬弃形塑 | 第58-60页 |
第三章 黎族民歌的田野调查纪要 | 第60-81页 |
一、原生态黎族民歌生存状态 | 第60-74页 |
(一) 宴饮时的民歌对唱 | 第60-64页 |
(二) 祭祀仪式中的道公的念唱 | 第64-67页 |
(三) 婚俗中的民歌依存 | 第67-74页 |
二、黎族民歌传承人、民间歌手专访 | 第74-81页 |
(一)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妚大访谈(1) | 第74-75页 |
(二) 黎族创作型歌手—王建民专访 | 第75-77页 |
(三) 青年黎族歌手—符花金专访 | 第77-80页 |
(四)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妚大访谈(2) | 第80-81页 |
第四章 黎族民歌的演唱特征 | 第81-115页 |
一、黎族民歌的歌词特征 | 第81-94页 |
(一) 方言特点 | 第81-83页 |
(二) 歌词的艺术风格 | 第83-85页 |
(三) 歌词韵律 | 第85-94页 |
二、黎族民歌的演唱形式 | 第94-100页 |
(一) 独唱 | 第94-95页 |
(二) 对唱 | 第95-98页 |
(三) 齐唱 | 第98-100页 |
三、黎族民歌的唱调特点 | 第100-104页 |
(一) 按照地域命名的唱调 | 第100-102页 |
(二) 按照内容命名的唱调 | 第102-103页 |
(三) 按照衬词命名的唱调 | 第103-104页 |
四、黎族民歌的润腔特征 | 第104-115页 |
(一) 平腔 | 第104-105页 |
(二) 高腔 | 第105-107页 |
(三) 甩腔 | 第107-110页 |
(四) 滑腔 | 第110-111页 |
(五) 哭腔 | 第111-115页 |
第五章 黎族民歌的音乐特征 | 第115-190页 |
一、黎族民歌的题材内容 | 第115-133页 |
(一) 劳作民歌 | 第115-117页 |
(二) 情爱民歌 | 第117-121页 |
(三) 时政民歌 | 第121-124页 |
(四) 风俗民歌 | 第124-128页 |
(五) 故事长歌 | 第128-130页 |
(六) 儿歌 | 第130-132页 |
(七) 文娱歌 | 第132-133页 |
二、黎族民歌的曲体结构 | 第133-154页 |
(一) 一段体 | 第133-148页 |
(二) 二段体 | 第148-154页 |
三、黎族民歌的旋律特征 | 第154-174页 |
(一) 黎族民歌旋律的运动形态 | 第154-156页 |
(二) 装饰音在黎族民歌中的广泛使用 | 第156-163页 |
(三) 黎族民歌的旋法特点 | 第163-174页 |
四、黎族民歌的节拍、节奏特点 | 第174-184页 |
(一) 四二拍及典型节奏特点 | 第174-177页 |
(二) 变换拍子及节奏特点 | 第177-182页 |
(三) 自由拍子及节奏特点 | 第182-184页 |
五、黎族民歌的调式特点 | 第184-190页 |
(一) 五声调式的黎族民歌特点 | 第184-187页 |
(二) 六声调式的黎族民歌特点 | 第187-190页 |
第六章 黎族民歌的文化价值 | 第190-211页 |
一、彰显民族精神价值 | 第190-195页 |
(一) 维护族性特点的社会记忆 | 第191-192页 |
(二) 激励民族发展的自觉 | 第192-194页 |
(三) 民俗文化的传承与民族认同感的增强 | 第194-195页 |
二、追求社会进步与美好生活价值 | 第195-200页 |
(一) 追求社会进步 | 第196-197页 |
(二) 向往美好生活 | 第197-200页 |
三、呈现多重审美价值 | 第200-206页 |
(一) 黎族民歌的实用之美 | 第201-202页 |
(二) 黎族民歌的愉悦美 | 第202-203页 |
(三) 黎族民歌的自由之美 | 第203-205页 |
(四) 黎族民歌的动态美 | 第205-206页 |
四、引领黎族音乐文化的艺术价值 | 第206-211页 |
(一) 黎族民歌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 第206-207页 |
(二) 黎族民歌对于本土音乐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 | 第207-211页 |
第七章 黎族民歌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 第211-227页 |
一、黎族民歌文化发展的现状分析 | 第211-216页 |
(一) 保护与传承黎族民歌的重要意义 | 第211-212页 |
(二) 黎族民歌文化保护的现状分析 | 第212-213页 |
(三) 黎族民歌文化传承的现状分析 | 第213-216页 |
二、黎族民歌文化保护与传承中存在的问题 | 第216-221页 |
(一) 保护与传承存在的问题 | 第216-219页 |
(二) 存在问题的症结 | 第219-221页 |
三、黎族民歌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对策思路 | 第221-227页 |
(一) 增强保护与传承民歌文化的自觉意识 | 第221-222页 |
(二) 强化学校音乐教育中的民歌教育传承 | 第222-223页 |
(三) 注入海南旅游业,使黎族民歌传唱常态化 | 第223-227页 |
结语 | 第227-232页 |
参考文献 | 第232-239页 |
附表1 | 第239-245页 |
附表2 | 第245-246页 |
附表3 | 第246-248页 |
附表4 | 第248-250页 |
后记 | 第250-251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的主要论文、著作及科研情况 | 第2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