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0-17
页 |
中文摘要 | 第10-13
页 |
英文摘要 | 第13-17
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7-48
页 |
第一节 炭疽菌分类研究 | 第18-22
页 |
1 炭疽菌属(Colletothrichum Cda.)属名的确立 | 第18
页 |
2 传统分类学 | 第18-19
页 |
3 现代分类学 | 第19-22
页 |
3.1 用于分类研究中的化学和生物化学方法 | 第20
页 |
3.2 分子系统学和分子标记在分类单元定界的应用 | 第20-21
页 |
3.3 分类学发展趋势 | 第21-22
页 |
第二节 炭疽菌侵染循环及侵染机制 | 第22-36
页 |
1 炭疽菌越冬 | 第22
页 |
2 影响炭疽病害发生的环境因子 | 第22-24
页 |
3 炭疽菌的侵染过程 | 第24-34
页 |
3.1 孢子表面基质 | 第24
页 |
3.2 孢子在寄主表面的粘附 | 第24-25
页 |
3.3 孢子在寄主表面的分化 | 第25
页 |
3.4 附着胞的形成 | 第25-26
页 |
3.5 穿透寄主表面 | 第26-27
页 |
3.6 侵染策略 | 第27-33
页 |
3.6.1 细胞内半活体营养侵染型(Intracellular Hemibiotrophic Infections) | 第27-30
页 |
3.6.2 角质层下内部侵染型(Subcuticular Intramural Infections) | 第30
页 |
3.6.3 死体营养菌丝的扩展和分生孢子盘的形成 | 第30-33
页 |
3.7 炭疽菌侵染过程研究的启示 | 第33-34
页 |
4 植物对炭疽菌的抗病机制 | 第34-36
页 |
第三节 柿树炭疽病研究现状 | 第36-37
页 |
第四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 | 第37-48
页 |
1 研究背景 | 第37
页 |
2 研究目的 | 第37-48
页 |
第二章 研究论文 | 第48-113
页 |
第一节 柿树炭疽病病原菌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特征 | 第49-63
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0-54
页 |
1.1 自然寄主病原茵形态观察 | 第50
页 |
1.2 培养条件下病原菌形态观察 | 第50-51
页 |
1.3 核糖体DNA ITS区间分析 | 第51-52
页 |
1.3.1 菌株来源 | 第51
页 |
1.3.2 真菌培养 | 第51
页 |
1.3.3 基因组DNA提取 | 第51-52
页 |
1.3.4 PCR扩增与序列测定 | 第52
页 |
1.3.5 数据处理 | 第52
页 |
1.4 侵染结构和核像变化观察 | 第52-54
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4-57
页 |
2.1 自然寄主病原菌形态 | 第54
页 |
2.2 培养条件下病原菌形态 | 第54
页 |
2.3 扫描电镜观察 | 第54
页 |
2.4 系统发育关系分析 | 第54-57
页 |
2.5 侵染结构和核像变化观察 | 第57
页 |
3 讨论 | 第57-63
页 |
3.1 柿树炭疽菌的鉴定及其与相近种的关系 | 第57-59
页 |
3.2 附着胞的形成和核相的变化 | 第59-63
页 |
第二节 柿树炭疽菌在枝条上越冬菌态及数量 | 第63-70
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64-65
页 |
1.1 柿树越冬枝条上病原菌检测 | 第64-65
页 |
1.1.1 样本采集 | 第64
页 |
1.1.2 病枝表面分生孢子数量检测 | 第64
页 |
1.1.3 枝条内病原菌的分离 | 第64-65
页 |
1.2 隔离种植试验 | 第65
页 |
1.3 柿树炭疽病菌与相关真菌菌落抑制作用测定 | 第65
页 |
1.4 致病性试验 | 第65
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5-67
页 |
2.1 病枝表面分生孢子数量镜检结果 | 第65-66
页 |
2.2 病枝内分离菌落结果 | 第66
页 |
2.3 隔离种植观察结果 | 第66-67
页 |
2.4 对峙培养试验 | 第67
页 |
2.5 接种试验 | 第67
页 |
3 讨论 | 第67-70
页 |
第三节 柿树炭疽菌侵染寄主的细胞学研究 | 第70-80
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71-72
页 |
1.1 柿苗培养和室内接种 | 第71
页 |
1.2 电镜样品制备 | 第71-72
页 |
1.3 细胞化学标记 | 第72
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2-73
页 |
2.1 柿树炭疽菌初生菌丝对寄主细胞的侵染 | 第72
页 |
2.2 柿树炭疽菌次生菌丝(SH)对寄主细胞的侵染 | 第72-73
页 |
2.3 柿树炭疽菌分生孢盘的形成 | 第73
页 |
3 讨论 | 第73-80
页 |
3.1 柿树炭疽菌的侵染类型 | 第73-77
页 |
3.2 寄主原生质膜上的沉积层和细胞中和细胞中丹宁酸体 | 第77
页 |
3.3 柿树炭疽菌初生菌丝穿透寄主细胞壁的机制 | 第77
页 |
3.4 次生菌丝穿透寄主细胞壁的过程 | 第77-80
页 |
第四节 影响柿树炭疽菌孢子萌发、附着胞形成及致病性的环境因子 | 第80-93
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81-82
页 |
1.1 材料和接种体 | 第81
页 |
1.2 不同浓度葡萄糖对孢子萌发、附着胞形成的影响 | 第81-82
页 |
1.3 pH值对孢子萌发和附着胞形成的影响 | 第82
页 |
1.4 不同pH条件下的致病性试验 | 第82
页 |
1.5 pH5.0和pH6.0条件下低温对病害发生的影响 | 第82
页 |
1.6 不同温度下菌落生长速度测定 | 第82
页 |
1.7 寄主表面分生孢子和侵染结构的扫描电镜观察 | 第82
页 |
2 结果分析 | 第82-87
页 |
2.1 不同浓度的葡萄糖对孢子萌发和附着胞形成的影响 | 第82-83
页 |
2.2 不同pH对孢子萌发和附着胞形成的影响 | 第83-86
页 |
2.3 不同pH条件下致病性试验的结果 | 第86
页 |
2.4 pH5.0和pH6.0的条件下低温对病害发生的影响 | 第86
页 |
2.5 温度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86-87
页 |
2.6 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 第87
页 |
3 讨论 | 第87-93
页 |
3.1 分生孢子萌发和附着胞形成 | 第87-90
页 |
3.2 寄主表面侵染结构特性 | 第90-93
页 |
第五节 柿树炭疽菌在不同柿树上附着胞形成和侵染特性比较 | 第93-102
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94-96
页 |
1.1 供试菌种和材料 | 第94-95
页 |
1.2 人工接种 | 第95
页 |
1.3 接种样品的处理和显微观察 | 第95
页 |
1.4 田间样品的处理和显微观察 | 第95-96
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96-97
页 |
2.1 致病性试验 | 第96
页 |
2.2 炭疽菌在不同柿树上附着孢形成的特性 | 第96-97
页 |
2.3 炭疽菌在不同柿树上侵染过程的细胞学观察 | 第97
页 |
3 讨论 | 第97-102
页 |
3.1 柿树炭疽菌附着胞形成 | 第97-99
页 |
3.2 柿树炭疽菌的寄主专化性 | 第99-102
页 |
第六节 柿树叶柄受胶孢炭疽菌侵染后的细胞病理学特征 | 第102-113
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104
页 |
1.1 供试接种体、品种和接种方法 | 第104
页 |
1.2 电镜样品制备 | 第104
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04-110
页 |
2.1 柿树炭疽菌活体营养阶段特征 | 第104-105
页 |
2.2 初生菌丝对细胞的降解 | 第105
页 |
2.3 初生菌丝和次生菌丝对细胞壁的穿透和降解 | 第105
页 |
2.4 分生孢子盘的产生和扩展 | 第105-110
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110-113
页 |
3.1 柿树炭疽菌侵染柿树叶柄活体营养阶段的细胞学特征 | 第110-111
页 |
3.2 分生孢子盘的产生和扩展 | 第111-113
页 |
小结 | 第113-114
页 |
附件1 | 第114-115
页 |
附件2 | 第115-119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