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0 导论 | 第15-24
页 |
0.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5-17
页 |
0.2 研究的主要问题 | 第17-20
页 |
0.2.1 研究范围的界定 | 第17-19
页 |
0.2.2 研究主线及论文框架 | 第19-20
页 |
0.3 研究方法及研究局限 | 第20-21
页 |
0.4 主要创新 | 第21-24
页 |
1 中小投资者保护问题的起源与内容 | 第24-38
页 |
1.1 中小投资者在股份公司中的地位 | 第24-27
页 |
1.1.1 股东与股份公司的关系 | 第24-25
页 |
1.1.2 股东在现代股份公司中的地位 | 第25-26
页 |
1.1.3 中小投资者保护的重要性 | 第26-27
页 |
1.2 中小投资者保护问题起源的理论解释 | 第27-30
页 |
1.3 中小投资者保护的内容 | 第30-38
页 |
1.3.1 投资者保护的定义及拓展 | 第30-32
页 |
1.3.2 中小投资者保护的内容 | 第32-38
页 |
2. 控制性股东和内部人对外部投资者的侵害 | 第38-76
页 |
2.1 控制性股东对外部投资者的侵害 | 第38-51
页 |
2.1.1 控制性股东侵害外部投资者的机理 | 第38-42
页 |
2.1.2 控制性股东侵害外部投资者的经验研究及度量 | 第42-48
页 |
2.1.3 对中国上市公司控制性股东侵害的度量 | 第48-51
页 |
2.2 内部人侵害外部投资者的机理 | 第51-53
页 |
2.2.1 监督的外部性和投资者“搭便车” | 第52
页 |
2.2.2 信息不对称 | 第52-53
页 |
2.3 控制性股东和内部人侵害外部投资者的主要方式 | 第53-76
页 |
2.3.1 扭曲的股利政策 | 第53-62
页 |
2.3.2 非公允关联交易 | 第62-67
页 |
2.3.3 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投资行为 | 第67-69
页 |
2.3.4 任人唯亲或过度职位消费 | 第69-70
页 |
2.3.5 不规范的信息披露 | 第70-72
页 |
2.3.6 操纵市场 | 第72-73
页 |
2.3.7 形形色色的重组魔方 | 第73-74
页 |
2.3.8 再融资中对中小投资者的盘剥 | 第74-76
页 |
3 投资者保护的效应分析 | 第76-91
页 |
3.1 投资者保护与股权集中度的关系 | 第76-79
页 |
3.1.1 投资者保护对股权集中度的影响的理论研究 | 第76-77
页 |
3.1.2 投资者保护对股权集中度影响的国际比较 | 第77-79
页 |
3.2 投资者保护与公司价值 | 第79-84
页 |
3.2.1 投资者保护与公司价值的关系 | 第79-80
页 |
3.2.2 投资者保护对公司价值的影响的国际比较 | 第80-84
页 |
3.3 投资者保护与资本市场发展 | 第84-88
页 |
3.3.1 投资者保护与资本市场的规模 | 第84-87
页 |
3.3.2 投资者保护与国际资本流动 | 第87
页 |
3.3.3 投资者保护与金融市场稳定 | 第87
页 |
3.3.4 投资者保护与储蓄和投资 | 第87-88
页 |
3.3.5 投资者保护与资源配置 | 第88
页 |
3.4 投资者保护与实体经济增长 | 第88-91
页 |
4 投资者保护水平的国际比较与分析 | 第91-105
页 |
4.1 投资者保护水平的国际比较 | 第91-97
页 |
4.1.1 指标体系及经典检验 | 第91-97
页 |
4.2 投资者保护水平差异的理论解释 | 第97-99
页 |
4.3 中外投资者保护程度的比较 | 第99-105
页 |
4.3.1 中国与其他市场经济国家和地区的比较 | 第99
页 |
4.3.2 中国与转轨经济国家投资者保护水平比较 | 第99-105
页 |
5 法律和监管与中小投资者保护 | 第105-133
页 |
5.1 中小投资者保护手段的国际争论 | 第105-109
页 |
5.1.1 契约论 | 第105-107
页 |
5.1.2 法律论 | 第107-108
页 |
5.1.3 各国中小投资者保护手段的趋同 | 第108-109
页 |
5.2 我国中小投资者保护法及其完善 | 第109-116
页 |
5.2.1 我国现行中小投资者保护法的有关规定 | 第109-113
页 |
5.2.2 我国现行中小投资者保护法的缺陷 | 第113-114
页 |
5.2.3 构建有利于中小投资者保护的法律环境的辩证思考 | 第114-116
页 |
5.3 证券市场监管与中小投资者保护 | 第116-133
页 |
5.3.1 证券市场监管的特殊性 | 第117-118
页 |
5.3.2 各国证券市场监管的趋同性特征 | 第118-120
页 |
5.3.3 适度监管与中小投资者保护 | 第120-126
页 |
5.3.4 中国证券监管的改进与完善 | 第126-133
页 |
6 公司治理结构与中小投资者保护 | 第133-182
页 |
6.1 有利于中小投资者保护的股权结构安排 | 第134-146
页 |
6.1.1 股权结构与中小投资者利益关系的相关研究 | 第134-136
页 |
6.1.2 中外学者的经验研究 | 第136-139
页 |
6.1.3 中外企业股权结构的比较 | 第139-146
页 |
6.2 激活股东大会与中小投资者保护 | 第146-153
页 |
6.2.1 激活股东大会的必要性 | 第146-147
页 |
6.2.2 对我国上市公司股东大会制度之检讨 | 第147-149
页 |
6.2.3 有利于中小投资者保护的股东大会制度安排 | 第149-153
页 |
6.3 抑制董事会“空心化”与中小投资者保护 | 第153-157
页 |
6.3.1 抑制董事会“空心化”的必要性 | 第153-154
页 |
6.3.2 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空心化”的主要成因及表现 | 第154-155
页 |
6.3.3 抑制我国上市公司董事“空心化”的措施 | 第155-157
页 |
6.4 公司控制权市场与中小投资者保护 | 第157-162
页 |
6.4.1 公司控制权市场的含义 | 第157-159
页 |
6.4.2 公司控制权市场对中小投资者保护作用的概括 | 第159-161
页 |
6.4.3 对我国公司控制权市场作用的判断 | 第161-162
页 |
6.5 投资者关系管理与投资者利益 | 第162-168
页 |
6.5.1 投资者关系管理的含义及意义 | 第162-164
页 |
6.5.2 投资者关系管理的本质 | 第164-165
页 |
6.5.3 对我国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的简要评述 | 第165-167
页 |
6.5.4 加强我国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的几点意见 | 第167-168
页 |
6.6 证券市场参与者的激励与约束 | 第168-182
页 |
6.6.1 中介机构在证券市场中的作用 | 第168-169
页 |
6.6.2 中介机构对中小投资者的侵害 | 第169-172
页 |
6.6.3 中介机构发挥作用的关键——诚信 | 第172-176
页 |
6.6.4 中介机构发挥作用的激励约束——声誉 | 第176-180
页 |
6.6.5 新闻媒体与中小投资者保护 | 第180-182
页 |
7 投资者自我保护 | 第182-211
页 |
7.1 投资者行为理论及意义 | 第182-184
页 |
7.2 我国上市公司个人投资者自我保护状况调查分析 | 第184-203
页 |
7.2.1 调查设计 | 第185
页 |
7.2.2 调查结果描述及评论 | 第185-203
页 |
7.3 投资者自我保护的必要性 | 第203-207
页 |
7.4 提高个人投资者自我保护水平的探讨 | 第207-211
页 |
7.4.1 个人投资者自我保护的制度要求 | 第207-208
页 |
7.4.2 培养积极型和智慧型个人投资者 | 第208-211
页 |
8 投资者保护协调 | 第211-233
页 |
8.1 国有利益与中小投资者利益的矛盾与协调 | 第211-214
页 |
8.1.1 国有利益与投资者利益的矛盾 | 第211-213
页 |
8.1.2 矫正偏袒于国有利益的制度性安排缺陷的逻辑思路 | 第213-214
页 |
8.2 机构投资者利益与个人投资者利益的协调 | 第214-220
页 |
8.2.1 发展机构投资者对保护个人投资者的意义 | 第214-217
页 |
8.2.2 机构投资者对个人投资者的侵害 | 第217-218
页 |
8.2.3 协调机构投资者利益与个人投资者利益的辩证思考 | 第218-220
页 |
8.3 股东利益与利益相关者利益 | 第220-226
页 |
8.3.1 关于股东利益与利益相关者关系的争论 | 第220-224
页 |
8.3.2 关于“企业是谁的”的再讨论 | 第224-226
页 |
8.4 上市公司退市与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 | 第226-233
页 |
8.4.1 上市公司退市对投资者的影响 | 第226-228
页 |
8.4.2 退市中的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 | 第228-233
页 |
参考文献 | 第233-247
页 |
附录: 上市公司投资者自我保护状况调查问卷 | 第247-256
页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第256-258
页 |
声明 | 第258-259
页 |
致谢 | 第259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