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引 言 | 第1-8
页 |
一、 研究的出发点和着眼点 | 第7
页 |
二、 研究的意义 | 第7-8
页 |
绪 论 | 第8-10
页 |
一、 相关基本概念的界定 | 第8-9
页 |
二、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实质和转移的一般规律 | 第9-10
页 |
第一章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的文献综述 | 第10-19
页 |
第一节 西方经济学家的相关研究 | 第10-13
页 |
一、 刘易斯模型 | 第10-11
页 |
二、 费景汉-拉尼斯模型 | 第11-12
页 |
三、 托达罗模型 | 第12-13
页 |
第二节 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 | 第13-19
页 |
一、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判别标准 | 第13-14
页 |
二、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测算方法 | 第14-15
页 |
三、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途径 | 第15-19
页 |
第二章 新疆经济发展战略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史进程 | 第19-31
页 |
第一节 新疆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过程 | 第19-21
页 |
一、 “六五”时期(1980-1985年) | 第19
页 |
二、 “七五”时期(1986-1990年) | 第19-20
页 |
三、 “八五”时期(1991-1995年) | 第20
页 |
四、 “九五”时期(1996-2000年) | 第20
页 |
五、 “十五”时期(2001-2005年) | 第20-21
页 |
第二节 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史进程 | 第21-26
页 |
一、 改革开放前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 第21-22
页 |
二、 改革开放后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 第22-26
页 |
第三节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新疆经济发展的影响 | 第26-31
页 |
一、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经济增长 | 第26-27
页 |
二、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产业结构转换 | 第27-29
页 |
三、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地区经济发展 | 第29-31
页 |
第三章 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征和制约因素 | 第31-41
页 |
第一节 新疆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 | 第31-33
页 |
第二节 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征 | 第33-36
页 |
一、 劳动力结构特征 | 第33-34
页 |
二、 地域流向特征 | 第34-35
页 |
三、 行业流向特征 | 第35-36
页 |
第三节 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 | 第36-41
页 |
一、 工业化路径偏差 | 第36-37
页 |
二、 城乡二元结构和城市化水平滞后 | 第37-38
页 |
三、 乡镇企业发展迟滞 | 第38-39
页 |
四、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足 | 第39-40
页 |
五、 劳动力素质偏低 | 第40-41
页 |
第四章 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选择 | 第41-57
页 |
第一节 推进工业化进程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出路 | 第42-46
页 |
一、 新疆工业化发展水平分析 | 第42-44
页 |
二、 推进工业化进程,调整产业结构,积极扶持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 第44-46
页 |
三、 积极鼓励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 | 第46
页 |
第二节 加快城市化发展步伐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实途径 | 第46-50
页 |
一、 新疆城市化发展状况分析 | 第46-48
页 |
二、 加快城市化发展步伐,形成合理的城市层级结构 | 第48-50
页 |
第三节 坚持农业产业化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渠道 | 第50-53
页 |
一、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工业,推进农业生产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 第51-52
页 |
二、 继续巩固和推动乡镇企业的适度发展 | 第52-53
页 |
第四节 破除制度障碍,深化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 第53-55
页 |
一、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 第53-54
页 |
二、 改革现有土地使用制度,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制度 | 第54-55
页 |
三、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扩大保障覆盖范围 | 第55
页 |
第五节 逐步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机会 | 第55-57
页 |
结束语 | 第57-58
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
页 |
致 谢 | 第60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