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 转基因作物的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1.1 转基因水稻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 转基因水稻的安全隐患 | 第15-16页 |
2 转基因作物对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 | 第16-18页 |
2.1 外源基因和其产物进入土壤后的活性研究 | 第16-17页 |
2.2 转基因作物对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第17-18页 |
3 转基因作物对植物体内微生物的影响 | 第18-23页 |
3.1 植物内生菌 | 第18-19页 |
3.2 内生菌的功能研究 | 第19-21页 |
3.2.1 内生菌的植物保护作用 | 第19-20页 |
3.2.2 内生菌的植物促生作用 | 第20页 |
3.2.3 内生菌在转基因技术中的应用 | 第20-21页 |
3.3 内生菌的多样性研究 | 第21-22页 |
3.4 转基因水稻内生菌的相关研究 | 第22-23页 |
第二章 转基因与非转基因水稻根围土壤酶活性的比较 | 第23-3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3-29页 |
1.1 试验地点与设计 | 第23-24页 |
1.1.1 试验地点 | 第23页 |
1.1.2 供试水稻材料 | 第23页 |
1.1.3 试验小区设计 | 第23-24页 |
1.2 试验材料 | 第24-25页 |
1.2.1 土壤样品 | 第24页 |
1.2.2 试剂药品 | 第24页 |
1.2.3 主要溶液配置 | 第24-25页 |
1.2.4 主要仪器 | 第25页 |
1.3 试验方法 | 第25-28页 |
1.3.1 脲酶活性的测定 | 第25-27页 |
1.3.2 蛋白酶活性的测定 | 第27页 |
1.3.3 蔗糖酶活性的测定 | 第27-28页 |
1.3.4 多酚氧化酶活性的测定 | 第28页 |
1.4 数据的统计分析 | 第28-2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9-31页 |
2.1 转基因与非转基因稻田土壤酶活性时间动态比较 | 第29-31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31-32页 |
第三章 转基因与非转基因水稻根围可培养微生物数量的比较 | 第32-4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2-35页 |
1.1 材料 | 第32-33页 |
1.1.1 土壤样品 | 第32页 |
1.1.2 试验培养基 | 第32-33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33-35页 |
1.2.1 土壤样品含水量的测定 | 第33页 |
1.2.2 土壤样品微生物的分离、计数 | 第33-35页 |
1.3 数据的统计分析 | 第3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5-39页 |
2.1 不同采样时间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动态变化 | 第35-39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39-41页 |
第四章 转基因与非转基因水稻根系不可培养微生物群落的比较 | 第41-5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1-44页 |
1.1 材料 | 第41-43页 |
1.1.1 土壤样品 | 第41页 |
1.1.2 主要试剂 | 第41-42页 |
1.1.3 仪器与分析软件 | 第42页 |
1.1.4 土壤脂肪酸生物标记(PLFAs)分析方法 | 第42-43页 |
1.2 统计分析 | 第43-4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4-54页 |
2.1 转基因和非转基因水稻根围土壤不可培养微生物群落的比较结果 | 第44-47页 |
2.2 转基因与非转基因水稻根围土壤微生物脂肪酸生物标记的分布特性 | 第47-50页 |
2.3 转基因与非转基因水稻特征微生物脂肪酸生物标记含量的比较 | 第50-52页 |
2.4 转基因与非转基因水稻土壤硫酸盐还原细菌和甲烷氧化菌含量的比较 | 第52-54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54-55页 |
第五章 转基因水稻与非转基因水稻根系内生细菌种类的比较 | 第55-6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5-58页 |
1.1 材料 | 第55-56页 |
1.1.1 水稻样品 | 第55页 |
1.1.2 试验培养基 | 第55-56页 |
1.2 方法 | 第56-58页 |
1.2.1 水稻内生菌的分离与纯化 | 第56页 |
1.2.2 水稻内生菌的脂肪酸的提取 | 第56-57页 |
1.2.3 细菌脂肪酸的检测 | 第57-58页 |
1.3 数据统计分析 | 第5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8-61页 |
2.1 所有分离到的内生菌种类的鉴定 | 第58-59页 |
2.2 转基因与非转基因水稻根系内生菌数量及种类的比较 | 第59-61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61-63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第63-65页 |
1 总结 | 第63-64页 |
2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64页 |
3 下一步工作设想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