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前言 | 第10-17页 |
1.1 茶园生物防治现状 | 第10-11页 |
1.2 茶树主要害虫及天敌 | 第11-14页 |
1.2.1 茶树主要害虫假眼小绿叶蝉的生物学特性及危害 | 第12-13页 |
1.2.2 蜘蛛对茶树害虫的控害作用 | 第13页 |
1.2.3 寄生蜂对茶树害虫的的控害作用 | 第13-14页 |
1.3 间作措施在茶园的主要应用及研究 | 第14-16页 |
1.4 研究的意义 | 第16-17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7-22页 |
2.1 试验地点 | 第17-18页 |
2.2 试验材料 | 第18-19页 |
2.3 试验设计 | 第19页 |
2.4 调查方法 | 第19-21页 |
2.4.1 3种不同采样方法茶树害虫假眼小绿叶蝉种群的采集 | 第19-20页 |
2.4.2 茶树害虫假眼小绿叶蝉卵寄生率的调查 | 第20页 |
2.4.3 茶树害虫假眼小绿叶蝉种群和主要茶虫天敌群落的吸虫法调查 | 第20-21页 |
2.5 分析方法 | 第21-22页 |
2.5.1 不同采样方法对不同茶园假眼小绿叶蝉种群数量的比较 | 第21页 |
2.5.2 间作不同绿肥对假眼小绿叶蝉卵寄生蜂寄生率的影响 | 第21页 |
2.5.3 间作不同绿肥对假眼小绿叶蝉种群和主要茶虫天敌群落的影响 | 第21-22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2-40页 |
3.1 不同采样方法对不同茶园假眼小绿叶蝉种群数量的影响 | 第22-24页 |
3.1.1 间作白三叶茶园 | 第23页 |
3.1.2 间作印度豇豆茶园 | 第23页 |
3.1.3 对照茶园 | 第23-24页 |
3.2 不同山坡高度对不同茶园假眼小绿叶蝉种群数量的影响 | 第24-25页 |
3.2.1 间作白三叶茶园 | 第24页 |
3.2.2 间作印度豇豆茶园 | 第24页 |
3.2.3 对照茶园 | 第24-25页 |
3.3 不同茶园同一采样方法假眼小绿叶蝉种群数量的变化 | 第25-26页 |
3.3.1 粘板法 | 第25页 |
3.3.2 吸虫法 | 第25页 |
3.3.3 拍盘法 | 第25-26页 |
3.4 不同茶园同一采样方法不同山坡高度假眼小绿叶蝉种群的变化 | 第26-27页 |
3.4.1 间作白三叶茶园 | 第26页 |
3.4.2 间作印度豇豆茶园 | 第26-27页 |
3.4.3 对照茶园 | 第27页 |
3.5 不同茶园假眼小绿叶蝉着卵量及卵寄生率变化 | 第27-31页 |
3.5.1 间作不同绿肥对假眼小绿叶蝉着卵量的影响 | 第27-30页 |
3.5.2 间作不同绿肥对茶园假眼小绿叶蝉卵寄生率的影响 | 第30-31页 |
3.6 间作不同绿肥对假眼小绿叶蝉和主要茶虫天敌群落的影响 | 第31-40页 |
3.6.1 间作不同绿肥对茶树害虫假眼小绿叶蝉的影响 | 第31页 |
3.6.2 间作不同绿肥对茶树害虫假眼小绿叶蝉种群动态的影响 | 第31-35页 |
3.6.3 间作不同绿肥对主要茶虫天敌群落个体数的影响 | 第35页 |
3.6.4 不同茶园主要茶虫天敌群落的组成 | 第35页 |
3.6.5 间作不同绿肥对主要茶虫天敌群落特征指数的影响 | 第35-36页 |
3.6.6 间作不同绿肥对蜘蛛群落的动态影响 | 第36-38页 |
3.6.7 间作不同绿肥对寄生蜂群落的动态影响 | 第38-40页 |
4 小结与讨论 | 第40-45页 |
4.1 不同采样方法对不同茶园假眼小绿叶蝉个体数的影响 | 第40页 |
4.2 不同山坡高度对不同茶园假眼小绿叶蝉个体数采集的影响 | 第40页 |
4.3 不同茶园假眼小绿叶蝉个体数的变化 | 第40-41页 |
4.4 不同茶园同一采样方法不同山坡高度上假眼小绿叶蝉个体数的变化 | 第41页 |
4.5 不同茶园假眼小绿叶蝉卵寄生率及着卵量的变化 | 第41-42页 |
4.6 间作不同绿肥对假眼小绿叶蝉和主要茶虫天敌群落的影响 | 第42-43页 |
4.7 研究存在问题及展望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0页 |
附录 | 第50-62页 |
附录1 间作白三叶茶园蜘蛛群落物种组成及其优势度 | 第50-52页 |
附录2 间作印度豇豆茶园蜘蛛群落物种组成及其优势度 | 第52-54页 |
附录3 对照茶园蜘蛛群落物种组成及其优势度 | 第54-56页 |
附录4 间作白三叶茶园寄生蜂群落物种组成及其优势度 | 第56-58页 |
附录5 间作印度豇豆茶园寄生蜂群落物种组成及其优势度 | 第58-60页 |
附录6 对照茶园寄生蜂群落物种组成及其优势度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