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综述 | 第10-20页 |
1、植物内生细菌 | 第10页 |
2、植物寄生性线虫病的研究概况 | 第10-13页 |
2.1 植物寄生性线虫的生物学特性 | 第10-11页 |
2.2 植物寄生性线虫的危害 | 第11-12页 |
2.2.1 松材线虫的危害 | 第11页 |
2.2.2 根结线虫的危害 | 第11-12页 |
2.3 植物寄生性线虫的防治途径 | 第12页 |
2.4 内生细菌对植物寄生线虫的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3、桃蚜的研究概况 | 第13-15页 |
3.1 桃蚜的生物学特性 | 第13页 |
3.2 桃蚜的危害 | 第13-14页 |
3.3 桃蚜的抗药性研究 | 第14-15页 |
3.4 国内外对桃蚜的防治研究进展 | 第15页 |
4、朱砂叶螨的研究概况 | 第15-18页 |
4.1 朱砂叶螨的生物学特性 | 第16页 |
4.2 朱砂叶螨的危害 | 第16-17页 |
4.3 朱砂叶螨的抗药性研究 | 第17页 |
4.4 国内外对朱砂叶螨的防治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5、实验设计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具杀线虫活性植物内生细菌菌剂和放线菌菌剂的防效实验 | 第20-2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0-22页 |
1.1 供试材料 | 第20-21页 |
1.1.1 菌株 | 第20页 |
1.1.2 培养基 | 第20-21页 |
1.1.3 实验仪器和试剂 | 第21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21-22页 |
1.2.1 培育番茄苗 | 第21页 |
1.2.2 植物内生细菌菌剂对番茄根结线虫的防效实验 | 第21-22页 |
1.2.3 放线菌菌剂对番茄根结线虫的防效实验 | 第22页 |
1.2.4 植物内生细菌菌剂和放线菌菌剂复配对根结线虫的防效实验 | 第22页 |
1.3 数据统计分析 | 第2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2-24页 |
2.1 植物内生细菌菌剂和放线菌菌剂及其复配菌剂对番茄根结线虫的防效 | 第22-24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24-26页 |
第三章 具杀松材线虫、桃蚜及朱砂叶螨活性植物内生细菌的筛选 | 第26-39页 |
第一节 具杀松材线虫作用植物内生细菌的筛选 | 第26-3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6-27页 |
1.1 材料 | 第26-27页 |
1.1.1 实验材料 | 第26-27页 |
1.1.2 培养基 | 第27页 |
1.1.3 实验仪器和试剂 | 第27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27页 |
1.2.1 植物内生细菌的分离 | 第27页 |
1.2.2 具杀线虫活性植物内生细菌的筛选 | 第27页 |
1.2.3 统计分析 | 第2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7-28页 |
2.1 具杀线虫活性的植物内生细菌的筛选结果 | 第27-28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28-30页 |
第二节 具杀桃蚜作用植物内生细菌的筛选 | 第30-3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0-31页 |
1.1 材料 | 第30页 |
1.1.1 实验材料 | 第30页 |
1.1.2 培养基 | 第30页 |
1.1.3 实验仪器和设备 | 第30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30-31页 |
1.2.1 植物内生细菌杀桃蚜活性的初筛 | 第30-31页 |
1.2.2 植物内生细菌杀桃蚜活性的复筛 | 第3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1-33页 |
2.1 具杀线虫活性植物内生细菌对桃蚜的初筛结果 | 第31-32页 |
2.2 具杀线虫活性植物内生细菌对桃蚜的复筛结果 | 第32-33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33-35页 |
第三节 具杀朱砂叶螨作用植物内生细菌的筛选 | 第35-3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5-36页 |
1.1 材料 | 第35-36页 |
1.1.1 实验材料 | 第35页 |
1.1.2 培养基 | 第35页 |
1.1.3 实验仪器和设备 | 第35-36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36页 |
1.2.1 植物内生细菌发酵液对朱砂叶螨的活性测定 | 第36页 |
1.2.2 植物内生细菌滤液对朱砂叶螨的活性测定 | 第3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6-37页 |
2.1 植物内生细菌发酵液对朱砂叶螨的致死结果 | 第36-37页 |
2.2 植物内生细菌滤液对朱砂叶螨的致死结果 | 第37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37-39页 |
第四章 植物内生细菌的杀桃蚜产物性质研究 | 第39-4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9-41页 |
1.1 材料 | 第39页 |
1.1.1 实验材料 | 第39页 |
1.1.2 培养基 | 第39页 |
1.1.3 实验仪器和试剂 | 第39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39-41页 |
1.2.1 菌株发酵液的获得 | 第39-40页 |
1.2.2 杀虫实验影响因素的排除 | 第40页 |
1.2.3 内生细菌杀蚜虫代谢产物稳定性的初步测定 | 第40页 |
1.2.4 硫酸铵分级沉淀法提取杀蚜虫物质 | 第40-4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1-47页 |
2.1 菌体起作用的排除 | 第41-42页 |
2.2 杀线虫物质的稳定性测定 | 第42-47页 |
2.2.1 对温度变化的稳定性 | 第42页 |
2.2.2 对酸碱的稳定性 | 第42-43页 |
2.2.3 对有机溶剂的稳定性 | 第43-44页 |
2.2.4 对蛋白酶的稳定性 | 第44页 |
2.2.5 耐储藏性 | 第44-47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47-49页 |
第五章 具杀虫活性植物内生细菌的鉴定 | 第49-5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9-50页 |
1.1 供试材料 | 第49页 |
1.1.1 菌株 | 第49页 |
1.1.2 引物合成 | 第49页 |
1.1.3 实验仪器和试剂 | 第49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49-50页 |
1.2.1 CCM9菌株的培养、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征 | 第49-50页 |
1.2.2 CCM9菌株16SrDNA的扩增和序列分析 | 第50页 |
1.2.3 系统发育与分析 | 第5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0-53页 |
2.1 CCM9菌株的培养、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征 | 第50-51页 |
2.1.1 CCM9菌株培养、形态特征 | 第50页 |
2.1.2 CCM9菌株生理生化特征 | 第50-51页 |
2.2 CCM9菌株16SrDNA序列的PCR扩增结果 | 第51-52页 |
2.3 CCM9菌株16SrDNA序列相似性比较与系统发育树 | 第52-53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53-55页 |
全文总结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7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