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2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13-14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3页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2.3 文献述评 | 第17-18页 |
1.3 理论基础与关键概念界定 | 第18-20页 |
1.3.1 社会保障理论 | 第18页 |
1.3.2 保障性住房政府供给理论 | 第18-19页 |
1.3.3 廉租房的概念界定 | 第19-20页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0-22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20-21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4.2.1 文献分析法 | 第21页 |
1.4.2.2 案例研究法 | 第21-22页 |
第二章 我国廉租房建设的历史进程 | 第22-29页 |
2.1 我国廉租房建设的历程与现状 | 第22-24页 |
2.1.1 廉租房建设的起因与历程 | 第22-23页 |
2.1.2 廉租房建设的现状与成效 | 第23-24页 |
2.2 我国廉租房建设发展的现实困境 | 第24-26页 |
2.2.1 地方政府的能力困境 | 第24-25页 |
2.2.2 廉租房建设的资源供给困境 | 第25页 |
2.2.3 廉租房的管理与分配困境 | 第25-26页 |
2.3“巴山新居”农村廉租房建设的典型性与代表性分析 | 第26-29页 |
2.3.1 典型性分析 | 第26-28页 |
2.3.1.1 首创农村廉租房政策 | 第27页 |
2.3.1.2 上级政府的关注与推广 | 第27-28页 |
2.3.2 代表性分析 | 第28-29页 |
第三章 四川省巴中市探索农村廉租房建设的“巴山新居”案例描述 | 第29-43页 |
3.1 “巴山新居”的建设背景 | 第29-31页 |
3.1.1 经济社会发展背景 | 第29-30页 |
3.1.2 政策背景 | 第30-31页 |
3.2 探索“农村廉租房”思路的提出与决策过程 | 第31-34页 |
3.2.1 问题识别阶段 | 第31页 |
3.2.2 政策构想与论证阶段 | 第31-32页 |
3.2.3 方案决策阶段 | 第32-33页 |
3.2.4 试点反馈阶段 | 第33-34页 |
3.2.5 决策推广阶段 | 第34页 |
3.3 “巴山新居”中探索农村廉租房建设的主要措施 | 第34-39页 |
3.3.1 明确农村廉租房建设基本原则 | 第34-36页 |
3.3.1.1 科学合理选择建设地址 | 第34-35页 |
3.3.1.2 充分整合资金统筹使用 | 第35页 |
3.3.1.3 以人为本配置房源 | 第35-36页 |
3.3.2 确定县级政府为责任主体 | 第36-37页 |
3.3.2.1 资金来源责任主体 | 第36页 |
3.3.2.2 审批责任主体 | 第36-37页 |
3.3.2.3 建设责任主体 | 第37页 |
3.3.3 科学规范农村廉租房管理 | 第37-38页 |
3.3.3.1 公开申请标准和程序 | 第37页 |
3.3.3.2 健全后续服务和管理 | 第37-38页 |
3.3.4 激发激活廉租房效益 | 第38-39页 |
3.3.4.1 发展增收产业 | 第38页 |
3.3.4.2 逐步提升群众素质与就业技能 | 第38-39页 |
3.4 巴中市农村廉租房建设取得的成效 | 第39-40页 |
3.4.1 有效地改变了部分农村特困群众的生产生活面貌 | 第39页 |
3.4.2 有力地推动扶贫开发工作的展开 | 第39-40页 |
3.4.3 有序地推进了城乡统筹的进程 | 第40页 |
3.5 探索农村廉租房建设的“巴山新居”关键要素识别 | 第40-43页 |
3.5.1 地方发展要求 | 第40-41页 |
3.5.2 政府实际资源供给能力 | 第41页 |
3.5.3 廉租房源分配公平性 | 第41-43页 |
第四章 “巴山新居”探索农村廉租房的决策要素分析 | 第43-52页 |
4.1 公共决策及基本模型 | 第43-45页 |
4.1.1 公共决策基本理论概述 | 第43-44页 |
4.1.2 公共决策基本模型概述 | 第44-45页 |
4.2 巴中市农村廉租房建设的决策依据分析 | 第45-47页 |
4.2.1 巴中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分析 | 第45-46页 |
4.2.2 国外廉租房建设经验 | 第46-47页 |
4.3 巴中市农村廉租房的决策压力分析 | 第47-49页 |
4.3.1 农村居民收入过低导致住房条件恶化 | 第47-48页 |
4.3.2 上级政府“扶贫解困”的政策压力 | 第48-49页 |
4.4 巴中市农村廉租房的决策动力分析 | 第49-50页 |
4.4.1 地方政府的政策创新意识分析 | 第49页 |
4.4.2 地方政府的政策创新能力分析 | 第49-50页 |
4.5 巴中市农村廉租房的决策过程分析 | 第50-51页 |
4.5.1 决策过程的合法性分析 | 第50页 |
4.5.2 决策过程的科学性分析 | 第50页 |
4.5.3 决策过程的参与性分析 | 第50-51页 |
4.6 城市与农村廉租房的决策差异性分析 | 第51-52页 |
第五章 “巴山新居”探索农村廉租房的资源供给要素分析 | 第52-58页 |
5.1 保障性住房的政府供给基本模式 | 第52-53页 |
5.1.1 保障性住房资金供给来源 | 第52页 |
5.1.2 政府与其他资源供给的关系结构 | 第52-53页 |
5.1.3 土地供给方式与使用性质 | 第53页 |
5.2 农村廉租房建设资金的政府供给结构分析 | 第53-54页 |
5.2.1 政府财政供给能力分析 | 第53页 |
5.2.2 政府财政供给结构分析 | 第53-54页 |
5.3 农村廉租房建设资源的多元供给 | 第54-55页 |
5.3.1 其他主体的功能界定 | 第54页 |
5.3.2 多元主体间协调 | 第54-55页 |
5.4 农村廉租房建设的土地供给分析 | 第55页 |
5.4.1 土地供给方式对农民的影响 | 第55页 |
5.4.2 土地使用性质规划与管理分析 | 第55页 |
5.5 城市与农村廉租房的资源供给差异性分析 | 第55-58页 |
5.5.1 资金来源结构的差异性 | 第55-56页 |
5.5.2 政府支付能力的差异性 | 第56页 |
5.5.3 土地供给与管理方式差异性 | 第56-58页 |
第六章 “巴山新居”探索农村廉租房的房源分配要素分析 | 第58-65页 |
6.1 保障性住房的分配理论 | 第58-60页 |
6.1.1 保障性住房分配的公平性原则 | 第58页 |
6.1.2 保障性住房的分配机制 | 第58-60页 |
6.1.2.1 保障性住房分配的管理主体 | 第58-59页 |
6.1.2.2 保障性住房分配的对象识别 | 第59页 |
6.1.2.3 保障性住房分配的分配程序 | 第59页 |
6.1.2.4 保障性住房分配的退出程序 | 第59-60页 |
6.2 “巴山新居”创新农村廉租房的管理主体分析 | 第60页 |
6.2.1 管理主体结构分析 | 第60页 |
6.2.2 管理主体间利益协调分析 | 第60页 |
6.3 “巴山新居”创新农村廉租房的对象识别分析 | 第60-61页 |
6.3.1 对象识别的困境分析 | 第60页 |
6.3.2 识别标准的有效性分析 | 第60-61页 |
6.4 “巴山新居”创新农村廉租房的分配程序分析 | 第61-62页 |
6.4.1 自愿申请原则 | 第61页 |
6.4.2 村委民主评议识别申请对象确保公平 | 第61页 |
6.4.3 乡镇现场考查规避信息不对称问题 | 第61-62页 |
6.4.4 县级政府统一审批提高分配的科学性 | 第62页 |
6.5 农村廉租房的动态评估退出机制分析 | 第62页 |
6.6 城市与农村廉租房的房源分配差异性分析 | 第62-65页 |
6.6.1 管理主体结构的差异性 | 第62-63页 |
6.6.2 对象识别的差异性 | 第63页 |
6.6.3 配置程序的差异性 | 第63-65页 |
第七章 启示 | 第65-69页 |
7.1 因地制宜地完善决策过程 | 第65-66页 |
7.1.1 确保农村廉租房建设决策过程的合法性 | 第65页 |
7.1.2 因地制宜保障决策过程的科学性 | 第65-66页 |
7.1.3 充分保障决策过程的参与性 | 第66页 |
7.2 重点关注特困群体确保公共资源的公平性 | 第66-67页 |
7.3 合理配置资源促进公共服务均衡发展 | 第67-69页 |
7.3.1 合理确定农村廉租房的保障范围和标准 | 第67-68页 |
7.3.2 推动实现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 第68-69页 |
第八章 结论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