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网

空间规划有效性测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以《贵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为例

硕士博士毕业论文站内搜索    
分类:教育论文网→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空间规划有效性测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以《贵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为例
论文目录
 
致谢第1-6页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9页
1 绪论第19-34页
  1.1 研究背景第19-22页
    1.1.1 理论背景第19-21页
    1.1.2 现实背景第21-22页
  1.2 研究意义第22-24页
    1.2.1 建立新的空间规划有效性分析框架第22-23页
    1.2.2 回应对空间规划实施成效的质疑第23页
    1.2.3 为优化我国空间规划制度提供可能参考第23-24页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第24-29页
    1.3.1 研究对象界定第24-25页
    1.3.2 主要研究内容第25-26页
    1.3.3 研究方法第26-27页
    1.3.4 技术路线第27-29页
  1.4 研究案例与数据来源第29-34页
    1.4.1 案例研究的内容选择第29-30页
    1.4.2 研究案例与研究区概况第30-33页
    1.4.3 相关数据的来源第33-34页
2 国内外研究进展综述第34-62页
  2.1 规划有效性研究的主要难点第34-38页
    2.1.1 规划目标可能是相互冲突的第34-35页
    2.1.2 规划可能经常调整第35页
    2.1.3 评估时机问题第35-36页
    2.1.4 规划效果与影响的广泛性第36页
    2.1.5 理论研究与现实需求脱节第36页
    2.1.6 如何判断规划实施的成功与失败第36-37页
    2.1.7 如何区分规划与规划外其他因素的影响第37页
    2.1.8 评价主体的选择第37-38页
    2.1.9 数据的可获得性第38页
  2.2 规划有效性的衡量标准第38-47页
    2.2.1 两种对立的基本规划类型第38-41页
    2.2.2 一致性(Conformance)第41-42页
    2.2.3 规划效能(Performance)第42-43页
    2.2.4 过程理性第43-45页
    2.2.5 结果理性第45-46页
    2.2.6 其他衡量标准第46-47页
  2.3 规划有效性的评价方法第47-53页
    2.3.1 基于一致性的评价方法第47-49页
    2.3.2 基于效能的评价方法第49-50页
    2.3.3 理性主义与实用主义第50-51页
    2.3.4 其他评价方法第51-53页
  2.4 规划有效性的影响因素第53-59页
    2.4.1 规划质量第53页
    2.4.2 规划制度第53-55页
    2.4.3 规划责任部门第55-56页
    2.4.4 规划相关者第56-57页
    2.4.5 外部影响因素第57-59页
  2.5 已有研究述评第59-62页
    2.5.1 理论与实践尚存隔阂,国内与国外尚有差距第59页
    2.5.2 有效性测度的理论依据是规划有效性研究的核心难题第59页
    2.5.3 已有规划有效性测度理论既对立又联系第59-60页
    2.5.4 规划有效性评价理论的测度方法有待完善第60-61页
    2.5.5 规划有效性影响因素研究仍有继续充实的空间第61-62页
3 空间规划有效性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第62-85页
  3.1 对空间规划功能定位的再认识第62-65页
  3.2 一致性测度方法的优化第65-70页
    3.2.1 现有方法的不足第65-67页
    3.2.2 土地利用与规划一致性的系统测度方法第67-70页
  3.3 规划效能的评价思路第70-79页
    3.3.1 规划效能本质的解构第70-72页
    3.3.2 规划效能测度的关键难点第72-73页
    3.3.3 已有研究的启示第73-75页
    3.3.4 本文规划效能的测度方法第75-79页
  3.4 一致性理论与效能理论的内在联系第79-81页
    3.4.1 一致性与第一层面规划效能第79-80页
    3.4.2 一致性与第二层面规划效能第80-81页
  3.5 空间规划有效性分析框架第81-83页
  3.6 本章小结第83-85页
4 结果与规划一致性的测度第85-114页
  4.1 规划控制指标的实现度第85-88页
    4.1.1 耕地指标第85-87页
    4.1.2 建设用地指标第87-88页
  4.2 用于一致性评价的规划图层选取第88-90页
    4.2.1 用于耕地保护一致性评价的规划图层第88-89页
    4.2.2 用于城镇用地管控一致性评价的规划图层第89-90页
  4.3 土地利用与规划的空间吻合度第90-95页
    4.3.1 不同吻合性用地的空间分布特征第90-92页
    4.3.2 耕地与规划的吻合度第92-93页
    4.3.3 城镇用地与规划的吻合度第93-95页
  4.4 地类演化角度的规划有效性测度第95-103页
    4.4.1 地类演化角度规划有效性等级的具体情形第95-98页
    4.4.2 耕地演化的一致性等级第98-101页
    4.4.3 城镇用地演化的一致性等级第101-103页
  4.5 空间形态角度的规划有效性测度第103-113页
    4.5.1 不同用地评价内容的分化第103-105页
    4.5.2 空间形态视角下耕地保护的规划有效性第105-109页
    4.5.3 空间形态视角下规划调控城镇用地的有效性第109-113页
  4.6 本章小结第113-114页
5 规划对决策影响力的评价第114-144页
  5.1 后续决策与规划具体方案的符合度第115-129页
    5.1.1 后续决策对规划的总体参考情况第115-125页
    5.1.2 违背一致性情形中决策对规划的参考情况第125-129页
  5.2 违背规划的决策与规划目标的相容性第129-136页
    5.2.1 违背规划的决策与规划目标的相容性第129-131页
    5.2.2 结果不一致情形与规划目标的相容性第131-136页
  5.3 与规划目标相冲突情形下决策违背规划的原因分析第136-143页
    5.3.1 规划目标的合理性第136-141页
    5.3.2 其他方面的原因分析第141-143页
  5.4 本章小结第143-144页
6 规划对改善决策作用的分析:基于事后效益的视角第144-166页
  6.1 耕地保护的总体实施绩效第145-152页
    6.1.1 补充耕地与占用耕地的质量比较第145-147页
    6.1.2 补充耕地的生态环境影响第147-150页
    6.1.3 占补耕地对农业产出的影响第150-152页
  6.2 违背一致性原则下占补耕地对耕地保护绩效的影响第152-155页
    6.2.1 不一致情形下补充和占用耕地的质量状况第153页
    6.2.2 新增违规耕地的来源情况第153-155页
  6.3 城镇用地管控成效第155-162页
    6.3.1 城镇用地的集约度第155-157页
    6.3.2 土地、产业和人口非农化协调性的比较分析第157-159页
    6.3.3 城镇用地扩张对耕地保护的影响第159-162页
  6.4 违背一致性的城镇用地开发利用效益第162-165页
    6.4.1 违规城镇用地的利用效益第162-164页
    6.4.2 城镇用地违规开发的耕地损耗代价第164-165页
  6.5 本章小结第165-166页
7 空间规划有效性测度理论与方法的比较研究第166-185页
  7.1 一致性的测度方法第166-167页
  7.2 规划效能理论及其评价方法第167-170页
  7.3 规划有效性评价理论/框架第170-172页
  7.4 本文规划有效性分析框架下的政策含义第172-184页
    7.4.1 对规划有效性影响因素的检讨第172-180页
    7.4.2 主要政策含义第180-184页
  7.5 本章小结第184-185页
8 结论与讨论第185-188页
  8.1 主要研究结论第185-186页
  8.2 研究的创新之处第186-187页
  8.3 研究展望第187-188页
参考文献第188-209页
作者简历第209页
发表的论文第209-210页
参与的科研项目第210页

本篇论文共210页,点击这进入下载页面
 
更多论文
空间规划有效性测度的理论与方法研
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中的企业行为
酸性环境下粉砂质泥岩宏细观损伤特
基于城乡一体化的我国农村基础设施
非饱和花岗岩残积土力学特性与土水
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
竖向受荷桩基工作性状及变形计算研
北京城郊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方法研究
一维及两维条件下非饱和土固结特性
城镇化进程中长沙市耕地多功能价值
北方典型城市暴雨内涝灾害规划防控
县域高标准粮田时空布局与项目规划
铝铁复合材料降解水中硝酸盐及消毒
淅川县农田碳汇能力与低碳农业发展
分散再生水项目发展评价及匹配技术
高效生态畜牧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探讨
建筑空间冷负荷实时软测量无监督建
中牟县农村城镇化对耕地安全影响的
矿物掺合料对超高性能混凝土的水化
基于耕地质量等别的耕地休养对粮食
冻融循环作用下再生混凝土砖砌体力
新型城市化下湖南省耕地时空变化及
农用地整理前后耕地质量评价研究—
非平稳极端风实测、建模和模拟及高
钢管自密实再生混凝土短柱的轴压和
后张无黏结混合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
甲虫前翅及仿生一体化蜂窝板的力学
促进家庭人际交往的住宅内公共环境
中国传统住居空间营构理法——以元
混凝土弹塑性损伤与渗透耦合数值模
水面船舶动力定位模型的若干关键问
农业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基于差动转向的分布式直驱电动汽车
基于潜力衰减法的潜江耕地产能核算
仙桃市耕地质量监测类型区划分及监
开绕组永磁同步牵引电机双边逆变器
基于耕地价值的征地补偿标准研究—
高精度北斗定位车载终端诱导系统研
基于GIS的黄土丘陵沟壑区耕地整理潜
道路场景理解算法研究
宝鸡市基本农田划定研究
汽车离合器分离轴承动态特性及其疲
农村环境污染投诉中的“搭便车困境
顶部开口舱室油池火动力学参数预测
张北县绿农科技园建设与发展分析
集装箱码头中岸桥及相关资源集成调
富硒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智能交通雷达测速系统关键技术与应
立足村域转型发展的农村综合信息服
车路合作系统无线通信关键技术研究
农牧业地区信息化水平评价——以鄂
适应新常态经济的新洲农业推广新模
车联网中面向环境感知的虚拟车行为
兴安盟农业技术推广中农民参与行为
基于交通仿真的交通信息预测技术研
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观光休闲农业
智能交通网络中资源竞争与合作机制
农产品地理标志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车联网广播技术研究
农产品品牌价值提升策略研究——基
基于心理账户论的交通决策行为建模
农产品市场价格的集成预测方法研究
基于数据驱动方法的车辆跟驰行为建
人力资本投资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城市公交线路组合服务模式优化研究
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城乡居民消费的影
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网络交通拥堵问
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研究——基于社会
职业教育对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
城市公交线网站距及设施配置优化研
城镇化进程中五里铺村失地农民就业
基于多源异质数据的高速公路交通状
农民工就业身份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
VMS影响下驾驶员路径选择机理及信息
河北省制造业农民工人力资本现状及
基于沥青各组分热力学特性的复合阻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问题研究
铁路隧道围岩变形机理与分级方法研
郑州市新生代农民工住房需求与政策
裂隙性岩石力学特性及裂隙性围岩破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研究
居村农民就近市民化问题研究——以
矿山法城市隧道渗流场演变及防排水
失地农民的公共服务需求及供给研究
浅埋连拱隧道开挖爆破动力响应特征
发展型社会政策视角下的失地农民就
深大沉井基底土层承载特性研究
失地农民安置补偿问题研究——以烟
大跨度公路悬索桥钢箱梁正交异性桥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成本分担
二维分阶段施工桥梁分析理论与方法
乡村旅游促进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研究
大跨度公铁两用倒梯形断面钢桁梁气
云南跨界民族农村劳动力异地就业的
湖北省青年农民工返乡创业意愿影响
新型职业农民媒介素养现状研究——
深埋大截面沉井地基土破坏机理及承
兼业化、生产投入与农户农业产出
尚志市建筑领域农民工欠薪问题分析
深圳宝安区新生代农民工社会福利需
乡村地区旅游扶贫机制及其效应研究
考虑构件相关性的桥梁系统地震易损
我国连片贫困地区金融扶贫问题研究
农村基层低保给付行政研究——以隆
成都市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权益的案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研究
河南省新农合县域政策执行研究——
深厚软土场地桥梁软基刚性桩加固机
失地农民养老保障模式的对比研究
基于SEM模型的河北省农民消费潜力研
基于可持续生计框架的张承地区林业
公共支出减贫效应实证研究——以安
马克思主义公平分配观视域下农民工
自然环境条件下大跨度劲性骨架混凝
我国城乡结合部中青代被征地农民养
滕州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以莱芜
公铁两用双层桥梁风屏障气动机理及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财政投入产出
贫困脆弱性视角下新农保减贫效果研
扶贫项目中组织与决策问题的探究
关于全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多元统
多跨连续体系桥梁抗震分析及震动控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效果评估
精准扶贫影响下重庆“纳凉村”聚落
变截面波形钢腹板组合梁桥的剪切变
云南藏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中
农村老年人口社会保障:问题与对策
大跨铁路钢桁拱桥结构服役状态监测
街头官僚视角下的农村低保政策执行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下农民参保行
基于冲击振动的桥梁快速测试方法与
信息不对称视角下的扶贫资源配置困
行动逻辑与效率视角下的农村干预式
复杂应力状态下基于区域分布传感技
 
规划有效性论文 一致性论文 规划效能论文 分析框架论文 案例研究论文
版权申明:目录由用户a39402033**提供,www.51papers.com仅收录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这篇论文目录请点击这里
|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站内搜索引擎||站点地图||在线购卡|
版权所有 教育论文网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