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7页 |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5-22页 |
1.2.1 混凝土损伤本构模型 | 第15-18页 |
1.2.2 渗流-应力全耦合分析研究进展 | 第18-21页 |
1.2.3 渗流-弹塑性损伤破坏模型建立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 第21-22页 |
1.3 选题的依据 | 第22-24页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4-27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5-27页 |
第二章 本构积分算法和弹塑性模型的数值实现 | 第27-42页 |
2.1 前言 | 第27页 |
2.2 统一强度理论概述 | 第27-31页 |
2.2.1 与传统强度理论的关系 | 第27-28页 |
2.2.2 基于统一强度理论的塑性模型的数学描述 | 第28页 |
2.2.3 统一强度理论的弹塑性刚度矩阵和流动矢量 | 第28-31页 |
2.3 本构积分算法 | 第31-34页 |
2.3.1 基本原理 | 第31页 |
2.3.2 完全隐式积分算法 | 第31-32页 |
2.3.3 修正的显式积分算法 | 第32-33页 |
2.3.4 本构积分算法的选择 | 第33-34页 |
2.4 弹塑性模型在ABAQUS中的实现 | 第34-37页 |
2.4.1 材料子程序UMAT的二次开发 | 第34-36页 |
2.4.2 用户子程序设计的注意事项 | 第36-37页 |
2.5 算例分析 | 第37-41页 |
2.5.1 程序验证(b=0) | 第38页 |
2.5.2 程序中的关键参数分析 | 第38-41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三章 混凝土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的数值实现 | 第42-62页 |
3.1 前言 | 第42页 |
3.2 混凝土损伤变量的定义 | 第42-49页 |
3.2.1 混凝土损伤破坏机理分析 | 第42-43页 |
3.2.2 双标量损伤的定义方法 | 第43-46页 |
3.2.3 损伤本构理论和模型 | 第46-49页 |
3.3 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的建立 | 第49-54页 |
3.3.1 弹塑性损伤模型的数学描述 | 第49-52页 |
3.3.2 本构模型的数值实现 | 第52-54页 |
3.4 模型试验验证 | 第54-58页 |
3.4.1 单轴拉、压试验 | 第54-55页 |
3.4.2 多轴试验 | 第55-56页 |
3.4.3 循环加载试验 | 第56页 |
3.4.4 交替循环加卸载试验 | 第56-57页 |
3.4.5 含I型裂缝三点弯曲梁试验 | 第57-58页 |
3.5 混凝土重力坝静力损伤分析 | 第58-61页 |
3.5.1 损伤分析 | 第59-60页 |
3.5.2 考虑中间主应力系数b对计算结果的影响 | 第60页 |
3.5.3 考虑反向加载因子对计算结果的影响 | 第60-61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四章 混凝土渗流与应力耦合数值分析 | 第62-80页 |
4.1 前言 | 第62页 |
4.2 混凝土渗流-应力耦合原理 | 第62-67页 |
4.2.1 混凝土渗流与应力耦合机理解释 | 第62页 |
4.2.2 渗流与应力耦合的数学模型 | 第62-63页 |
4.2.3 混凝土渗流与应力耦合方程 | 第63-67页 |
4.3 渗流-应力耦合方程及其在ABAQUS中的实现 | 第67-71页 |
4.3.1 渗流-应力耦合方程 | 第67-68页 |
4.3.2 在ABAQUS中的实现 | 第68-69页 |
4.3.3 ABAQUS中水荷载施加问题 | 第69-71页 |
4.4 实例分析 | 第71-79页 |
4.4.1 Terzaghi固结试验 | 第71-73页 |
4.4.2 含小孔模型的渗流-应力耦合分析 | 第73-7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五章 混凝土渗流与弹塑性应力-损伤耦合分析 | 第80-96页 |
5.1 前言 | 第80页 |
5.2 混凝土渗流-弹塑性应力-损伤耦合方程的建立 | 第80-87页 |
5.2.1 物理试验 | 第80-84页 |
5.2.2 经验方法 | 第84-85页 |
5.2.3 推荐方法 | 第85-87页 |
5.3 混凝土渗流-损伤耦合模型的建立与实现 | 第87-89页 |
5.3.1 模型的基本假定 | 第87页 |
5.3.2 模型的数值实现 | 第87-89页 |
5.4 数值计算 | 第89-94页 |
5.4.1 有限元模型 | 第89页 |
5.4.2 研究方案 | 第89-90页 |
5.4.3 结果分析 | 第90-92页 |
5.4.4 渗透-损伤敏感系数g对计算结果的影响 | 第92-9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4-96页 |
第六章 考虑裂缝效应的混凝土渗流与应力损伤耦合分析 | 第96-110页 |
6.1 前言 | 第96页 |
6.2 考虑裂缝局部效应的等效渗透张量 | 第96-101页 |
6.2.1 流量等效原理 | 第96-97页 |
6.2.2 含裂隙单元渗透系数的理论推导 | 第97-98页 |
6.2.3 建议方法的实现与验证 | 第98-101页 |
6.3 考虑裂缝效应的渗流-应力-损伤耦合 | 第101-105页 |
6.3.1 考虑裂缝效应的渗流-应力耦合控制方程 | 第101-103页 |
6.3.2 考虑裂缝效应的混凝土渗流-应力-损伤耦合模型的数值实现 | 第103-105页 |
6.4 基于建议模型的数值分析 | 第105-108页 |
6.4.1 算例模型 | 第105-106页 |
6.4.2 结果分析 | 第106-108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08-110页 |
第七章 高渗透水压下混凝土重力坝渗透损伤破坏全耦合分析 | 第110-121页 |
7.1 前言 | 第110页 |
7.2 龙滩混凝土重力坝的基本资料 | 第110-111页 |
7.3 混凝土重力坝的渗透损伤破坏分析 | 第111-115页 |
7.3.1 分析方案 | 第111-112页 |
7.3.2 结果分析 | 第112-115页 |
7.4 高渗透水力梯度区域的精细网格分析 | 第115-120页 |
7.4.1 子模型的建立 | 第115-116页 |
7.4.2 计算结果分析 | 第116-120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120-121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1-124页 |
8.1 结论 | 第121-122页 |
8.2 创新点 | 第122页 |
8.3 展望 | 第122-124页 |
参考文献 | 第124-132页 |
致谢 | 第132-133页 |
作者简介 | 第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