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反思性教学实践探索 |
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中文文摘 | 第4-8页 | 绪论 | 第8-13页 | 一、选题的背景 | 第8-9页 | (一) 自身的经历 | 第8页 | (二) 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 第8页 | (三) 历史学科特色的要求 | 第8-9页 | 二、反思性教学的研究溯源 | 第9-11页 | (一) 西方反思性教学的历史发展 | 第9-10页 | (二) 国内反思性教学的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三、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四、研究的方法 | 第12-13页 | 第1章 理论综述 | 第13-21页 | 一、概念界定 | 第13-15页 | (一) 反思 | 第13-14页 | (二) "反思性教学"的概念 | 第14-15页 | 二、反思性教学兴起和发展的原因 | 第15-17页 | (一) 哲学基础—批判理论和后现代主义 | 第15页 | (二) 心理学基础—认知心理学 | 第15-16页 | (三) 方法论基础—"质的研究" | 第16页 | (四) 现实基础—对教学工作道德基础的批判意识的关注、蓬勃兴起的教师争夺权利运动和专业化发展运动 | 第16-17页 | 三、反思性教学的意义 | 第17-21页 | (一) 反思性教学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 第17-19页 | (二) 反思性教学适应了当前新课改的要求,有利于推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 第19页 | (三) 反思性教学的推行吻合了高中历史学科的学科特色 | 第19-21页 | 第2章 反思性教学的内容、类型和方法 | 第21-26页 | 一、反思性教学的内容 | 第21-22页 | (一) 对教学理念的反思 | 第21页 | (二) 对教学策略的反思 | 第21-22页 | (三) 对教学技能的反思 | 第22页 | (四) 对自身素养的反思 | 第22页 | 二、反思性教学的主要类型 | 第22-23页 | (一) 从教学环节与时间的角度,将反思性教学分为课前反思、课中反思和课后反思 | 第22-23页 | (二) 按反思的主体分类,可分为自我反思和群体反思 | 第23页 | (三) 按反思内容的广度分类,可分为单项反思和综合反思 | 第23页 | 三、反思性教学的主要方法 | 第23-26页 | (一) 通过自我反思——教学日志和教学录象 | 第24页 | (二) 通过学生反思——问卷与交谈 | 第24页 | (三) 通过同事反思——听课观察和交流 | 第24-25页 | (四) 通过理论文献反思——教学行动研究 | 第25-26页 | 第3章 高中历史反思性教学现状调查 | 第26-36页 | 一、高中历史教师反思性教学现状调查 | 第26页 | 二、问卷调查分析 | 第26-36页 | (一) 高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整体情况分析 | 第26-28页 | (二) 不同教师反思性教学行为比较 | 第28-32页 | (三) 影响教师反思性教学的因素分析 | 第32-34页 | (四) 问卷调查总结 | 第34-36页 | 第4章 高中历史反思性教学实践 | 第36-50页 | 一、反思性教学模型 | 第36-37页 | 二、高中历史反思性教学的实践过程 | 第37-50页 | (一) 反思性教学设计(课前反思) | 第37-39页 | (二) 反思性教学的授课(课中反思) | 第39页 | (三) 反思性教学的评价(课后反思) | 第39-50页 | 结论 | 第50-53页 | 一、高中历史反思性教学的初步成效 | 第50页 | (一) 培养了问题意识,提升了教育智慧 | 第50页 | (二) "两个学会"加速了师生共同发展 | 第50页 | 二、高中历史反思性教学实践的困难 | 第50-51页 | (一) 学校因素: | 第50页 | (二) 反思性教学自身的弱点导致推行起来产生困难 | 第50-51页 | (三) 教师自身的因素 | 第51页 | 三、改进反思性教学实践的建议 | 第51-53页 | (一) 学校应该为反思性教学的开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 第51页 | (二) 教师的自我发展,培养反思型教师的品质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附录1 | 第55-59页 | 致谢 | 第59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