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论文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9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9-52页 |
前言 | 第19-21页 |
第一章 最大摄氧量 | 第21-28页 |
第一节 最大摄氧量的概述 | 第21-22页 |
第二节 最大摄氧量评价的意义与价值 | 第22-23页 |
第三节 最大摄氧量的评价方法与标准 | 第23-28页 |
1 最大摄氧量的评价方法 | 第23-26页 |
1.1 最大摄氧量的直接测试法 | 第23-24页 |
1.2 最大摄氧量的间接测试法 | 第24-25页 |
1.3 最大摄氧量的推算方法 | 第25-26页 |
2 最大摄氧量的评价标准及表示方法 | 第26-28页 |
第二章 最大摄氧量的限制、影响及关联因素 | 第28-38页 |
第一节 最大摄氧量的限制因素 | 第28-31页 |
1 中枢系统对最大摄氧量的限制 | 第28-30页 |
2 外周系统对最大摄氧量的限制 | 第30-31页 |
第二节 最大摄氧量的影响因素 | 第31-36页 |
1 肺呼吸能力对最大摄氧量的影响 | 第31-32页 |
2 心脏泵血能力对最大摄氧量的影响 | 第32-34页 |
3 肌肉代谢能力对最大摄氧量的影响 | 第34-35页 |
4 遗传、年龄、性别对最大摄氧量的影响 | 第35-36页 |
第三节 最大摄氧量的关联因素 | 第36-38页 |
1 身体形态和体成分与最大摄氧量 | 第36页 |
2 运动表现和成绩与最大摄氧量 | 第36-38页 |
第三章 运动训练对最大摄氧量的影响 | 第38-41页 |
第一节 有氧训练对最大摄氧量的影响 | 第38-39页 |
第二节 抗阻训练对最大摄氧量的影响 | 第39-40页 |
第三节 综合训练对最大摄氧量的影响 | 第40-41页 |
第四章 最大摄氧量与运动适应的相关代谢生理因素分析 | 第41-47页 |
第一节 线粒体质量功能与运动适应 | 第41-43页 |
第二节 有氧代谢关键酶活性与运动适应 | 第43-46页 |
第三节 血管新生与运动适应 | 第46-47页 |
第五章 最大摄氧量在青少年健康评价和促进中的意义与展望 | 第47-49页 |
第六章 本研究技术路线 | 第49-52页 |
第二部分 研究报告 | 第52-176页 |
第一章 最大摄氧量关联因素及运动干预研究 | 第52-144页 |
第一节 有氧能力(VO_2max)与身体成分、心肺功能和身体素质相关性研究 | 第52-70页 |
1 实验对象及方法 | 第53-59页 |
2 实验结果 | 第59-65页 |
2.1 VO_2max与身体成分相关性研究结果 | 第59-60页 |
2.2 VO_2max与最大心肺功能相关性研究结果 | 第60-61页 |
2.3 VO_2max与心脏功能相关性研究结果 | 第61-62页 |
2.4 VO_2max与肺功能相关性研究结果 | 第62-63页 |
2.5 VO_2max与力量和柔韧素质相关性研究结果 | 第63-65页 |
3 分析与讨论 | 第65-69页 |
3.1 VO_2max与身体成分相关性分析 | 第65页 |
3.2 VO_2max与最大心肺功能相关性分析 | 第65-67页 |
3.3 VO_2max与心脏功能相关性分析 | 第67页 |
3.4 VO_2max与肺功能相关性分析 | 第67-68页 |
3.5 VO_2max与力量和柔韧素质相关性分析 | 第68-69页 |
4 小结 | 第69-70页 |
第二节 不同有氧能力受试者的身体成分、心肺功能和身体素质对比研究 | 第70-83页 |
1 实验对象及方法 | 第70-71页 |
2 实验结果 | 第71-74页 |
2.1 不同VO_2max水平受试者的身体成分比较研究结果 | 第71-72页 |
2.2 不同VO_2max水平受试者的最大心肺功能比较研究结果 | 第72页 |
2.3 不同VO_2max水平受试者的心脏功能比较研究结果 | 第72-73页 |
2.4 不同VO_2max水平受试者的肺功能比较研究结果 | 第73页 |
2.5 不同VO_2max水平受试者的力量和柔韧素质比较研究结果 | 第73-74页 |
3 分析与讨论 | 第74-82页 |
3.1 不同VO_2max水平受试者的身体成分比较分析 | 第74页 |
3.2 不同VO_2max水平受试者的最大心肺功能比较分析 | 第74-75页 |
3.3 不同VO_2max水平受试者的心脏功能比较分析 | 第75-77页 |
3.4 不同VO_2max水平受试者的肺功能比较分析 | 第77-81页 |
3.5 不同VO_2max水平受试者的力量和柔韧素质比较分析 | 第81-82页 |
4 小结 | 第82-83页 |
第三节 抗阻和有氧训练对VO_2max、心肺功能和身体素质的影响研究 | 第83-110页 |
1 实验对象及方法 | 第83-89页 |
2 实验结果 | 第89-101页 |
2.1 抗阻和有氧训练前后受试者身体成分变化结果 | 第89-92页 |
2.2 抗阻和有氧训练前后受试者最大心肺功能变化结果 | 第92-94页 |
2.3 抗阻和有氧训练前后受试者心脏功能变化结果 | 第94-96页 |
2.4 抗阻和有氧训练前后受试者肺功能变化结果 | 第96-99页 |
2.5 抗阻和有氧训练前后受试者力量及柔韧素质变化结果 | 第99-101页 |
3 分析与讨论 | 第101-109页 |
3.1 抗阻和有氧训练对受试者身体成分的影响 | 第101-102页 |
3.2 抗阻和有氧训练对受试者最大心肺功能的影响 | 第102-104页 |
3.3 抗阻和有氧训练对受试者心脏功能的影响 | 第104-105页 |
3.4 抗阻和有氧训练对受试者肺功能的影响 | 第105-108页 |
3.5 抗阻和有氧训练对受试者力量及柔韧素质的影响 | 第108-109页 |
4 小结 | 第109-110页 |
第四节 抗阻和有氧训练对不同VO_2max水平受试者各指标的影响研究 | 第110-143页 |
1 实验对象和方法 | 第110页 |
2 实验结果 | 第110-139页 |
2.1 不同VO_2max水平受试者抗阻和有氧训练前后身体成分变化结果 | 第110-116页 |
2.2 不同VO_2max水平受试者抗阻和有氧训练前后最大心肺功能变化结果 | 第116-121页 |
2.3 不同VO_2max水平受试者抗阻和有氧训练前后心脏功能变化结果 | 第121-127页 |
2.4 不同VO_2max水平受试者抗阻和有氧训练前后肺功能变化结果 | 第127-133页 |
2.5 不同VO_2max水平受试者抗阻和有氧训练前后力量及柔韧素质变化结果 | 第133-139页 |
3 分析与讨论 | 第139-142页 |
3.1 抗阻和有氧训练对不同VO_2max水平受试者身体成分的影响 | 第139页 |
3.2 抗阻和有氧训练对不同VO_2max水平受试者最大心肺功能的影响 | 第139-140页 |
3.3 抗阻和有氧训练对不同VO_2max水平受试者心脏功能的影响 | 第140-141页 |
3.4 抗阻和有氧训练对不同VO_2max水平受试者肺功能的影响 | 第141-142页 |
3.5 抗阻和有氧训练对不同VO_2max水平受试者力量和柔韧素质的影响 | 第142页 |
4 小结 | 第142-143页 |
第五节 人体实验研究总结和展望 | 第143-144页 |
第二章 运动适应的相关机制研究 | 第144-176页 |
第一节 抗阻和有氧训练对C57BL/6小鼠有氧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 第144-155页 |
1 动物实验方案 | 第144-147页 |
2 实验结果 | 第147-152页 |
2.1 实验动物体重监测结果 | 第147-148页 |
2.2 实验动物进食监测结果 | 第148-149页 |
2.3 实验动物组织体重指数统计结果 | 第149-150页 |
2.4 实验动物有氧代谢关键酶活性统计结果 | 第150-152页 |
2.4.1 琥珀酸脱氢酶活性统计结果 | 第150-151页 |
2.4.2 柠檬酸合酶活性统计结果 | 第151-152页 |
2.4.3 乳酸脱氢酶活性统计结果 | 第152页 |
3 讨论与分析 | 第152-155页 |
3.1 实验动物体重和进食变化趋势对比分析 | 第152-153页 |
3.2 抗阻和有氧训练对小鼠组织体重指数的影响 | 第153页 |
3.3 抗阻和有氧训练对有氧代谢关键酶的影响 | 第153-155页 |
4 小结 | 第155页 |
第二节 抗阻和有氧训练对C57BL/6小鼠骨骼肌和心肌蛋白合成的影响 | 第155-170页 |
1 训练后骨骼肌和心肌蛋白mRNA相对表达量统计结果 | 第155-159页 |
1.1 训练后骨骼肌蛋白mRNA相对表达量统计结果 | 第155-157页 |
1.2 训练后心肌蛋白mRNA相对表达量变化结果 | 第157-159页 |
2 训练后骨骼肌和心肌蛋白含量统计结果 | 第159-162页 |
2.1 训练后骨骼肌蛋白含量变化结果 | 第159-161页 |
2.2 训练后心肌蛋白含量变化结果 | 第161-162页 |
3 讨论与分析 | 第162-169页 |
3.1 抗阻和有氧训练对小鼠骨骼肌和心肌蛋白mRNA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 第162-169页 |
3.2 抗阻和有氧训练对小鼠骨骼肌和心肌蛋白含量的影响 | 第169页 |
4 小结 | 第169-170页 |
第三节 抗阻和有氧训练对C57BL/6小鼠骨骼肌和心肌形态学的影响 | 第170-176页 |
1 骨骼肌和心肌HE染色结果 | 第170-171页 |
2 骨骼肌和心肌免疫组化结果 | 第171-174页 |
2.1 骨骼肌和心肌细胞色素C氧化酶(COX)免疫组化结果 | 第171-173页 |
2.2 骨骼肌和心肌内皮生长因子(CD31)免疫组化结果 | 第173-174页 |
3 讨论与分析 | 第174-175页 |
3.1 抗阻和有氧训练对小鼠骨骼肌和心肌形态学的影响 | 第174页 |
3.2 抗阻和有氧训练对小鼠骨骼肌和心肌线粒体数量的影响 | 第174-175页 |
3.3 抗阻和有氧训练对小鼠骨骼肌和心肌血管新生的影响 | 第175页 |
4 小结 | 第175-176页 |
第三部分 研究总结 | 第176-180页 |
第一节 本研究主要结果与结论 | 第176-177页 |
第二节 本研究主要创新之处 | 第177-178页 |
第三节 本研究主要缺陷与不足 | 第178页 |
第四节 研究展望 | 第178-180页 |
附录1 本研究缩略词 | 第180-181页 |
附录2 本研究受试者测试及训练记录 | 第181-184页 |
附录3 本研究受试者饮食日记 | 第184-185页 |
附录4 本研究动物训练记录 | 第185-186页 |
附录5 本研究Elisa酶活性检测 | 第186-188页 |
附录6 本研究RT-PCR检测 | 第188-192页 |
附录7 本研究Western-Blot检测 | 第192-195页 |
附录8 本研究HE染色操作 | 第195-197页 |
附录9 本研究免疫组化操作 | 第197-200页 |
参考文献 | 第200-233页 |
后记 | 第233-235页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2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