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内容摘要 | 第6-11页 |
ABSTRACT | 第11-23页 |
1 绪论 | 第23-4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23-29页 |
1.1.1 现代生活方式对体质健康的影响 | 第23页 |
1.1.2 力量素质对体质健康的重要作用 | 第23-24页 |
1.1.3 当前我国学生力量素质状况堪忧 | 第24-26页 |
1.1.4 当前我国学生力量素质测评体系有待完善 | 第26-29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9-3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29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29-32页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第32-40页 |
1.3.1 体质 | 第32-34页 |
1.3.2 体质测定 | 第34页 |
1.3.3 力量素质 | 第34-38页 |
1.3.4 测评体系 | 第38-40页 |
1.4 论文框架与创新 | 第40-43页 |
1.4.1 论文框架 | 第40-41页 |
1.4.2 研究创新 | 第41-43页 |
2 文献综述 | 第43-87页 |
2.1 新中国体质测评体系中力量素质指标的演进 | 第43-51页 |
2.1.1 60年来学生体质测评中的力量素质指标设置 | 第44-48页 |
2.1.2 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中的力量素质指标设置 | 第48-49页 |
2.1.3 国民体质监测中的力量素质指标设置 | 第49-51页 |
2.2 国内外不同体质测试体系中的力量素质指标设置 | 第51-58页 |
2.2.1 指标的身体位置分布 | 第52-53页 |
2.2.2 指标的数量限定 | 第53页 |
2.2.3 上肢指标的问题呈现 | 第53-55页 |
2.2.4 下肢指标的问题呈现 | 第55页 |
2.2.5 指标应用的年龄、性别差异 | 第55-58页 |
2.3 国内体质测试中力量素质指标体系研究 | 第58-62页 |
2.3.1 国家主导研究 | 第58-59页 |
2.3.2 非国家主导研究 | 第59-62页 |
2.4 力量素质指标测试方法研究 | 第62-74页 |
2.4.1 上肢力量素质指标及测试方法研究 | 第62-65页 |
2.4.2 躯干力量素质指标及测试方法研究 | 第65-71页 |
2.4.3 下肢力量素质指标及测试方法研究 | 第71-74页 |
2.5 力量素质评价标准研究 | 第74-84页 |
2.5.1 关于常模参照标准的研究 | 第74-76页 |
2.5.2 关于效标参照标准的研究 | 第76-80页 |
2.5.3 常模参照标准与效标参照标准的比较研究 | 第80-84页 |
2.6 文献总结 | 第84-87页 |
2.6.1 上肢测试指标及方法有待精选 | 第84页 |
2.6.2 仰卧起坐测试方法需要优选,躯干屈伸力量应予兼顾考察 | 第84-85页 |
2.6.3 下肢力量为力量素质测试的必测内容 | 第85-86页 |
2.6.4 力量素质评价标准的建立可结合不同的评价理念综合考虑 | 第86-87页 |
3 研究设计 | 第87-114页 |
3.1 研究的总体思路 | 第87-89页 |
3.2 研究策略与方法 | 第89-111页 |
3.2.1 定性研究的策略与方法 | 第89-90页 |
3.2.2 定量研究的策略与方法 | 第90-111页 |
3.3 研究的质量控制 | 第111-113页 |
3.3.1 实验测试环节 | 第111-112页 |
3.3.2 特尔菲法调查环节 | 第112-113页 |
3.3.3 横断面普测环节 | 第11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113-114页 |
4 力量素质指标的优选 | 第114-231页 |
4.1 基于表面肌电测试法的力量素质指标优选 | 第114-186页 |
4.1.1 表面肌电技术的理论基础及使用依据 | 第114-123页 |
4.1.2 上肢力量素质指标的优选结果与讨论 | 第123-142页 |
4.1.3 躯干力量素质指标的优选结果与讨论 | 第142-165页 |
4.1.4 下肢力量素质指标的优选结果与讨论 | 第165-183页 |
4.1.5 本部分小结 | 第183-186页 |
4.2 基于特尔菲法的力量素质指标优选 | 第186-230页 |
4.2.1 第一轮咨询结果 | 第186-195页 |
4.2.2 第二轮咨询结果 | 第195-203页 |
4.2.3 两轮咨询综合的结果 | 第203-215页 |
4.2.4 力量素质指标属性的相关分析 | 第215-228页 |
4.2.5 本部分小结 | 第228-230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230-231页 |
5 上海市6~14岁学生力量素质评价标准的研制 | 第231-277页 |
5.1 力量素质评价标准建立的依据 | 第231-238页 |
5.1.1 现行体质相关评价标准分类 | 第231-233页 |
5.1.2 现行不同评价标准的实际类属 | 第233-234页 |
5.1.3 评价标准类型及方法的确定 | 第234-238页 |
5.2 标准研制结果 | 第238-263页 |
5.2.1 标准数据筛选 | 第238页 |
5.2.2 各指标的P50实测值与LMS法拟合值 | 第238-239页 |
5.2.3 上海市6~14岁学生各优选力量素质指标的百分位数 | 第239-243页 |
5.2.4 上海市6~14岁学生各优选力量素质指标单项评分表 | 第243-245页 |
5.2.5 上海市6~14岁学生新建力量素质评价标准的回代检验 | 第245-263页 |
5.3 讨论 | 第263-276页 |
5.3.1 三个力量素质指标评分表的制定 | 第263-266页 |
5.3.2 三个力量素质指标测试分数的年龄、性别变化特征 | 第266-272页 |
5.3.3 三个力量素质指标评价标准的判别效果 | 第272-27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276-277页 |
6 研究结论、建议与展望 | 第277-285页 |
6.1 结论 | 第277-280页 |
6.1.1 体质测试中的力量素质测评体系亟待优化 | 第278页 |
6.1.2 综合筛选出学生体质测试中的力量素质指标 | 第278-279页 |
6.1.3 建立了与新的力量素质指标相对应的评价标准 | 第279-280页 |
6.2 建议 | 第280-282页 |
6.2.1 学生力量素质指标设置应考虑学生的自然生长因素与指标通用性 | 第280页 |
6.2.2 学生力量素质指标设置研究应多结合生理、解剖学科 | 第280-281页 |
6.2.3 学生力量素质指标的选择应注重应用经验与实验验证相结合 | 第281-282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282-285页 |
6.3.1 被试者的年龄跨度有待加大 | 第282-283页 |
6.3.2 研究的深度有望加强 | 第283页 |
6.3.3 研究的内容有待补充 | 第283-285页 |
参考文献 | 第285-313页 |
附录 | 第313-331页 |
附录1 术语中英文对照表 | 第313-315页 |
附录2 6~14岁学生表面肌电测试方案 | 第315-320页 |
附录3 | 第320-327页 |
6 ~14岁学生力量素质指标优选专家咨询问卷(第一轮) | 第320-324页 |
6 ~14岁学生力量素质指标优选专家咨询问卷(第二轮) | 第324-327页 |
附录4 上海市6~14岁学生力量素质测试方案及细则 | 第327-331页 |
后记 | 第331-333页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333-334页 |
一、作者简历 | 第333页 |
二、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 第333-334页 |
(一) 发表论文 | 第333页 |
(二) 骨干参与课题 | 第333-334页 |
(三) 参加学术会议 | 第3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