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致谢 | 第1-7页 |
摘要 | 第7-10页 |
ABSTRACT | 第10-1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7-40页 |
前言 | 第17-18页 |
1 密度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18-24页 |
· 密度对地上、地下部的影响 | 第18-21页 |
· 密度对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 | 第21-22页 |
· 密度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 第22-23页 |
· 密度对小麦产量性状和农艺指标的影响 | 第23-24页 |
2 群体生产和竞争的关系 | 第24-29页 |
· 竞争的定义及其分类 | 第24-25页 |
· 竞争能力与光和养分的关系 | 第25-26页 |
· 竞争能力与根系生物量分配和根系形态的关系 | 第26-27页 |
· 地上和地下竞争的重要性 | 第27-29页 |
3 小麦根系研究进展 | 第29-33页 |
· 小麦根系形态、性状研究 | 第29-30页 |
· 土壤水分对小麦根系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30-31页 |
· 土壤水分对小麦根冠平衡的影响 | 第31页 |
· 土壤水分对小麦根系分布的影响 | 第31-32页 |
· 土壤水分对小麦根呼吸的影响 | 第32-33页 |
4 根修剪的理论依据及其应用于作物的研究现状 | 第33-40页 |
· 理想株型理论 | 第33-35页 |
· 生长冗余理论 | 第35-37页 |
· 根修剪的研究现状 | 第37-40页 |
第二章 两个种植密度下根修剪对冬小麦光合、根系分布和产量的影响 | 第40-52页 |
引言 | 第40-41页 |
一、盆栽试验 | 第41-4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1-42页 |
· 试验材料和设计 | 第41页 |
· 采样和测定 | 第41-42页 |
二、大田试验 | 第42-5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2-44页 |
· 试验地点的自然条件 | 第42-43页 |
· 试验材料与设计 | 第43页 |
· 采样和测定 | 第43-4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4-49页 |
· 对光合速率的影响 | 第44-45页 |
· 对根系生物量分布的影响 | 第45-47页 |
· 对地上、地下生物量及根冠比的影响 | 第47页 |
· 对产量和产量性状的影响 | 第47-49页 |
3 讨论 | 第49-52页 |
第三章 两个种植密度下根修剪对冬小麦荧光特性、竞争能力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52-64页 |
引言 | 第52-53页 |
一、盆栽试验 | 第53-5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3-54页 |
· 试验材料和设计 | 第53页 |
· 采样和测定 | 第53-54页 |
二、大田试验 | 第54-6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4-55页 |
· 试验地点的自然条件 | 第54页 |
· 试验材料与设计 | 第54页 |
· 采样和测定 | 第54-5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5-61页 |
· 对荧光特性 E TR 、ΦPS Ⅱ、qP 和N PQ 的影响 | 第55-57页 |
· 对竞争能力的影响 | 第57-58页 |
· 对不同时期耗水量的影响 | 第58-59页 |
· 对不同土层土壤储水量的影响 | 第59-61页 |
3 讨论 | 第61-64页 |
第四章 密度和不同时期根修剪对冬小麦群体结构、叶片N、P 含量和土壤水分利用的影响 | 第64-75页 |
引言 | 第64-6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5-67页 |
· 试验地点的自然条件 | 第65页 |
· 试验材料和设计 | 第65-66页 |
· 采样和测定 | 第66-6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7-72页 |
· 对叶面积指数( L A I) 及群体结构的影响 | 第67-68页 |
· 对叶片N、P 含量的影响 | 第68-69页 |
· 对土壤水分利用的影响 | 第69-71页 |
· 对产量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 第71-72页 |
3 讨论 | 第72-75页 |
第五章 密度和不同时期根修剪对冬小麦干物质转移、分配、根呼吸及产量的影响 | 第75-86页 |
引言 | 第75-7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6-77页 |
· 试验地点的自然条件 | 第76页 |
· 试验材料和设计 | 第76页 |
· 采样和测定 | 第76-7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7-83页 |
· 对光合速率和根呼吸的影响 | 第77-78页 |
· 对孕穗期和成熟期地上部干物质的影响 | 第78-79页 |
· 对干物质积累、转移和重新分配的影响 | 第79-80页 |
· 对产量和产量性状的影响 | 第80-83页 |
3 讨论 | 第83-86页 |
结论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106页 |
作者简介 | 第106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