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2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22-45页 |
· 选题的来源及意义 | 第22-23页 |
· 相关概念 | 第23-26页 |
· 聚落的概念 | 第23-24页 |
· 形态的涵义 | 第24页 |
· 空间形态 | 第24-25页 |
· 聚落形态 | 第25页 |
· 城市、墟镇、村落的概念 | 第25-26页 |
· 研究对象、目标及方法 | 第26-29页 |
· 研究对象的范围 | 第26-27页 |
· 研究的历史时段 | 第27-28页 |
· 研究目标 | 第28页 |
· 研究方法 | 第28-29页 |
· 聚落形态研究的理论综述 | 第29-35页 |
· 聚落形态的理论研究 | 第29-31页 |
· 聚落个案研究 | 第31-32页 |
· 聚落发展史研究 | 第32页 |
· 区域城乡发展理论 | 第32-33页 |
· 人文地理学理论 | 第33页 |
· 潭江流域的相关研究 | 第33-35页 |
· 研究思路、框架和方案 | 第35-44页 |
· 研究思路 | 第35-36页 |
· 分析框架 | 第36-42页 |
· 引入“人地系统”理论,构建外部因素分析框架 | 第36-39页 |
· 潭江流域聚落形态要素和内部元素体系 | 第39-41页 |
· 构建用于城镇的“街道网、用地分布、建筑特征”空间形态分析框架 | 第41-42页 |
· 潭江流域聚落形态的研究方案 | 第42-44页 |
· 本文研究的创新点 | 第44-45页 |
第2章 潭江流域城乡聚落发展及其空间分布 | 第45-115页 |
· 潭江流域及其文化溯源 | 第45-50页 |
· 自然地理条件 | 第45-48页 |
· 人文地理条件 | 第48-50页 |
· 潭江流域的古人类文明 | 第48-49页 |
· 土著民族及其文化特征 | 第49页 |
· 广府文化与广府民系 | 第49-50页 |
· 潭江流域城乡聚落的发展历程 | 第50-65页 |
· 第一阶段:先秦时期—聚落起源期 | 第51-53页 |
· 第二阶段:秦汉至隋朝——聚落孕育期 | 第53-56页 |
· “秦平定南越”成为汉人进入潭江流域的起始 | 第54-55页 |
· “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割据”在潭江流域形成建县热潮 | 第55-56页 |
· 隋朝的“郡——县”制度产生了新会和恩平两个发展核心 | 第56页 |
· 第三阶段:唐宋元时期——聚落发展期 | 第56-57页 |
· 唐开凿大庾岭道是潭江流域发展重心东移的始因 | 第56-57页 |
· 宋元之战形成汉人迁入潭江流域的第二次高潮 | 第57页 |
· 第四阶段:明清时期——聚落的繁盛期 | 第57-61页 |
· 明清官府的开发政策,引来第三次移民高潮 | 第58页 |
· 政治与军事职能的加强促使“城”的出现 | 第58-59页 |
· 陈白沙与江门学派的出现,标志着城乡文化中心的产生 | 第59-60页 |
· “迁界令”的打击 | 第60页 |
· 清中后期的“土客械斗”使农村衰退 | 第60-61页 |
· 第五阶段:民国时期—聚落由盛转衰期 | 第61-64页 |
· 梁启超与西风东渐对潭江流域城乡影响至深 | 第61-62页 |
· 陈济棠的“实业兴邦”政策与潭江流域城乡的近代化建设 | 第62页 |
· 华侨与近代侨乡的繁荣 | 第62-64页 |
· 日军侵华是城乡聚落的衰败期 | 第64页 |
· 第六阶段:新中国—聚落发展的高峰期 | 第64-65页 |
· 唐以后潭江流域城乡聚落的空间分布 | 第65-104页 |
· 唐宋元时期:“点—轴”结构的城乡聚落 | 第65-77页 |
· “县-村”两级建置的城乡体系 | 第66-67页 |
· 原始农业与先进产业并存的经济空间格局 | 第67-71页 |
· “汉进越退”的民族空间分布 | 第71-74页 |
· 工字形的驿道线路 | 第74页 |
· 东西聚集,沿江扩散的“点—轴”城乡空间分布 | 第74-77页 |
· 明清时期:均匀扩散的城乡聚落与“文化孤岛” | 第77-89页 |
· “城—墟—村”的城乡体系 | 第78页 |
· 东部率先兴起新兴产业并幅射中部 | 第78-82页 |
· 民族、民系矛盾产生的地域对立和文化孤岛 | 第82-83页 |
· 以县治为中心的放射网状交通线路 | 第83-86页 |
· 多中心均质分布的城乡空间格局与“文化孤岛”并存 | 第86-89页 |
· 民国时期:第二次“点—轴”结构的城乡分布 | 第89-99页 |
· “县—镇—村”的城乡体系 | 第90页 |
· 洋关与华侨促成江门之掘起东部 | 第90-92页 |
· 西方外来文化与城乡空间变化 | 第92-94页 |
· 潭江流域交通走廊的形成 | 第94-96页 |
· 第二次“点——轴”结构形态的城乡分布 | 第96-99页 |
· 建国后:“点-轴”渐进式扩散的城乡格局 | 第99-104页 |
· 树枝状交通网引起的聚落分布变化 | 第99-101页 |
· 现代工业与城镇化发展,加剧东西部发展的不平衡状况 | 第101-104页 |
· 潭江流域的城乡体系与聚落类型 | 第104-107页 |
· 城乡聚落体系的层级结构 | 第104-105页 |
· 宋朝以后的网络状城乡经济体系 | 第105-106页 |
· 多元文化影响下的聚落类型 | 第106-107页 |
· 潭江流域聚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发展特点 | 第107-111页 |
· 聚落分布的空间结构特征 | 第108-109页 |
· 聚落发展的特点 | 第109-111页 |
· 城乡聚落发展与空间变化的影响因素 | 第111-113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3-115页 |
第3章 潭江流域的城市发展及形态演进 | 第115-185页 |
· 城市发展与形态演进的主导因素 | 第116-117页 |
· 源于“城”的城市:会城 | 第117-146页 |
· 宋元会城:汉人初治与无“城”的县治 | 第118-122页 |
· 开放的县城空间 | 第118-119页 |
· 向西发展的县城空间 | 第119-122页 |
· 明清会城:“皇、神、人”的网络空间 | 第122-143页 |
· 会城的天时与地利 | 第122-124页 |
· 筑“城”与城的形成 | 第124-125页 |
· 西周营国制度与县邑形制的会城空间 | 第125-130页 |
· 城市功能完善与新旧城职能分区 | 第130-131页 |
· “皇权—儒学—先神”社会与多中心空间体系 | 第131-142页 |
· 宗、社结合的居民组织空间 | 第142页 |
· 小农商品业经济产生的“街——市”两级商业空间 | 第142-143页 |
· 民国会城:商业带来的城市更新 | 第143-144页 |
· 建国后的会城:工业化发展促使城区空间南展 | 第144-146页 |
· 源于“草市”的城市:江门 | 第146-172页 |
· 明清江门:草市的发展与商业城镇的形成 | 第146-155页 |
· 商业型城市形成的途径 | 第146-148页 |
· 小农经济催生的“江门墟” | 第148-150页 |
· 中原文化传播与书院、寺庙 | 第150-155页 |
· 民国江门:商业贸易与空间“聚”、“散” | 第155-170页 |
· 陈济棠管治期的实业发展与商业街区扩建 | 第155-159页 |
· 商贸活动的“聚”与带形城市结构 | 第159-161页 |
· 商贸活动的“散”与行业分段的街道形式 | 第161-163页 |
· 港口贸易形成的新功能区:北街 | 第163-167页 |
· 中西文化融合与两种中西合璧式建筑 | 第167-170页 |
· 建国后的江门:河港经济促成的空间对接 | 第170-172页 |
· 江门、会城的空间融合 | 第172-178页 |
· 北展南拓、沿江出海的“H”型空间发展 | 第172-173页 |
· 向南拓展的产业用地布局 | 第173-177页 |
· “五纵五横”的网络状城市道路骨架 | 第177页 |
· 公共服务设施在空间分布上的“密”与“疏” | 第177-178页 |
· 城市空间形态的点、线、面变化与趋势 | 第178-181页 |
· 本章小结 | 第181-185页 |
第4章 潭江流域墟镇的空间原型与嬗变 | 第185-224页 |
· 潭江流域的墟镇概况 | 第185-188页 |
· 墟镇的意义 | 第185-187页 |
· 潭江流域墟镇产生的条件 | 第187-188页 |
· 潭江流域墟镇的组织结构 | 第188-191页 |
· 行政体系与墟镇圈 | 第189-190页 |
· 市场体系与经济圈 | 第190-191页 |
· 墟镇圈与经济圈的叠合 | 第191页 |
· 政、军中心的发展与空间演化 | 第191-204页 |
· 政镇:恩城 | 第191-195页 |
· 兵屯:苍城 | 第195-199页 |
· 卫城:广海 | 第199-204页 |
· 商业墟镇的发展及其形态演化 | 第204-219页 |
· 水陆交通节点:三埠 | 第204-209页 |
· 水道交通节点:赤坎镇 | 第209-215页 |
· 汀江边的股份制墟市 | 第215-219页 |
· 潭江流域墟镇形态的原型与嬗变 | 第219-223页 |
· 本章小结 | 第223-224页 |
第5章 潭江流域的传统村落 | 第224-256页 |
· 潭江流域村落的概况 | 第224-225页 |
· 广府民系村落 | 第225-235页 |
· 传承“耕读文化”的歇马村 | 第226-230页 |
· 扇状的住宅群与水塘 | 第226-227页 |
· 梳式的巷道 | 第227页 |
· 耕读家族的标志物 | 第227-229页 |
· 歇马村梳式形态的成因与特征 | 第229-230页 |
· 多姓聚居的良溪村 | 第230-235页 |
· 因地制宜的两大组团 | 第232页 |
· 叶脉状的巷道网 | 第232页 |
· 封建礼制的标志物 | 第232-235页 |
· 梳式单元拼接的树叶状平面特征 | 第235页 |
· 渔业村落:卫民村 | 第235-238页 |
· 双套长方形村落平面 | 第236页 |
· 渔村的巷道与岸线 | 第236-237页 |
· 渔村的公共场所 | 第237页 |
· 渔村住宅的特点 | 第237-238页 |
· 卫民渔村的形态特征 | 第238页 |
· 华侨新村:耀华坊 | 第238-245页 |
· 十座洋楼的平面布局 | 第238-241页 |
· 巷道及簕竹墙 | 第241页 |
· 碉楼取代宗祠,成为空间标志物 | 第241页 |
· 居庐的建筑特点 | 第241-245页 |
· 耀华坊的形态特征 | 第245页 |
· “文化孤岛”的山村 | 第245-248页 |
· 新旧绿护屏村的平面布局 | 第245-246页 |
· 新村的巷道与排水渠 | 第246-247页 |
· 客家“锁头屋” | 第247-248页 |
· 绿护屏客家山村的形态特征与成因 | 第248页 |
· “浮家泛宅”的疍民及其居住形态的演变 | 第248-251页 |
· 没有固定形式的疍民“聚落” | 第248-249页 |
· 现代“干栏”:松皮屋 | 第249-251页 |
· 自然条件与村落空间 | 第251-252页 |
· 地形地貌与村落界面 | 第251-252页 |
· 生产方式与开敞空间 | 第252页 |
· 传统文化与村落空间 | 第252-255页 |
· 堡甲制与村落群 | 第252-253页 |
· 村规民约与村落空间控制 | 第253页 |
· 家族聚居与居住空间 | 第253-254页 |
· 民间信仰与祭祀空间 | 第254页 |
· 华侨文化与空间转型 | 第254-255页 |
· 本章小结 | 第255-256页 |
第6章 潭江流域传统聚落的特色元素 | 第256-274页 |
· 城镇传统居民区的空间结构及其建筑 | 第256-260页 |
· 城镇传统居民区的结构形式 | 第256-258页 |
· 传统住宅建筑 | 第258-260页 |
· 骑楼屋 | 第260页 |
· 茶楼与茶楼文化 | 第260-267页 |
· 茶楼溯源 | 第260-261页 |
· 茶楼的档次与饮食文化 | 第261页 |
· 茶楼的经营方式 | 第261-262页 |
· 茶楼的分布 | 第262-263页 |
· 茶楼的装饰与布局 | 第263-264页 |
· 茶楼文化 | 第264-267页 |
· 村落的特色元素 | 第267-273页 |
· 巷道 | 第267-268页 |
· 水道与河涌 | 第268-269页 |
· 水塘 | 第269页 |
· 广场与塘基 | 第269页 |
· 桥 | 第269-271页 |
· 井与井台 | 第271页 |
· 围栏 | 第271-272页 |
· 塔与炮台 | 第272-273页 |
· 本章小结 | 第273-274页 |
第7章 潭江流域城乡聚落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 第274-287页 |
· 影响潭江流域各级城乡空间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 第274-275页 |
· 潭江流域区域城乡可持续发展的立意 | 第275-282页 |
· 潭江流域城乡建设的现代化进程 | 第275-277页 |
· 现代化进程中的挑战 | 第277-278页 |
· 区域城乡可持续发展的立意 | 第278-282页 |
· 城市空间的科学发展 | 第282-285页 |
· 城市空间的集约化 | 第282页 |
· 城市交通的公交化和快速化 | 第282-283页 |
· 公共服务设施的合理配置与制度保障 | 第283-285页 |
· 墟镇发展是潭江流域城镇化的合理之路 | 第285-286页 |
· 本章小结 | 第286-287页 |
结论 | 第287-293页 |
附录 | 第293-297页 |
主要参考文献及出处 | 第297-30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307-308页 |
致谢 | 第308-309页 |
附件 | 第3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