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5
页 |
ABSTRACT | 第5-12
页 |
1 绪论 | 第12-34
页 |
· 体内药物分析的特点 | 第12-13
页 |
· 生物样品的前处理 | 第13-15
页 |
· 液-液提取法(liquid-liquid extraction, LLE) | 第13
页 |
· 液-固提取法(Liquid-Solid Extraction, LSE) | 第13-14
页 |
· 固相微萃取(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 SPME) | 第14
页 |
· 超临界流体萃取(Super critical fluid extraction, SFE) | 第14-15
页 |
· 体内药物分析方法 | 第15-19
页 |
· 光谱法 | 第15
页 |
· 免疫分析法 | 第15-16
页 |
· 色谱法 | 第16
页 |
· 色谱联用技术 | 第16-19
页 |
· 体内药物分析内容 | 第19-24
页 |
· 药物滥用监测(Abusive Drug Monitoring) | 第19
页 |
· 治疗药物监测(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 TDM) | 第19-22
页 |
· 药代动力学研究 | 第22
页 |
· 手性药物的拆分与监测 | 第22-23
页 |
· 体内内源性物质的测定 | 第23-24
页 |
· 毛细管电泳及其在体内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 第24-33
页 |
· HPCE 的结构与类型 | 第24-26
页 |
· HPCE 的优点 | 第26
页 |
· HPCE 的样品预处理 | 第26-32
页 |
· HPCE 体内药物分析应用 | 第32-33
页 |
· 本论文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 第33-34
页 |
2 透析进样毛细管电泳系统与性能评价 | 第34-52
页 |
· 引言 | 第34-37
页 |
· 透析进样毛细管电泳意义 | 第34
页 |
· 毛细管电泳预处理单元联用方式 | 第34-36
页 |
· 本章的研究内容 | 第36-37
页 |
· 实验部分 | 第37-39
页 |
· 仪器与试剂 | 第37
页 |
· 膜的制备 | 第37
页 |
· 性能考察 | 第37-38
页 |
· 咖啡牛奶中游离咖啡因的测定 | 第38
页 |
· 平衡透析进样 | 第38
页 |
· 电化学检测 | 第38-39
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9-49
页 |
· 制膜材料 | 第39
页 |
· 制膜工艺条件 | 第39-40
页 |
· 膜的位置与结构 | 第40-41
页 |
· 透析进样毛细管电泳系统性能评价 | 第41-44
页 |
· 咖啡牛奶中游离咖啡因的测定 | 第44
页 |
· 透析进样毛细管电泳系统性能拓展 | 第44-49
页 |
· 小结 | 第49-52
页 |
3 透析进样毛细管电泳体内内源性物质分析——全血血糖浓度测定 | 第52-60
页 |
· 引言 | 第52-53
页 |
· 血糖浓度及其意义 | 第52
页 |
· 血糖浓度测定方法 | 第52-53
页 |
· 本章的研究内容 | 第53
页 |
· 实验部分 | 第53-54
页 |
· 仪器与试剂 | 第53
页 |
· 循环伏安法 | 第53
页 |
· 铜微电极制作 | 第53
页 |
· 电泳及检测方法 | 第53-54
页 |
· 测定步骤 | 第54
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4-57
页 |
· 葡萄糖在铜电极上的电化学活性 | 第54
页 |
· 检测电位的选择 | 第54-55
页 |
· 电泳缓冲液与检测池溶液的选择 | 第55
页 |
· 分析性能评价 | 第55-57
页 |
· 全血中葡萄糖浓度的测定 | 第57
页 |
· 光度法验证 | 第57
页 |
· 小结 | 第57-60
页 |
4 透析进样毛细管电泳研究异丙嗪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 第60-70
页 |
· 引言 | 第60-62
页 |
· 相互作用分析 | 第60-61
页 |
· 毛细管电泳相互作用分析 | 第61-62
页 |
· 本章的研究内容 | 第62
页 |
· 药物与蛋白相互作用研究的基本原理 | 第62-64
页 |
· 实验部分 | 第64-65
页 |
· 仪器与试剂 | 第64
页 |
· 操作步骤 | 第64-65
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65-67
页 |
· 工作曲线的绘制 | 第65-66
页 |
· 结合常数的计算 | 第66
页 |
· 结合机理 | 第66-67
页 |
· 本法的优势 | 第67
页 |
· 小结 | 第67-70
页 |
5 贝诺酯在兔血中代谢物的CE-CL 分析 | 第70-78
页 |
· 引言 | 第70-71
页 |
· 代谢物研究的意义 | 第70
页 |
· CE-CL 联用 | 第70
页 |
· 本章的研究内容 | 第70-71
页 |
· 实验部分 | 第71-72
页 |
· 仪器和试剂 | 第71
页 |
· 实验动物 | 第71-72
页 |
· 血液样品的采集和处理 | 第72
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72-76
页 |
· CE-CL 装置 | 第72-73
页 |
· 电泳条件的优化 | 第73
页 |
· 对乙酰氨基酚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73-74
页 |
· 回收率与重现性考察 | 第74
页 |
· 家兔体内对乙酰氨基酚血药浓度的测定 | 第74-76
页 |
· 本法的优势 | 第76
页 |
· 小结 | 第76-78
页 |
6 麻黄碱在家兔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 第78-84
页 |
· 引言 | 第78-79
页 |
· 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意义 | 第78
页 |
· 本章的研究内容 | 第78-79
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79
页 |
· 仪器与试剂 | 第79
页 |
· 实验动物 | 第79
页 |
· 实验方法 | 第79
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79-82
页 |
· 萃取条件的优化 | 第79-80
页 |
· 色谱条件的优化 | 第80
页 |
· 工作曲线的绘制 | 第80
页 |
· 家兔体内麻黄碱的血药浓度的测定 | 第80-81
页 |
· 药代动力学参数的求解 | 第81-82
页 |
· 小结 | 第82-84
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84-86
页 |
· 结论 | 第84-85
页 |
· 展望与下一步工作计划 | 第85-86
页 |
致谢 | 第86-88
页 |
参考文献 | 第88-104
页 |
附录: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104-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