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第1-5
页 |
英文摘要 | 第5-11
页 |
1 绪论 | 第11-17
页 |
·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第11-12
页 |
· 研究背景 | 第11
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1-12
页 |
· 研究意义 | 第12-13
页 |
· 理论意义 | 第12
页 |
· 实用意义 | 第12-13
页 |
·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3-14
页 |
· 研究的目的 | 第13
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4
页 |
· 技术路线 | 第14
页 |
· 研究方法及主要创新点 | 第14-17
页 |
· 研究方法 | 第14-15
页 |
· 主要创新点 | 第15-17
页 |
2 产业层次的技术创新理论 | 第17-35
页 |
· 引言 | 第17
页 |
· 技术创新与产品生命周期 | 第17-19
页 |
· 产品生命周期 | 第17-18
页 |
· 产品生命周期与技术创新 | 第18-19
页 |
· 技术创新与市场结构 | 第19-25
页 |
· 技术创新与市场权力 | 第19-21
页 |
· 技术创新与竞争策略 | 第21-25
页 |
· 技术创新与市场效率 | 第25-28
页 |
· 技术创新与产业技术进步 | 第25-27
页 |
· 技术创新与消费者福利 | 第27-28
页 |
· 技术创新与政策规制 | 第28-32
页 |
· 技术创新的宏观效应 | 第28-31
页 |
· 政府对技术创新的政策引导 | 第31-32
页 |
· 对中国电信市场的相关研究成果 | 第32-33
页 |
· 对中国电信市场结构演变的研究 | 第32
页 |
· 对中国电信市场产品创新的研究 | 第32-33
页 |
· 对中国电信市场效率评价的研究 | 第33
页 |
· 本章小结 | 第33-35
页 |
3 基于SCP 范式的技术创新分析框架 | 第35-45
页 |
· 引言 | 第35
页 |
· 传统的SCP 范式 | 第35-36
页 |
· 基于SCP 范式的技术创新分析框架 | 第36-37
页 |
· 对中国电信市场技术创新行为的SCP 分析框架 | 第37-39
页 |
· 中国电信市场的技术创新行为之SCP 分析框架 | 第37
页 |
· 对中国电信市场的结构分析 | 第37-38
页 |
· 对中国电信市场的产品创新分析 | 第38-39
页 |
· 对中国电信市场的绩效分析 | 第39
页 |
· 对中国电信市场结构、产品创新和效率效应的理论分析 | 第39-43
页 |
· 改革之前的垄断市场的结构、产品创新与市场效率 | 第39-40
页 |
· 改革之后的寡头市场的结构、产品创新与市场效率 | 第40-41
页 |
· 关于最优市场结构与市场效率评价方法 | 第41-43
页 |
· 本章小结 | 第43-45
页 |
4 中国电信市场的结构演变 | 第45-57
页 |
· 引言 | 第45-46
页 |
· 自然垄断与行政垄断——1994 年以前的中国电信市场 | 第46-48
页 |
· 1949-1979 年的高度计划体制与缓慢发展时期 | 第46-47
页 |
· 20 世纪80 年代的政策倾斜与高速发展时期 | 第47
页 |
· 20 世纪90 年代初的改革酝酿时期 | 第47-48
页 |
· 打破垄断的艰难尝试——1994-1997 年的中国电信市场 | 第48-49
页 |
· 政企分开的举措 | 第48
页 |
· 市场开放的尝试 | 第48-49
页 |
· 本阶段中国电信市场的基本特征 | 第49
页 |
· 从垄断到竞争的蜕变——1998 年以来的中国电信市场 | 第49-55
页 |
· “5+1”格局的形成时期——1998-2001 年的中国电信市场 | 第50-51
页 |
· “5+1”竞争时期——2002 年以后的中国电信市场 | 第51-55
页 |
· 本章小结 | 第55-57
页 |
5 中国电信市场的产品创新 | 第57-87
页 |
· 引言 | 第57
页 |
· 移动电话市场的小灵通创新 | 第57-69
页 |
· 小灵通在中国的商业化过程 | 第58-60
页 |
· 政府与小灵通运营商之间的规制博弈 | 第60-64
页 |
· 小灵通的引入与电信市场结构的演变 | 第64-67
页 |
· 小灵通的创新价值测算 | 第67-69
页 |
· 长途电话市场的IP 电话创新 | 第69-73
页 |
· IP 电话的引入与长途电话市场的结构演变 | 第69-71
页 |
· IP 电话的创新价值测算 | 第71-73
页 |
· 互联网通信市场的产品创新 | 第73-82
页 |
· QQ 与即时通信产品创新 | 第73-77
页 |
· ADSL 与宽带通信产品创新 | 第77-82
页 |
· 3G 与未来的通信产品创新 | 第82-85
页 |
· 3G 的主要技术特征 | 第82-83
页 |
· 3G 的业务特点 | 第83-84
页 |
· 3G 的创新难度 | 第84-85
页 |
· 本章小结 | 第85-87
页 |
6 中国电信市场的技术进步与市场效率 | 第87-111
页 |
· 引言 | 第87-88
页 |
· 中国电信市场的有效前沿移动与技术进步 | 第88-98
页 |
· 研究假定与模型设定 | 第89-92
页 |
· 数据结构与来源 | 第92-93
页 |
· 基于劳动与资本的有效前沿移动与技术进步 | 第93-95
页 |
· 基于资本的有效前沿移动与技术进步 | 第95-96
页 |
· 基于投资的有效前沿移动与技术进步 | 第96-98
页 |
· 基于DEA 标尺的省际电信市场绩效比较 | 第98-109
页 |
· 模型与数据 | 第99-101
页 |
· 我国省级电信市场DEA 技术效率的测算 | 第101-102
页 |
· 我国省级电信市场DEA 技术进步的测算 | 第102-103
页 |
· 对两种绩效指标的比较与综合绩效指标的计算 | 第103-109
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9-111
页 |
7 中国电信市场的消费者福利与市场效率 | 第111-139
页 |
· 引言 | 第111
页 |
· 中国电信市场的需求关系估计与需求效应分析 | 第111-120
页 |
· 中国电信市场的发展概况和表观特征 | 第112-114
页 |
· 需求模型设定与估计方法 | 第114-115
页 |
· 经验数据的结构与来源 | 第115
页 |
· 中国电信市场的Marshall 需求函数估计 | 第115-116
页 |
· 影响中国电信市场需求的五大需求效应分析 | 第116-120
页 |
· 中国电信市场改革效率之消费者福利分析 | 第120-132
页 |
· 中国电信市场的改革发展历程 | 第122-123
页 |
· 基于Marshall 需求函数的消费者福利测算方法 | 第123-124
页 |
· 数据结构与来源 | 第124-125
页 |
· 中国电信市场的消费者福利测算 | 第125-126
页 |
· 中国电信市场消费者福利的来源分析 | 第126-132
页 |
· 中国电信市场的外部性与市场效率 | 第132-137
页 |
· 电信市场的普遍服务原则 | 第132-134
页 |
· 电信市场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 第134-135
页 |
· 电信市场对相关市场的辐射带动作用 | 第135-137
页 |
· 本章小结 | 第137-139
页 |
8 中国电信市场结构演变对企业的经营激励与生产者剩余 | 第139-145
页 |
· 引言 | 第139
页 |
· 市场结构演变对电信运营企业的经营激励 | 第139-143
页 |
· 产品创新与电信市场的生产者剩余 | 第143-144
页 |
· 本章小结 | 第144-145
页 |
9 结论与展望 | 第145-149
页 |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45-147
页 |
· 理论结论 | 第145-146
页 |
· 实证结论 | 第146-147
页 |
· 存在的问题与研究展望 | 第147-149
页 |
· 存在的问题 | 第147-148
页 |
· 研究展望 | 第148-149
页 |
致谢 | 第149-151
页 |
参考文献 | 第151-159
页 |
附录 | 第159-161
页 |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59-160
页 |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其它研究成果目录 | 第160-161
页 |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研究项目目录 | 第1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