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缩略词一览表 | 第11-12页 |
摘要 | 第12-16页 |
ABSTRACT | 第16-2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立题依据 | 第21-37页 |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1页 |
2 采后龙眼果实果皮褐变机理及其控制方法研究进展 | 第21-28页 |
2.1 采后龙眼果实果皮褐变机理 | 第21-24页 |
2.1.1 龙眼果实品种与果皮褐变关系 | 第22页 |
2.1.2 龙眼果皮结构与果皮褐变关系 | 第22页 |
2.1.3 龙眼果皮水分与果皮褐变关系 | 第22-23页 |
2.1.4 病原菌侵染与果皮褐变关系 | 第23页 |
2.1.5 能量亏缺与果皮褐变关系 | 第23-24页 |
2.1.6 酶促褐变 | 第24页 |
2.2 采后龙眼果实果皮防褐保鲜技术 | 第24-28页 |
2.2.1 物理方法 | 第24-27页 |
2.2.2 化学方法 | 第27页 |
2.2.3 生物方法 | 第27-28页 |
3 活性氧与果实衰老褐变关系研究进展 | 第28-35页 |
3.1 活性氧的种类 | 第28页 |
3.2 活性氧的产生 | 第28-29页 |
3.3 活性氧的积极作用 | 第29页 |
3.4 活性氧的毒害作用 | 第29页 |
3.5 活性氧清除系统 | 第29-30页 |
3.5.1 酶清除系统 | 第29页 |
3.5.2 非酶清除系统 | 第29-30页 |
3.6 果实的褐变可能与活性氧的积累有关 | 第30-35页 |
3.6.1 褐变过程中活性氧代谢失调与细胞内活性氧的积累有关 | 第30-31页 |
3.6.2 褐变过程中呼吸代谢异常和能量代谢异常可能与活性氧的积累有关系 | 第31-32页 |
3.6.3 褐变过程中细胞膜系统的破坏可能与活性氧的积累有关 | 第32-35页 |
3.7 外源活性氧清除剂与采后果实褐变的控制 | 第35页 |
4 研究内容、目标及技术路线 | 第35-37页 |
4.1 研究内容 | 第35-36页 |
4.2 研究目标 | 第36页 |
4.3 技术路线 | 第36-37页 |
第二章 不同活性氧和活性氧清除剂处理对龙眼果实采后果皮褐变的影响 | 第37-4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7-38页 |
1.1 材料及处理 | 第37-38页 |
1.2 龙眼果实果皮褐变指数评价 | 第3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8-44页 |
2.1 PG、AsA和GSH和H_2O_2处理处理对(10±1)℃下贮藏龙眼果实果皮褐变指数的影响 | 第38-39页 |
2.2 PG、AsA和GSH和H_2O_2处理对(15±1)℃下贮藏龙眼果实果皮褐变指数的影响 | 第39-41页 |
2.3 PG、AsA和GSH处理对(20±1)℃下贮藏龙眼果实果皮褐变指数的影响 | 第41-42页 |
2.4 不同处理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褐变指数的影响的比较 | 第42-44页 |
3 讨论 | 第44-46页 |
3.1 棓酸丙酯(PG)处理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褐变的控制 | 第44页 |
3.2 抗坏血酸(AsA)处理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褐变的控制 | 第44-45页 |
3.3 谷胱甘肽(GSH)处理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褐变的控制 | 第45页 |
3.4 过氧化氢(H_2O_2)处理对龙眼果实采后果皮褐变的影响 | 第45-46页 |
4 结论 | 第46-47页 |
第三章 活性氧对龙眼果实采后生理和品质的影响 | 第47-6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8-50页 |
1.1 材料及处理 | 第48-49页 |
1.2 测定项目和方法 | 第49-50页 |
1.2.1 龙眼果实呼吸强度测定 | 第49页 |
1.2.2 龙眼果皮细胞膜透性测定 | 第49页 |
1.2.3 龙眼果皮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测定 | 第49页 |
1.2.4 龙眼果皮类黄酮和总酚含量测定 | 第49页 |
1.2.5 龙眼果肉营养成分测定 | 第49页 |
1.2.6 龙眼果实好果率的测定 | 第49页 |
1.2.7 龙眼果皮褐变评价 | 第49-50页 |
1.2.8 龙眼果肉自溶评价 | 第5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0-62页 |
2.1 过氧化氢处理对采后龙眼果实生理和品质的影响 | 第50-56页 |
2.1.1 过氧化氢处理对采后龙眼果实呼吸强度的影响 | 第50-51页 |
2.1.2 过氧化氢处理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细胞膜相对渗透率的影响 | 第51-52页 |
2.1.3 过氧化氢处理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色素和总酚含量的影响 | 第52-53页 |
2.1.4 过氧化氢处理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果肉总糖、蔗糖和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 | 第53-55页 |
2.1.5 过氧化氢处理对采后龙眼果实贮藏保鲜效果的影响 | 第55-56页 |
2.2 棓酸丙酯处理对龙眼果实采后生理和品质的影响 | 第56-62页 |
2.2.1 棓酸丙酯处理对采后龙眼果实呼吸强度的影响 | 第56-57页 |
2.2.2 棓酸丙酯处理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细胞膜相对渗透率的影响 | 第57-58页 |
2.2.3 棓酸丙酯处理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色素和总酚含量的影响 | 第58-59页 |
2.2.4 棓酸丙酯处理对采后龙眼果实果肉总糖、蔗糖和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 | 第59-61页 |
2.2.5 棓酸丙酯处理对采后龙眼果实贮藏保鲜效果的影响 | 第61-62页 |
3 结论 | 第62-65页 |
第四章 活性氧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褐变和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 第65-8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5-67页 |
1.1 材料及处理 | 第65页 |
1.2 测定项目和方法 | 第65-67页 |
1.2.1 龙眼果皮褐变评价 | 第65页 |
1.2.2 龙眼果皮超氧自由基(O_2~(·-))产生速率 | 第65-66页 |
1.2.3 龙眼果皮丙二醛(MDA)含量的测定 | 第66页 |
1.2.4 龙眼果皮内源抗氧化物质含量的测定 | 第66页 |
1.2.5 龙眼果皮活性氧清除酶活性的测定 | 第66-6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7-76页 |
2.1 过氧化氢处理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褐变的促进及其与活性氧代谢的关系 | 第67-72页 |
2.1.1 过氧化氢处理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褐变指数的影响 | 第67-68页 |
2.1.2 过氧化氢处理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O_2~(·-)产生速率和MDA含量的影响 | 第68-69页 |
2.1.3 过氧化氢处理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GSH、AsA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影响 | 第69-70页 |
2.1.4 过氧化氢处理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SOD、CAT和APX活性的影响 | 第70-72页 |
2.2 棓酸丙酯处理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褐变的延缓及其与活性氧代谢的关系 | 第72-76页 |
2.2.1 棓酸丙酯处理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褐变指数的影响 | 第72-73页 |
2.2.2 棓酸丙酯处理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O_2~(·-)产生速率和MDA含量的影响 | 第73页 |
2.2.3 棓酸丙酯处理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GSH、AsA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影响 | 第73-75页 |
2.2.4 棓酸丙酯处理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SOD、CAT和APX活性的影响 | 第75-76页 |
3 讨论 | 第76-79页 |
4 小结 | 第79-81页 |
第五章 活性氧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褐变和呼吸代谢的影响 | 第81-9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1-83页 |
1.1 材料及处理 | 第81-82页 |
1.2 测定项目和方法 | 第82-83页 |
1.2.1 龙眼果皮褐变评价 | 第82页 |
1.2.2 龙眼果实呼吸强度的测定 | 第82页 |
1.2.3 龙眼果皮细胞色素C氧化酶(CCO)活性的测定 | 第82页 |
1.2.4 龙眼果皮抗坏血酸氧化酶(AAO)活性的测定 | 第82页 |
1.2.5 龙眼果皮NAD激酶活性的测定 | 第82-83页 |
1.2.6 龙眼果皮NADP(H)和NAD(H)的测定 | 第83页 |
1.2.7 龙眼果皮能荷(E.C)的计算 | 第8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3-92页 |
2.1 过氧化氢处理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褐变的促进及其与呼吸代谢的关系 | 第83-88页 |
2.1.1 过氧化氢处理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褐变指数的影响 | 第83-84页 |
2.1.2 过氧化氢处理对龙眼果实呼吸强度和果皮能荷水平的影响 | 第84-85页 |
2.1.3 过氧化氢处理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呼吸末端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第85-86页 |
2.1.4 过氧化氢处理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NADK活性的影响 | 第86页 |
2.1.5 过氧化氢处理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NAD (H)和NADP(H)含量的影响 | 第86-88页 |
2.2 棓酸丙酯处理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褐变的延缓及其与呼吸代谢的关系 | 第88-92页 |
2.2.1 棓酸丙酯处理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褐变指数的影响 | 第88页 |
2.2.2 棓酸丙酯处理对采后龙眼果实呼吸强度和果皮能荷水平的影响 | 第88-89页 |
2.2.3 棓酸丙酯处理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呼吸末端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第89-90页 |
2.2.4 棓酸丙酯处理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NADK活性的影响 | 第90-91页 |
2.2.5 棓酸丙酯处理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NAD(H)和NADP(H)的影响 | 第91-92页 |
3 讨论 | 第92-96页 |
3.1 呼吸末端氧化酶活性与龙眼果皮褐变的关系 | 第92-94页 |
3.2 吡啶核苷酸水平与龙眼果皮褐变的关系 | 第94-96页 |
4 小结 | 第96-97页 |
第六章 活性氧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褐变和能量代谢的影响 | 第97-11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97-99页 |
1.1 材料及处理 | 第97页 |
1.2 测定项目和方法 | 第97-99页 |
1.2.1 龙眼果皮褐变指数评价 | 第97页 |
1.2.2 龙眼果皮ATP、ADP和AMP浓度的测定及能荷的计算 | 第97-98页 |
1.2.3 龙眼果皮ATP酶活性的测定 | 第98-9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99-112页 |
2.1 过氧化氢处理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褐变的促进及其与能量代谢的关系 | 第99-105页 |
2.1.1 过氧化氢处理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褐变指数的影响 | 第99页 |
2.1.2 过氧化氢处理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ATP、ADP、AMP和能荷的影响 | 第99-101页 |
2.1.3 过氧化氢处理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ATP酶活性的影响 | 第101-105页 |
2.2 棓酸丙酯处理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褐变的延缓及其与能量代谢的关系 | 第105-112页 |
2.2.1 棓酸丙酯处理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褐变指数的影响 | 第105-106页 |
2.2.2 棓酸丙酯处理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ATP、ADP、AMP和能荷的影响 | 第106-108页 |
2.2.3 棓酸丙酯处理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ATP酶活性的影响 | 第108-112页 |
3 讨论 | 第112-115页 |
4 小结 | 第115-117页 |
第七章 活性氧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褐变和膜脂代谢的影响 | 第117-13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17-119页 |
1.1 材料及处理 | 第117页 |
1.2 测定项目和方法 | 第117-119页 |
1.2.1 龙眼果皮褐变指数评价 | 第117页 |
1.2.2 龙眼果皮细胞膜透性的测定 | 第117-118页 |
1.2.3 龙眼果皮脂氧合酶(LOX)活性的测定 | 第118页 |
1.2.4 龙眼果皮脂酶活性的测定 | 第118页 |
1.2.5 龙眼果皮膜脂肪酸组分的测定 | 第118-119页 |
1.2.6 龙眼果皮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第11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19-134页 |
2.1 过氧化氢处理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褐变的促进及其与膜脂代谢的关系 | 第119-127页 |
2.1.1 过氧化氢处理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褐变指数的影响 | 第119-120页 |
2.1.2 过氧化氢处理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细胞膜膜脂降解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 第120-121页 |
2.1.3 过氧化氢处理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脂肪酸组分及其比例的影响 | 第121-126页 |
2.1.4 过氧化氢处理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 第126-127页 |
2.2 棓酸丙酯处理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褐变的延缓及其与膜脂代谢的关系 | 第127-134页 |
2.2.1 棓酸丙酯处理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褐变指数的影响 | 第127-128页 |
2.2.2 棓酸丙酯处理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细胞膜膜脂降解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 第128-129页 |
2.2.3 棓酸丙酯处理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脂肪酸组分及其比例的影响 | 第129-133页 |
2.2.4 棓酸丙酯处理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 第133-134页 |
3 讨论 | 第134-137页 |
4 小结 | 第137-139页 |
第八章 活性氧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褐变和酚类物质代谢的影响 | 第139-14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39-141页 |
1.1 材料及处理 | 第139-140页 |
1.2 测定项目和方法 | 第140-141页 |
1.2.1 龙眼果皮褐变指数 | 第140页 |
1.2.2 龙眼果皮褐变度的测定 | 第140页 |
1.2.3 龙眼果皮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测定 | 第140页 |
1.2.4 龙眼果皮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测定 | 第140页 |
1.2.5 龙眼果皮总酚和类黄酮含量的测定 | 第140页 |
1.2.6 龙眼果皮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第140-14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41-146页 |
2.1 过氧化氢处理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褐变的促进及其与酚类物质代谢的关系 | 第141-143页 |
2.1.2 过氧化氢处理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褐变指数和褐变度的影响 | 第141页 |
2.1.2 过氧化氢处理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总酚含量和类黄酮含量的影响 | 第141-142页 |
2.1.3 过氧化氢处理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PPO和POD活性的影响 | 第142-143页 |
2.2 棓酸丙酯处理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褐变的延缓及其与酚类物质代谢的关系 | 第143-146页 |
2.2.1 棓酸丙酯处理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褐变指数和褐变度的影响 | 第143-144页 |
2.2.2 棓酸丙酯处理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总酚含量和类黄酮含量的影响 | 第144-145页 |
2.2.3 棓酸丙酯处理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PPO和POD活性的影响 | 第145-146页 |
3 讨论 | 第146-147页 |
4 小结 | 第147-149页 |
第九章 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 第149-157页 |
1 活性氧(过氧化氢)促进采后龙眼果实果皮褐变的可能作用机理 | 第149-152页 |
2 活性氧清除剂(棓酸丙酯)控制采后龙眼果实果皮褐变的可能作用机理 | 第152-155页 |
3 本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155页 |
4 展望 | 第155-157页 |
参考文献 | 第157-179页 |
致谢 | 第179-181页 |
作者简介 | 第181-1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