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缩略词表 | 第1-4页 |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16页 |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 | 第16-26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16页 |
2.2 婴幼儿腹泻就医行为意向问卷的设计与评价 | 第16-17页 |
2.2.1 问卷设计 | 第16页 |
2.2.2 问卷评价 | 第16-17页 |
2.3 研究方法 | 第17-23页 |
2.3.1 计划行为理论 | 第17-19页 |
2.3.2 通径分析 | 第19页 |
2.3.3 结构方程模型 | 第19-21页 |
2.3.4 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 | 第21-22页 |
2.3.5 贝叶斯结构方程模型 | 第22-23页 |
2.4 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 第23-25页 |
2.4.1 资料的收集 | 第23-24页 |
2.4.2 资料的整理 | 第24页 |
2.4.3 数据的分析 | 第24-25页 |
2.5 技术路线 | 第25页 |
2.6 质量控制 | 第25-26页 |
第三章 结果 | 第26-49页 |
3.1 社会人口学特征 | 第26-28页 |
3.2 婴幼儿腹泻就医行为意向基本情况 | 第28页 |
3.3 社会人口学特征对计划行为理论各维度影响的通径分析 | 第28-34页 |
3.3.1 社会人口学特征之间关系 | 第31-32页 |
3.3.2 看护人户籍类型对计划行为理论各维度的影响 | 第32页 |
3.3.3 看护人受教育水平对计划行为理论各维度的影响 | 第32页 |
3.3.4 看护人与孩子关系对计划行为理论各维度的影响 | 第32页 |
3.3.5 家庭月平均收入对计划行为理论各维度的影响 | 第32-34页 |
3.3.6 社会人口学特征、计划行为理论各维度通径分析模型评价 | 第34页 |
3.4 贝叶斯结构方程模型 | 第34-43页 |
3.4.1 各维度之间相关关系 | 第34-35页 |
3.4.2 初始模型的构建 | 第35-37页 |
3.4.3 模型修正并确定最优模型 | 第37-39页 |
3.4.4 最优模型M3 适配度指标 | 第39页 |
3.4.5 最优结构方程模型贝叶斯估计结果 | 第39-43页 |
3.5 贝叶斯结构方程模型与传统结构方程模型结果分析 | 第43-45页 |
3.5.1 测量模型参数估计结果 | 第43-44页 |
3.5.2 结构模型参数估计结果 | 第44-45页 |
3.6 基于人口统计特征的结构方程模型多群组分析 | 第45-49页 |
3.6.1 不同户籍类型结构方程模型分组分析 | 第45-46页 |
3.6.2 看护人不同受教育水平结构方程模型分组分析 | 第46页 |
3.6.3 看护人与孩子关系不同结构方程模型分组分析 | 第46-47页 |
3.6.4 不同家庭月平均收入结构方程模型分组分析 | 第47-49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49-53页 |
4.1 计划行为理论能较好的解释婴幼儿腹泻就医行为意向 | 第49页 |
4.2 一般人口学特征对婴幼儿腹泻就医行为意向有直接或间接影响 | 第49-50页 |
4.3 贝叶斯结构方程模型比传统结构方程模型预测性能优 | 第50页 |
4.4 知觉行为控制、既往就医对婴幼儿腹泻就医行为意向有正向影响 | 第50-51页 |
4.5 主观规范削弱了婴幼儿腹泻就医行为意向但影响较小 | 第51-52页 |
4.6 婴幼儿腹泻就医行为意向结构方程模型具有稳定性 | 第52-53页 |
第五章 小结 | 第53-55页 |
5.1 结论 | 第53页 |
5.2 本研究的创新性 | 第53页 |
5.3 本研究的局限性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1页 |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