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1 前言 | 第13-22页 |
1.1 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概况 | 第13-14页 |
1.2 伴有t(8;21)的急性髓系白血病和AML1-ETO | 第14-15页 |
1.3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和PML-RARα | 第15-16页 |
1.4 APL的靶向治疗与全反式维甲酸、砷剂 | 第16-17页 |
1.5 PML蛋白与PML核体的组装 | 第17-19页 |
1.6 癌蛋白的聚合状态和癌症的发生与治疗 | 第19-20页 |
1.7 AML-M2b型白血病靶向治疗的选题 | 第20页 |
1.8 APL的发病和靶向治疗的选题 | 第20-22页 |
第一部分:冬凌草甲素靶向治疗t(8;21)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机制研究——冬凌草甲素靶向破坏AML1-ETO融合蛋白的多聚化,产生ΔAML1-ETO | 第22-54页 |
2.1 材料和方法 | 第22-33页 |
2.1.1 试剂 | 第22-23页 |
2.1.2 细胞培养 | 第23页 |
2.1.3 质粒 | 第23页 |
2.1.4 蛋白免疫印迹分析 | 第23-24页 |
2.1.5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 | 第24页 |
2.1.6 ROS检测 | 第24页 |
2.1.7 细胞内Trx/TrxR活性检测 | 第24-25页 |
2.1.8 核浆蛋白提取 | 第25-26页 |
2.1.9 免疫沉淀(IP)和免疫共沉淀(Co-IP) | 第26页 |
2.1.10 AML1-ETO蛋白的体外酶解 | 第26页 |
2.1.11 链霉亲和素凝胶亲和实验 | 第26-27页 |
2.1.12 MALDI-TOF质谱分析 | 第27页 |
2.1.13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 | 第27页 |
2.1.14 分子筛(SEC)实验 | 第27-28页 |
2.1.15 电泳迁移率实验(EMSA) | 第28页 |
2.1.16 双萤光素酶报告实验 | 第28-29页 |
2.1.17 染色质免疫沉淀-定量聚合酶链反应(ChIP-qPCR) | 第29页 |
2.1.18 半定量RT-PCR | 第29-30页 |
2.1.19 病毒包装、NIH3T3 的感染及分选 | 第30页 |
2.1.20 NIH3T3 克隆转化实验和增殖实验 | 第30页 |
2.1.21 NIH3T3 裸鼠成瘤实验 | 第30-31页 |
2.1.22 小鼠骨髓细胞体外克隆形成和连续转化实验 | 第31页 |
2.1.23 AML1-ETO9a小鼠模型的建立和药物治疗 | 第31-32页 |
2.1.24 LIC分析 | 第32页 |
2.1.25 冬凌草甲素对正常小鼠的作用 | 第32页 |
2.1.26 统计分析 | 第32-33页 |
2.2 结果 | 第33-52页 |
2.2.1 冬凌草甲素通过caspase-3 特异性地切割AML1-ETO融合蛋白 | 第33-35页 |
2.2.2 冬凌草甲素通过上调ROS水平引起caspase-3 活化 | 第35-36页 |
2.2.3 冬凌草甲素通过降低GSH水平以及抑制TrxR/Trx活性,引起细胞内ROS水平上升 | 第36-38页 |
2.2.4 冬凌草甲素介导caspase-3 只在AML1-ETO的 D188 位点切割,产生稳定的ΔAML1-ETO | 第38-39页 |
2.2.5 冬凌草甲素与AML1-ETO直接结合,保护D368 不被caspase-3 切割 | 第39-42页 |
2.2.6 ?AML1-ETO通过NHR2 结构域与AML1-ETO相互作用 | 第42-44页 |
2.2.7 ?AML1-ETO抑制AML1-ETO的功能 | 第44-46页 |
2.2.8 冬凌草甲素可以抑制白血病起始细胞的活性 | 第46-49页 |
2.2.9 冬凌草甲素对正常小鼠无明显副作用 | 第49-50页 |
2.2.10 ΔAML1-ETO和 ETO与 PML共定位 | 第50-52页 |
2.3 讨论 | 第52-54页 |
第二部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发病和砷剂靶向治疗的机制研究—PML的四聚化是PML和 PML-RARα功能发挥和砷剂作用的基础 | 第54-79页 |
3.1 材料和方法 | 第54-58页 |
3.1.1 质粒 | 第54页 |
3.1.2 细胞培养 | 第54-55页 |
3.1.3 分子筛(SEC)实验 | 第55页 |
3.1.4 蛋白免疫印迹分析 | 第55页 |
3.1.5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 | 第55-56页 |
3.1.6 免疫电镜检测 | 第56页 |
3.1.7 荧光漂白后恢复(FRAP)实验 | 第56页 |
3.1.8 病毒包装及滴度测定 | 第56-57页 |
3.1.9 小鼠骨髓细胞体外克隆形成和表型分析 | 第57页 |
3.1.10 转基因鼠的构建 | 第57-58页 |
3.2 结果 | 第58-77页 |
3.2.1 PML-RING的晶体结构为高度对称的四聚体 | 第58-60页 |
3.2.2 PML的多聚化依赖于RING的正确组装 | 第60-62页 |
3.2.3 PML-RING的四聚化状态对于PML核体的组装是必须的 | 第62-64页 |
3.2.4 PML-RING的四聚化状态影响PML蛋白在核体上的动态交换 | 第64-66页 |
3.2.5 PML的组装是RING的二聚到四聚的过程 | 第66-68页 |
3.2.6 PML的四聚化状态影响其SUMO化水平 | 第68-70页 |
3.2.7 PML-RING的四聚化是PML-RARα多聚化及砷剂靶向治疗的基础 | 第70-72页 |
3.2.8 PML-RARα的克隆及转化能力是多个结构域共同影响的 | 第72-74页 |
3.2.9 PML-RARα转基因鼠和PML-RARα-L73E转基因鼠 | 第74页 |
3.2.10 PML-CC结构域对于PML核体的组装是必须的 | 第74-77页 |
3.3 讨论 | 第77-79页 |
结论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90页 |
致谢 | 第90-9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2-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