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主要术语与缩略词表 | 第1-12页 |
摘要 | 第12-15页 |
Abstract | 第15-1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9-41页 |
1 农药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 | 第19-23页 |
1.1 农药在土壤中的降解 | 第20-21页 |
1.1.1 化学降解 | 第20页 |
1.1.2 光降解 | 第20页 |
1.1.3 水解 | 第20-21页 |
1.1.4 微生物降解 | 第21页 |
1.2 土壤对农药的吸附与解吸 | 第21-22页 |
1.3 结合态残留 | 第22-23页 |
1.4 迁移淋溶 | 第23页 |
2 缓释型农药研究进展 | 第23-26页 |
2.1 农药缓释技术 | 第23-24页 |
2.2 亲水凝胶包覆型农药 | 第24-26页 |
3 除草剂甲磺隆、乙草胺及莠去津环境行为的研究进展 | 第26-32页 |
3.1 甲磺隆 | 第26-28页 |
3.2 乙草胺 | 第28-30页 |
3.3 莠去津 | 第30-32页 |
4 核素示踪技术在研究有机污染物环境行为中的优势及应用 | 第32-38页 |
4.1 核素示踪法的优势 | 第32-33页 |
4.2 放射性核素示踪法的应用 | 第33-38页 |
4.2.1 放射性有机物的标记合成 | 第33-34页 |
4.2.2 用标记化合物追踪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转化与归趋 | 第34-35页 |
4.2.3 放射性核素示踪法的关键技术 | 第35-38页 |
5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38-41页 |
第二章 亲水凝胶包覆型除草剂及原药对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差异性影响 | 第41-75页 |
1. 材料与仪器 | 第42-44页 |
1.1 供试土壤 | 第42页 |
1.2 标记化合物 | 第42-43页 |
1.3 土壤培养与样品采集 | 第43-44页 |
1.4 仪器 | 第44页 |
2. 实验方法 | 第44-45页 |
2.1 土壤DNA的提取 | 第44页 |
2.2 PCR扩增 | 第44-45页 |
2.3 DNA测序 | 第4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5-72页 |
3.1 土壤测序结果和取样深度验证 | 第45-47页 |
3.2 凝胶包覆甲磺隆和原药甲磺隆处理土壤的细菌多样性分析 | 第47-55页 |
3.2.1 Shannon-Wiener曲线 | 第47-48页 |
3.2.2 主成分分析 | 第48-49页 |
3.2.3 细菌群落分布特征 | 第49-55页 |
3.3 凝胶包覆乙草胺和原药乙草胺处理土壤的细菌多样性分析 | 第55-64页 |
3.3.1 Shannon-Wiener曲线 | 第55-56页 |
3.3.2 主成分分析 | 第56-57页 |
3.3.3 细菌群落分布特征 | 第57-64页 |
3.4 凝胶包覆莠去津和原药莠去津处理土壤的细菌多样性分析 | 第64-72页 |
3.4.1 Shannon-Wiener曲线 | 第64-65页 |
3.4.2 主成分分析 | 第65-66页 |
3.4.3 细菌群落分布特征 | 第66-72页 |
4. 本章小结 | 第72-75页 |
第三章 亲水凝胶包覆的三种除草剂在土壤中的转化 | 第75-95页 |
1 材料和仪器 | 第76-77页 |
1.1 标记化合物和供试土壤 | 第76页 |
1.2 试剂 | 第76-77页 |
1.3 实验仪器 | 第77页 |
2 实验方法 | 第77-79页 |
2.1 土壤培养和土壤取样 | 第77-78页 |
2.2 取样和~(14)CO_2测量 | 第78页 |
2.3 土壤样品提取及可提态残留(~(14)C-ER)测定 | 第78页 |
2.4 结合态残留(~(14)C-BR)测定 | 第78页 |
2.5 数据处理 | 第78-79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79-93页 |
3.1 质量平衡 | 第79页 |
3.2 亲水凝胶包覆的三种除草剂在土壤中的矿化规律 | 第79-87页 |
3.2.1 亲水凝胶包覆甲磺隆在土壤中的矿化规律 | 第79-84页 |
3.2.2 亲水凝胶包覆乙草胺在土壤中的矿化规律 | 第84-85页 |
3.2.3 亲水凝胶包覆莠去津在土壤中的矿化规律 | 第85-87页 |
3.3 亲水凝胶包覆的三种除草剂在土壤中的残留动态 | 第87-93页 |
3.3.1 亲水凝胶包覆甲磺隆在土壤中的残留动态 | 第87-89页 |
3.3.2 亲水凝胶包覆乙草胺在土壤中的残留动态 | 第89-91页 |
3.3.3 亲水凝胶包覆莠去津在土壤中的残留动态 | 第91-93页 |
4 本章小结 | 第93-95页 |
第四章 亲水凝胶包覆的三种除草剂在土壤中的降解动态 | 第95-119页 |
1 材料与仪器 | 第96页 |
1.1 标记化合物、试剂和供试土壤 | 第96页 |
1.2 仪器 | 第96页 |
2 实验方法 | 第96-99页 |
2.1 HPLC样品预处理 | 第96-97页 |
2.2 HPLC-LSC分析 | 第97页 |
2.3 数据处理 | 第97-99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99-117页 |
3.1 亲水凝胶包覆甲磺隆母体与产物变化动态 | 第99-106页 |
3.1.1 凝胶包覆型甲磺隆与原药在土壤中母体消减动态 | 第99-101页 |
3.1.2 甲磺隆降解产物MSM-M1、MSM-M5和MSM-M6的动态变化 | 第101-102页 |
3.1.3 甲磺隆降解产物MSM-M2在土壤中的动态变化 | 第102页 |
3.1.4 甲磺隆降解产物MSM-M3在土壤中的动态变化 | 第102-103页 |
3.1.5 甲磺隆降解产物MSM-M4在土壤中的动态变化 | 第103-106页 |
3.2 亲水凝胶包覆乙草胺母体与产物变化动态 | 第106-110页 |
3.2.1 凝胶包覆型乙草胺与原药在土壤中母体消减动态 | 第106-107页 |
3.2.2 乙草胺降解产物ACE-M1的动态变化 | 第107-108页 |
3.2.3 乙草胺降解产物ACE-M2在土壤中的动态变化 | 第108-110页 |
3.2.4 乙草胺降解产物ACE-M3在土壤中的动态变化 | 第110页 |
3.3 亲水凝胶包覆莠去津母体与产物变化动态 | 第110-117页 |
3.3.1 凝胶包覆型莠去津与原药莠去津母体在土壤中的消减动态 | 第110-112页 |
3.3.2 莠去津降解产物ATZ-M1的动态变化 | 第112-113页 |
3.3.3 莠去津降解产物ATZ-M2的动态变化 | 第113页 |
3.3.4 莠去津降解产物ATZ-M3的动态变化 | 第113-114页 |
3.3.5 莠去津降解产物ATZ-M4的动态变化 | 第114页 |
3.3.6 莠去津降解产物ATZ-M5的动态变化 | 第114-117页 |
4 本章小结 | 第117-119页 |
第五章 凝胶包覆除草剂在土壤中的降解产物和降解途径 | 第119-143页 |
1 材料与仪器 | 第120页 |
2 实验方法 | 第120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120-140页 |
3.1 亲水凝胶包覆甲磺隆在土壤中的降解 | 第120-127页 |
3.1.1 亲水凝胶包覆甲磺隆在土壤中降解产物鉴定 | 第120-126页 |
3.1.1.1 产物MSM-M1的结构鉴定 | 第120-121页 |
3.1.1.2 产物MSM-M2的结构鉴定 | 第121-124页 |
3.1.1.3 产物MSM-M3的结构鉴定 | 第124页 |
3.1.1.4 产物MSM-M4的结构鉴定 | 第124-125页 |
3.1.1.5 产物MSM-M5的结构鉴定 | 第125-126页 |
3.1.1.6 产物MSM-M6的结构鉴定 | 第126页 |
3.1.2 亲水凝胶包覆甲磺隆在土壤中的降解途径 | 第126-127页 |
3.2 亲水凝胶包覆乙草胺在土壤中的降解 | 第127-133页 |
3.2.1 亲水凝胶包覆乙草胺在土壤中降解产物鉴定 | 第127-132页 |
3.2.1.1 产物ACE-M1的结构鉴定 | 第128页 |
3.2.1.2 产物ACE-M2的结构鉴定 | 第128-129页 |
3.2.1.3 产物ACE-M3的结构鉴定 | 第129-132页 |
3.2.2 亲水凝胶包覆乙草胺在土壤中的降解途径 | 第132-133页 |
3.3 亲水凝胶包覆莠去津在土壤中的降解 | 第133-140页 |
3.3.1 亲水凝胶包覆莠去津在土壤中降解产物鉴定 | 第133-139页 |
3.3.1.1 产物ATZ-M1的结构鉴定 | 第133-134页 |
3.3.1.2 产物ATZ-M2的结构鉴定 | 第134-135页 |
3.3.1.3 产物ATZ-M3的结构鉴定 | 第135页 |
3.3.1.4 产物ATZ-M4的结构鉴定 | 第135-136页 |
3.3.1.5 产物ATZ-M5的结构鉴定 | 第136-139页 |
3.3.2 亲水凝胶包覆莠去津在土壤中的降解途径 | 第139-140页 |
4 本章小结 | 第140-14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 第143-149页 |
1 主要结论 | 第143-147页 |
2 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147-148页 |
3 研究展望 | 第148-149页 |
参考文献 | 第149-159页 |
附录 | 第159-163页 |
1 亲水凝胶包覆标记化合物的制备 | 第159-163页 |
1.1 材料与方法 | 第159-160页 |
1.1.1 淀粉接枝亲水凝胶包覆~(14)C-甲磺隆/乙草胺的制备 | 第159页 |
1.1.2 淀粉接枝亲水凝胶包覆~(14)C-莠去津的制备 | 第159-160页 |
1.2 凝胶包覆标记化合物性质的测定 | 第160-163页 |
1.2.1 亲水凝胶包覆标记化合物物均一性与比活度的测定 | 第160-161页 |
1.2.2 标记化合物稳定性的确定 | 第161-163页 |
作者简历及攻博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163-165页 |
致谢 | 第1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