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江支流龙川江流域河流输沙特征及其对气候和地表覆被变化的响应 |
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目录 | 第11-15页 | 插图清单 | 第15-17页 | 附表清单 | 第17-1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9-35页 | ·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 第19-21页 | · 研究背景 | 第19-20页 | · 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第21-31页 | · 研究内容进展 | 第21-25页 | · 研究方法进展 | 第25-31页 | ·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本文拟探讨的问题 | 第31-32页 | · 存在问题 | 第31-32页 | · 本文拟探讨的问题 | 第32页 | · 论文研究目的与技术路线 | 第32-35页 | · 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32-33页 |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33-35页 | 第二章 龙川江流域概况 | 第35-42页 | · 自然地理概况 | 第35-39页 | · 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 | 第35-37页 | · 主要水系 | 第37-38页 | · 主要水文气候特征 | 第38-39页 | · 植被与土壤 | 第39页 | · 水质 | 第39页 | · 社会经济概况 | 第39-40页 | · 流域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 | 第40-42页 | 第三章 河流输沙过程的时间序列特征及形成原因 | 第42-58页 | · 研究方法 | 第42-46页 | · 数据获取与预处理 | 第42页 | · 时间序列特征分析原理与方法 | 第42-44页 | · 时间序列特征成因分析方法 | 第44-46页 | · 河流输沙过程的时间序列特征 | 第46-50页 | · 河流输沙过程时间序列特征的形成原因 | 第50-56页 | · 河流输沙的驱动力分析 | 第50-51页 | · 河流输沙过程时间序列特征形成的气候因素 | 第51-53页 | · 河流输沙过程时间序列特征形成的地表覆被因素 | 第53-56页 | · 讨论 | 第56-57页 | · 小结 | 第57-58页 | 第四章 河流输沙过程与气候变化的响应关系 | 第58-79页 | · 研究方法 | 第58-59页 | · 数据获取与预处理 | 第58-59页 | · 气候要素时间序列特征分析原理与方法 | 第59页 | · 气候变化的时间序列特征 | 第59-71页 | · 降雨量变化 | 第59-65页 | · 气温变化 | 第65-68页 | · 蒸发量变化 | 第68-71页 | · 径流变化特征 | 第71-75页 | · 河流输沙过程与气候变化的相互关系 | 第75-77页 | · 讨论 | 第77页 | · 小结 | 第77-79页 | 第五章 河流输沙过程与地表覆被变化的相互关系 | 第79-98页 | · 研究方法 | 第79-85页 | ·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 第79-80页 | · 地表覆被及其变化研究方法 | 第80-83页 | · 土壤侵蚀强度及其变化研究方法 | 第83-85页 | · 地表覆被变化与土壤侵蚀强度变化关系研究方法 | 第85页 | · 结果分析 | 第85-96页 | · 地表覆被及其变化 | 第85-92页 | · 土壤侵蚀强度状况 | 第92-94页 | · 地表覆被变化与土壤侵蚀强度变化的关系 | 第94-96页 | · 讨论 | 第96页 | · 小结 | 第96-98页 | 第六章 河流输沙对气候和地表覆被变化响应的分布式模拟 | 第98-118页 | · 龙川江流域河流输沙模型的建立 | 第98-113页 | · 流域河流输沙模型建立的理论基础 | 第99-109页 | · 龙川江流域河流输沙模型的结构 | 第109页 | · 模型输入数据 | 第109-110页 | · 龙川江流域DEM分析与子流域划分 | 第110-111页 | · 模型校准与验证 | 第111-113页 | · 河流输沙对气候和地表覆被响应的分布式模拟结果 | 第113-116页 | · 气候和地表覆被变化对河流输沙量的影响 | 第113-114页 | · 不同地表覆被变化对河流输沙量的影响 | 第114-116页 | · 讨论 | 第116页 | · 小结 | 第116-118页 | 第七章 河流输沙对未来气候与地表覆被情景的响应 | 第118-127页 | · 地表覆被和气候情景设置方法 | 第118-120页 | · 地表覆被情景确定方法 | 第118-120页 | · 气候情景确定方法 | 第120页 | · 河流输沙对未来气候和地表覆被情景的响应 | 第120-125页 | · 龙川江流域未来地表覆被情景 | 第120-122页 | · 龙川江流域未来气候情景 | 第122页 | · 龙川江河流输沙对气候和地表覆被变化的敏感性分析 | 第122-125页 | · 讨论 | 第125-126页 | · 小结 | 第126-127页 | 第八章 综合讨论 | 第127-139页 | · 关于产输沙过程划分的讨论 | 第127-129页 | · 关于河流输沙对气候和地表覆被变化响应过程的讨论 | 第129-130页 | · 研究方法与手段讨论 | 第130-135页 | · 研究采用的方法 | 第130-132页 | · 流域输沙模型建立与分析手段讨论 | 第132-135页 | · 本研究的不足及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 第135-136页 | · 本研究成果的自我评述 | 第136-139页 | 第九章 结论及建议 | 第139-145页 | · 研究结论 | 第139-142页 | · 河流输沙的时间序列特征 | 第139页 | · 河流输沙过程与地表覆被变化的相互关系 | 第139-140页 | · 河流输沙受气候与地表覆被变化的影响 | 第140-141页 | · 河流输沙对未来气候与地表覆被变化的响应 | 第141-142页 | · 建议 | 第142-145页 | · 加强宣传引导,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 第142-143页 | · 合理制订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 | 第143-144页 | · 加强对气候变化应对措施的研究 | 第144-145页 | 参考文献 | 第145-162页 | 致谢 | 第162-163页 |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活动与成果 | 第163-164
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