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致谢 | 第11-17页 |
摘要 | 第17-23页 |
Abstract | 第23-28页 |
缩略词表 | 第28-3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32-67页 |
1 抗菌肽的研究历史 | 第33-41页 |
1.1 抗菌肽的来源 | 第33页 |
1.2 抗菌肽的分类 | 第33-41页 |
1.2.1 Cathelicidins家族抗菌肽 | 第34-36页 |
1.2.2 Defensins家族抗菌肽 | 第36-41页 |
1.2.2.1 α-Defensins | 第37页 |
1.2.2.2 β-Defensins | 第37-39页 |
1.2.2.3 θ-Defensins | 第39-41页 |
2 抗菌肽的生物学功能及其作用机制 | 第41-53页 |
2.1 抗菌肽的杀菌功能及其机制研究 | 第41-46页 |
2.1.1 桶板模型 | 第41-42页 |
2.1.2 地毯模型 | 第42-43页 |
2.1.3 环形(圆环)-气孔模型 | 第43页 |
2.1.4 胞内作用机制 | 第43-46页 |
2.1.5 细菌抗性机制 | 第46页 |
2.2 抗菌肽的免疫调控功能及其机制研究 | 第46-52页 |
2.2.1 宿主防御肽的抗感染特性 | 第46-48页 |
2.2.2 抗菌肽对免疫细胞的作用机制 | 第48-52页 |
2.2.2.1 抗菌肽对免疫细胞的作用受体及相关信号通路 | 第48-49页 |
2.2.2.2 抗菌肽对免疫细胞分化功能的影响 | 第49-50页 |
2.2.2.3 抗菌肽选择性改变炎症反应 | 第50-51页 |
2.2.2.4 抗菌肽作为免疫佐剂发挥作用 | 第51-52页 |
2.3 抗菌肽的屏障功能及其机制研究 | 第52-53页 |
2.3.1 LL-37调节血管再生及细胞生长机制 | 第53页 |
3 抗菌肽与炎症疾病 | 第53-63页 |
3.1 抗菌肽与肠道炎症疾病的关系 | 第53-55页 |
3.1.1 机体自身抗菌肽分泌与克罗恩病的关系 | 第53-54页 |
3.1.2 机体自身抗菌肽分泌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关系 | 第54-55页 |
3.2 抗菌肽保护肠道炎症疾病的研究 | 第55-58页 |
3.2.1 Denfesin家族抗菌肽与肠道炎症疾病 | 第55页 |
3.2.2 Cathelicidin家族抗菌肽与肠道炎症疾病 | 第55-57页 |
3.2.3 杀菌通透性增加蛋白(BPI)与肠道炎症疾病 | 第57页 |
3.2.4 人工合成抗菌肽与肠道炎症疾病 | 第57-58页 |
3.3 抗菌肽与脓毒血症 | 第58-63页 |
3.3.1 LPS与抗菌肽结合的分子基础 | 第59页 |
3.3.2 抗菌肽抑制LPS诱导的炎症反应的机制 | 第59-62页 |
3.3.2.1 识别并结合循环系统中的LPS分子 | 第60-61页 |
3.3.2.2 从LBP上转移LPS分子至膜CD14上 | 第61页 |
3.3.2.3 通过CD14-LPS复合物激活TLR4和其他信号分子 | 第61-62页 |
3.3.2.4 抗菌肽调控TLR4下游信号转导通路缓解LPS炎症 | 第62页 |
3.3.3 内源及合成抗菌肽在人与小鼠败血症中的作用 | 第62-63页 |
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与主要内容 | 第63-67页 |
4.1 目的意义 | 第63-64页 |
4.2 主要内容 | 第64-67页 |
第二章 抗菌肽对DSS诱导溃疡性结肠炎小鼠免疫保护功能研究 | 第67-100页 |
1.1 腹腔注射抗菌肽的吸收代谢规律研究 | 第67-70页 |
1.1.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第67-68页 |
1.1.1.1 抗菌肽 | 第67页 |
1.1.1.2 实验动物 | 第67-68页 |
1.1.1.3 其他实验材料及仪器 | 第68页 |
1.1.2 实验方法 | 第68页 |
1.1.3 实验结果 | 第68-69页 |
1.1.4 讨论 | 第69-70页 |
1.2 UC小鼠模型的建立及抗菌肽对表观症状的影响 | 第70-75页 |
1.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第70-71页 |
1.2.1.1 抗菌肽及葡聚糖硫酸钠 | 第70页 |
1.2.1.2 实验动物 | 第70-71页 |
1.2.1.3 其他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71页 |
1.2.2 实验方法 | 第71-72页 |
1.2.3 实验结果 | 第72-74页 |
1.2.4 讨论 | 第74-75页 |
1.3 抗菌肽对肠道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 | 第75-100页 |
1.3.1 抗菌肽对外周血中巨噬细胞,B,T淋巴细胞,NK细胞比率的影响 | 第75-81页 |
1.3.1.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第75-76页 |
1.3.1.2 实验方法 | 第76页 |
1.3.1.3 实验结果 | 第76-81页 |
1.3.1.3.1 抗菌肽对外周血中巨噬细胞比例的影响 | 第76-77页 |
1.3.1.3.2 抗菌肽对外周血中B淋巴细胞比例的影响 | 第77-79页 |
1.3.1.3.3 抗菌肽对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比例的影响 | 第79-80页 |
1.3.1.3.4 抗菌肽对外周血中NK细胞比例的影响 | 第80-81页 |
1.3.2 抗菌肽对DSS诱导小鼠回肠,结肠内源抗菌肽(mCRAMP)表达的影响 | 第81-84页 |
1.3.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第81页 |
1.3.2.2 实验方法 | 第81-82页 |
1.3.2.3 实验结果 | 第82-84页 |
1.3.2.3.1 抗菌肽对DSS诱导小鼠回肠mCRAMP表达的影响 | 第82-83页 |
1.3.2.3.2 抗菌肽对DSS诱导小鼠结肠mCRAMP表达的影响 | 第83-84页 |
1.3.3 抗菌肽对血清及结肠组织中炎性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 第84-89页 |
1.3.3.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第84页 |
1.3.3.2 实验方法 | 第84-87页 |
1.3.3.3 实验结果 | 第87-89页 |
1.3.3.3.1 抗菌肽对血清中细胞因子分泌水平的影响 | 第87-88页 |
1.3.3.3.2 抗菌肽对结肠组织细胞因子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 第88-89页 |
1.3.4 抗菌肽对结肠处炎性细胞浸润的影响 | 第89-94页 |
1.3.4.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第89-90页 |
1.3.4.2 实验方法 | 第90-92页 |
1.3.4.3 实验结果 | 第92-94页 |
1.3.4.3.1 抗菌肽对结肠嗜中性粒细胞入侵的影响 | 第92-93页 |
1.3.4.3.2 抗菌肽对结肠巨噬细胞入侵的影响 | 第93页 |
1.3.4.3.3 抗菌肽对结肠免疫细胞特异性分泌酶活水平的影响 | 第93-94页 |
1.3.5 抗菌肽对结肠炎性相关酶浓度的影响 | 第94-95页 |
1.3.5.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第94页 |
1.3.5.2 实验方法 | 第94-95页 |
1.3.5.3 实验结果 | 第95页 |
1.3.5.3.1 抗菌肽对结肠炎性相关酶(INOS和COX-2)浓度的影响 | 第95页 |
1.3.6 抗菌肽对回盲端及血清中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影响 | 第95-97页 |
1.3.6.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95页 |
1.3.6.2 实验方法 | 第95-96页 |
1.3.6.3 实验结果 | 第96-97页 |
1.3.6.3.1 抗菌肽对回肠末端sIgA浓度的影响 | 第96页 |
1.3.6.3.2 抗菌肽对血清IgA、IgG、IgM分泌水平的影响 | 第96-97页 |
1.3.7 讨论 | 第97-100页 |
第三章 抗菌肽在免疫调节方面的初步机制研究 | 第100-141页 |
1.1 抗菌肽缓解炎症的信号通路研究 | 第100-113页 |
1.1.1 抗菌肽缓解结肠炎小鼠的信号通路研究 | 第100-104页 |
1.1.1.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100-101页 |
1.1.1.2 实验方法 | 第101-103页 |
1.1.1.3 实验结果 | 第103-104页 |
1.1.2 抗菌肽缓解小鼠RAW264.7细胞炎症的信号通路研究 | 第104-112页 |
1.1.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104-105页 |
1.1.2.2 实验方法 | 第105-107页 |
1.1.2.3 实验结果 | 第107-112页 |
1.1.2.3.1 不同浓度抗菌肽对巨噬细胞毒性的影响 | 第107-108页 |
1.1.2.3.2 不同浓度LPS对巨噬细胞毒性的影响 | 第108-109页 |
1.1.2.3.3 抗菌肽对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炎症反应的影响 | 第109-110页 |
1.1.2.3.4 抗菌肽缓解LPS诱导细胞炎症反应的信号通路研究 | 第110-112页 |
1.1.3 讨论 | 第112-113页 |
1.2 抗菌肽对猪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 第113-127页 |
1.2.1 抗菌肽对猪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 | 第113-116页 |
1.2.1.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第113页 |
1.2.1.2 实验方法 | 第113-114页 |
1.2.1.3 实验结果 | 第114-116页 |
1.2.2 抗菌肽对猪巨噬细胞干扰TLR2/4后吞噬功能的影响 | 第116-127页 |
1.2.2.1 TLR2/4干扰的猪巨噬细胞系建立 | 第116-124页 |
1.2.2.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116页 |
1.2.2.1.2 实验方法 | 第116-121页 |
1.2.2.1.3 实验结果 | 第121-124页 |
1.2.2.2 抗菌肽对TLR2/4干扰后猪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 | 第124-127页 |
1.2.2.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124页 |
1.2.2.2.2 实验方法 | 第124-125页 |
1.2.2.2.3 实验结果 | 第125-127页 |
1.2.3 讨论 | 第127页 |
1.3 抗菌肽对TLR4干扰后巨噬细胞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 | 第127-130页 |
1.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127页 |
1.3.2 实验方法 | 第127-128页 |
1.3.3 实验结果 | 第128-130页 |
1.3.4 讨论 | 第130页 |
1.4 抗菌肽协同诱导猪巨噬细胞的极化作用研究 | 第130-137页 |
1.4.1 实验材料 | 第130-131页 |
1.4.2 实验方法 | 第131-132页 |
1.4.3 实验结果 | 第132-135页 |
1.4.4 讨论 | 第135-137页 |
1.5 抗菌肽对小鼠巨噬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的影响 | 第137-141页 |
1.5.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第137页 |
1.5.2 实验方法 | 第137页 |
1.5.3 实验结果 | 第137-139页 |
1.5.4 讨论 | 第139-141页 |
第四章 抗菌肽对肠道屏障的功能研究 | 第141-170页 |
1.1 抗菌肽C-BF与pBD2对UC肠炎小鼠的屏障保护研究 | 第141-156页 |
1.1.1 抗菌肽对肠道通透性的影响研究 | 第141-144页 |
1.1.1.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第141-142页 |
1.1.1.2 实验方法 | 第142-143页 |
1.1.1.3 实验结果 | 第143-144页 |
1.1.2 抗菌肽C-BF与pBD2对回肠和结肠上皮形态的影响 | 第144-148页 |
1.1.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第144页 |
1.1.2.2 实验方法 | 第144-145页 |
1.1.2.3 实验结果 | 第145-148页 |
1.1.3 抗菌肽C-BF与pBD2对结肠上皮凋亡水平的影响 | 第148-151页 |
1.1.3.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第148页 |
1.1.3.2 实验方法 | 第148-150页 |
1.1.3.3 实验结果 | 第150-151页 |
1.1.4 抗菌肽C-BF与pBD2对结肠紧密连接蛋白表达的影响 | 第151-154页 |
1.1.4.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第151页 |
1.1.4.2 实验方法 | 第151-152页 |
1.1.4.3 实验结果 | 第152-154页 |
1.1.5 讨论 | 第154-156页 |
1.2 抗菌肽C-BF对LPS致大鼠肠炎的屏障保护及治疗效果研究 | 第156-170页 |
1.2.1 抗菌肽C-BF对空肠上皮形态的作用效果 | 第156-159页 |
1.2.1.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第156页 |
1.2.1.2 实验方法 | 第156-157页 |
1.2.1.3 实验结果 | 第157-159页 |
1.2.2 抗菌肽C-BF对大鼠空肠上皮超微结构的影响 | 第159-160页 |
1.2.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第159页 |
1.2.2.2 实验方法 | 第159-160页 |
1.2.2.3 实验结果 | 第160页 |
1.2.3 抗菌肽C-BF对大鼠肠道通透性的影响 | 第160-164页 |
1.2.3.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第160-161页 |
1.2.3.2 实验方法 | 第161页 |
1.2.3.3 实验结果 | 第161-164页 |
1.2.4 抗菌肽C-BF对大鼠空肠紧密连接蛋白相关基因的影响 | 第164-168页 |
1.2.4.1 实验材料 | 第164-165页 |
1.2.4.2 实验方法 | 第165页 |
1.2.4.3 实验结果 | 第165-168页 |
1.2.5 讨论 | 第168-170页 |
第五章 抗菌肽对肠道屏障功能的初步机制研究 | 第170-194页 |
1.1 抗菌肽C-BF与pBD2对DSS诱导的Caco-2细胞屏障功能的影响 | 第170-180页 |
1.1.1 抗菌肽对Caco-2细胞单层通透性的影响研究 | 第170-172页 |
1.1.1.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第170页 |
1.1.1.2 实验方法 | 第170-171页 |
1.1.1.3 实验结果 | 第171-172页 |
1.1.2 抗菌肽C-BF与pBD2对Caco-2细胞单层的紧密连接蛋白的影响研究 | 第172-174页 |
1.1.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第172页 |
1.1.2.2 实验方法 | 第172-173页 |
1.1.2.3 实验结果 | 第173-174页 |
1.1.3 抗菌肽C-BF与pBD2对Caco-2细胞间紧密连接结构及肠细胞微绒毛的影响研究 | 第174-179页 |
1.1.3.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第174-175页 |
1.1.3.2 实验方法 | 第175-176页 |
1.1.3.3 实验结果 | 第176-179页 |
1.1.4 讨论 | 第179-180页 |
1.2 抗菌肽C-BF与pBD2保护细菌入侵肠上皮细胞的影响 | 第180-189页 |
1.2.1 抗菌肽对大肠杆菌形态结构的影响 | 第180-183页 |
1.2.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180-181页 |
1.2.1.2 实验方法 | 第181页 |
1.2.1.3 实验结果 | 第181-183页 |
1.2.2 抗菌肽对大肠杆菌形态结构的影响 | 第183-186页 |
1.2.1.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第183-184页 |
1.2.1.2 实验方法 | 第184-185页 |
1.2.1.3 实验结果 | 第185-186页 |
1.2.3 抗菌肽对大肠杆菌侵染单个细胞的形态保护研究 | 第186-188页 |
1.2.3.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第186页 |
1.2.3.2 实验方法 | 第186-187页 |
1.2.3.3 实验结果 | 第187-188页 |
1.2.4 讨论 | 第188-189页 |
1.3 抗菌肽C-BF对IPEC-J2细胞的炎症水平的影响及机制 | 第189-194页 |
1.3.1 实验材料 | 第189页 |
1.3.2 实验方法 | 第189-190页 |
1.3.3 实验结果 | 第190-192页 |
1.3.4 讨论 | 第192-194页 |
第六章 结论、创新点与研究展望 | 第194-195页 |
1 结论 | 第194页 |
2 创新点 | 第194页 |
3 研究展望 | 第194-195页 |
参考文献 | 第195-209页 |
作者简历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209-2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