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34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5页 |
1.2.1 车辆蛇行运动稳定性 | 第15-22页 |
1.2.2 非线性动力学与非光滑动力学 | 第22-25页 |
1.3 极限环(周期解)的计算方法 | 第25-32页 |
1.3.1 直接积分法 | 第25-26页 |
1.3.2 打靶法 | 第26-28页 |
1.3.3 延续算法 | 第28-30页 |
1.3.4 典型的错误算法 | 第30-32页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32-34页 |
第2章 两类转向架的蛇行运动分岔 | 第34-56页 |
2.1 建模原则及方法 | 第34-40页 |
2.1.1 牛顿-欧拉方程 | 第34-35页 |
2.1.2 D'Alembert原理 | 第35-36页 |
2.1.3 Lagrange方程 | 第36-38页 |
2.1.4 多刚体动力学法 | 第38-40页 |
2.2 转向架横向运动建模 | 第40-49页 |
2.2.1 蠕滑力 | 第42-43页 |
2.2.2 轮轨接触几何关系 | 第43-44页 |
2.2.3 非线性抗蛇行减振器 | 第44-48页 |
2.2.4 轮轨蠕滑系数 | 第48-49页 |
2.3 数值计算方法 | 第49-50页 |
2.3.1 Hopf分岔点计算方法 | 第49-50页 |
2.3.2 极限环的计算 | 第50页 |
2.4 数值结果 | 第50-52页 |
2.5 试验验证 | 第52-54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3章 HOPF分岔机理 | 第56-68页 |
3.1 通有HOPF分岔 | 第56-57页 |
3.2 自治系统HOPF分岔——范式方法 | 第57-62页 |
3.2.1 平面自治系统的Hopf分岔 | 第57-59页 |
3.2.2 高维情形的推广 | 第59-61页 |
3.2.3 范式与标准式的等价性 | 第61-62页 |
3.3 平面自治系统HOPF分岔——POINCARE方法 | 第62-67页 |
3.4 本章小节 | 第67-68页 |
第4章 铁道车辆分岔类型的证明 | 第68-77页 |
4.1 简单轮对模型的分岔证明 | 第68-72页 |
4.1.1 Utz vonWagner轮对横向运动模型 | 第68-71页 |
4.1.2 Mehdi Ahmadian轮对横向运动模型 | 第71-72页 |
4.2 两类动车组转向架不同分岔类型证明 | 第72-75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第5章 参数对分岔类型的影响 | 第77-91页 |
5.1 蠕滑系数对分岔类型的影响 | 第77-79页 |
5.2 一系定位刚度对分岔类型的影响 | 第79-81页 |
5.3 二系横向减振器阻尼对分岔类型的影响 | 第81页 |
5.4 等效锥度对分岔类型的影响 | 第81-82页 |
5.5 抗蛇行减振器特性对分岔类型的影响 | 第82-84页 |
5.6 退化情形讨论 | 第84-87页 |
5.6.1 证明 | 第84页 |
5.6.2 应用 | 第84-87页 |
5.7 完整的分岔——HILBERT第16问题 | 第87-89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第6章 高速动车组运动稳定性问题研究 | 第91-111页 |
6.1 整车动力学模型 | 第91-93页 |
6.1.1 建模方法 | 第91页 |
6.1.2 整车仿真模型 | 第91-93页 |
6.2 整车HOPF分岔点(临界速度)影响因素研究 | 第93-109页 |
6.2.1 一系纵向定位刚度对Hopf分岔点的影响及验证 | 第94-98页 |
6.2.2 一系横向定位刚度对Hopf分岔点的影响 | 第98-99页 |
6.2.3 二系空簧水平刚度对Hopf分岔点的影响 | 第99-100页 |
6.2.4 二系横向减振器阻尼对Hopf分岔点的影响 | 第100页 |
6.2.5 二系横向止档间隙对Hopf分岔点的影响 | 第100-101页 |
6.2.6 轮轨摩擦系数对Hopf分岔点的影响 | 第101页 |
6.2.7 等效锥度对Hopf分岔点的影响 | 第101-102页 |
6.2.8 轨距对Hopf分岔点的影响及车辆低频晃动初步研究 | 第102-107页 |
6.2.9 抗蛇行减振器接头刚度对Hopf分岔点的影响 | 第107页 |
6.2.10 抗蛇行减振器线性阻尼对Hopf分岔点的影响 | 第107-109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109-111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111-118页 |
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11-112页 |
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112-117页 |
3 文中不足 | 第117-118页 |
致谢 | 第118-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27页 |
附录1 | 第127-128页 |
附录2 | 第128-130页 |
附录3 | 第130-131页 |
附录4 | 第131-132页 |
附录5 | 第132-13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项目情况 | 第133-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