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缩写表 | 第10-11页 |
目录 | 第11-1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46页 |
1.1 纳米科技及纳米材料 | 第16-17页 |
1.2 几种常用生物标记材料 | 第17-25页 |
1.2.1 有机荧光染料 | 第18页 |
1.2.2 金属纳米粒子 | 第18-19页 |
1.2.3 磁性纳米颗粒 | 第19-20页 |
1.2.4 半导体发光量子点 | 第20-22页 |
1.2.5 稀土发光纳米颗粒 | 第22-23页 |
1.2.6 磁性复合纳米颗粒 | 第23-25页 |
1.3 稀土发光纳米材料概述 | 第25-30页 |
1.3.1 稀土发光纳米材料 | 第25-26页 |
1.3.2 稀土发光纳米材料的组成 | 第26-27页 |
1.3.3 稀土发光纳米材料的分类 | 第27-30页 |
1.4 稀土发光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 | 第30-39页 |
1.4.1 溶胶-凝胶法 | 第31页 |
1.4.2 微乳液法 | 第31-32页 |
1.4.3 化学沉淀法 | 第32-33页 |
1.4.4 有机前驱体热分解法 | 第33-34页 |
1.4.5 水/溶剂热法 | 第34-38页 |
1.4.6 微波辅助加热法 | 第38-39页 |
1.5 稀土发光纳米材料的应用 | 第39-43页 |
1.5.1 生物大分子检测 | 第40-41页 |
1.5.2 免疫分析 | 第41-42页 |
1.5.3 细胞标记 | 第42-43页 |
1.5.4 组织与活体成像 | 第43页 |
1.6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43-46页 |
第2章 稀土掺杂LaF_3多色发光纳米颗粒的微波辅助加热合成 | 第46-58页 |
2.1 本章引言 | 第46-47页 |
2.2 仪器和试剂 | 第47-48页 |
2.2.1 主要仪器 | 第47页 |
2.2.2 主要试剂 | 第47-48页 |
2.3 实验步骤 | 第48-49页 |
2.3.1 LaF_3:Ce,Tb纳米颗粒的合成 | 第48页 |
2.3.2 LaF_3:Eu纳米颗粒的合成 | 第48页 |
2.3.3 纳米颗粒的表征 | 第48-49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49-56页 |
2.4.1 纳米颗粒的表征 | 第49-51页 |
2.4.2 合成条件的优化 | 第51-5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3章 NaYF_4:Yb,Er上转换纳米颗粒的微波辅助加热合成 | 第58-74页 |
3.1 本章引言 | 第58-59页 |
3.2 仪器和试剂 | 第59-60页 |
3.2.1 主要仪器 | 第59页 |
3.2.2 主要试剂 | 第59-60页 |
3.3 实验步骤 | 第60-61页 |
3.3.1 NaYF_4:Yb,Er纳米颗粒的合成 | 第60页 |
3.3.2 纳米颗粒的表征 | 第60-61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61-72页 |
3.4.1 纳米颗粒的合成原理 | 第61页 |
3.4.2 纳米颗粒的表征 | 第61-64页 |
3.4.3 反应条件优化 | 第64-7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第4章 Fe_3O_4/NaYF_4:Yb,Er磁性-发光复合纳米颗粒的合成与表征 | 第74-92页 |
4.1 本章引言 | 第74-75页 |
4.2 仪器和试剂 | 第75-76页 |
4.2.1 主要仪器 | 第75页 |
4.2.2 主要试剂 | 第75-76页 |
4.3 实验步骤 | 第76-78页 |
4.3.1 Fe_3O_4磁性纳米粒子的合成及表面改性 | 第76页 |
4.3.2 NaYF_4:Yb,Er纳米粒子的合成与表面修饰 | 第76-77页 |
4.3.3 Fe_3O_4/NaYF_4:Yb,Er复合纳米粒子的制备 | 第77页 |
4.3.4 纳米颗粒的表征 | 第77-78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78-91页 |
4.4.1 复合纳米粒子的合成原理 | 第78页 |
4.4.2 纳米粒子的表征 | 第78-85页 |
4.4.3 键合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85-9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1-92页 |
第5章 上转换发光及磁性复合纳米颗粒对HeLa细胞的标记与成像 | 第92-102页 |
5.1 本章引言 | 第92-93页 |
5.2 仪器和试剂 | 第93-94页 |
5.2.1 主要仪器 | 第93页 |
5.2.2 主要试剂 | 第93-94页 |
5.3 实验步骤 | 第94-95页 |
5.3.1 NaYF_4:Yb,Er纳米粒子对HeLa细胞的标记 | 第94-95页 |
5.3.2 Fe_3O_4/NaYF4:Yb,Er复合纳米粒子对HeLa细胞的标记 | 第95页 |
5.4 结果与讨论 | 第95-101页 |
5.4.1 NaYF_4:Yb,Er纳米颗粒对HeLa细胞的标记 | 第95-98页 |
5.4.2 Fe_3O_4/NaYF_4:Yb,Er复合纳米粒子对HeLa细胞的标记 | 第98-10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1-102页 |
第6章 LaF_3:Ce,Tb发光纳米颗粒对葡萄糖的检测 | 第102-114页 |
6.1 本章引言 | 第102-103页 |
6.2 仪器和试剂 | 第103-104页 |
6.2.1 主要仪器 | 第103页 |
6.2.2 主要试剂 | 第103-104页 |
6.3 实验步骤 | 第104-105页 |
6.3.1 表面壳聚糖修饰LaF_3:Ce,Tb纳米颗粒的合成 | 第104页 |
6.3.2 Fe_3O_4纳米颗粒的合成与修饰 | 第104页 |
6.3.3 LaF_3:Ce,Tb与Fe_3O_4纳米颗粒的复合 | 第104-105页 |
6.3.4 葡萄糖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105页 |
6.4 结果与讨论 | 第105-113页 |
6.4.1 葡萄糖检测原理 | 第105-106页 |
6.4.2 纳米颗粒的表征 | 第106-110页 |
6.4.3 键合条件的优化 | 第110-112页 |
6.4.4 葡萄糖检测 | 第112-113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13-114页 |
第7章 发光猝灭法测定抗坏血酸 | 第114-126页 |
7.1 本章引言 | 第114页 |
7.2 仪器和试剂 | 第114-115页 |
7.2.1 主要仪器 | 第114-115页 |
7.2.2 主要试剂 | 第115页 |
7.3 实验步骤 | 第115-116页 |
7.3.1 LaF_3:Ce,Tb纳米颗粒的合成 | 第115页 |
7.3.2 抗坏血酸检测方法的确立 | 第115-116页 |
7.3.3 实际样品的检测 | 第116页 |
7.4 结果与讨论 | 第116-123页 |
7.4.1 抗坏血酸检测原理 | 第116-117页 |
7.4.2 纳米颗粒的表征 | 第117-118页 |
7.4.3 检测条件优化 | 第118-121页 |
7.4.4 标准曲线及检出限 | 第121-122页 |
7.4.5 实际样品测定 | 第122-123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123-126页 |
第8章 基于发光共振能量转移测定阿霉素 | 第126-134页 |
8.1 本章引言 | 第126-127页 |
8.2 仪器和试剂 | 第127-128页 |
8.2.1 主要仪器 | 第127页 |
8.2.2 主要试剂 | 第127-128页 |
8.3 实验步骤 | 第128页 |
8.3.1 NaYF_4:Yb,Tm纳米颗粒的合成 | 第128页 |
8.3.2 阿霉素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128页 |
8.4 结果与讨论 | 第128-132页 |
8.4.1 能量转移体系及原理 | 第128-129页 |
8.4.2 NaYF_4:Yb,Tm纳米颗粒的表征 | 第129-131页 |
8.4.3 阿霉素的检测 | 第131-132页 |
8.5 本章小结 | 第132-134页 |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4-136页 |
参考文献 | 第136-156页 |
致谢 | 第156-15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58-1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