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7
页 |
Abstract | 第7-21
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21-37
页 |
· 立题背景 | 第21-25
页 |
· 食物供给面临的严峻形势,要求中国加强食物消费与营养研究,未雨绸缪 | 第21-23
页 |
· 食物消费增长的不可逆性,要求研究如何在有限资源环境下确保居民的营养健康 | 第23-24
页 |
· 地域辽阔、区域差别显著的国情,要求加强食物消费与营养的比较研究 | 第24
页 |
· 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要求加强区域,特别是城乡居民膳食营养差异的研究 | 第24-25
页 |
·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25-32
页 |
· 国外研究概况 | 第25-28
页 |
· 国内研究概况 | 第28-32
页 |
· 目的意义 | 第32
页 |
· 研究方案 | 第32-35
页 |
· 基本思路 | 第32-34
页 |
· 技术路线 | 第34-35
页 |
·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 第35-37
页 |
· 研究的特色 | 第35
页 |
· 创新点 | 第35-37
页 |
第二章 食物消费与营养发展研究的相关理论 | 第37-66
页 |
· 食物消费与营养结构的理论基础 | 第37-58
页 |
· 相关名词的内涵 | 第37-40
页 |
· 食物消费与营养发展的理论支持 | 第40-42
页 |
· 合理食物消费与营养结构的评价 | 第42-49
页 |
· 食物消费与营养发展的预测方法选择及结果评价 | 第49-58
页 |
· 主要食物消费数据的调整 | 第58-62
页 |
· 居民食物消费数据调整的必要性 | 第58-59
页 |
· 消费数据的调整依据 | 第59-62
页 |
· 食物消费与营养素的转换 | 第62-66
页 |
· 主要食物消费与营养素转换表制作的必要性 | 第63
页 |
· 主要食物消费与营养素转换表的编制 | 第63-65
页 |
· 全国城乡居民能量及主要营养素摄入量计算 | 第65-66
页 |
第三章 食物消费与营养发展的主要模式 | 第66-101
页 |
· 食物消费与营养发展的主要结构模式 | 第66-72
页 |
· 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的“营养过剩型”膳食营养结构 | 第66-68
页 |
· 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营养不足型”膳食营养结构 | 第68-70
页 |
· 动植物并重的“均衡型”膳食营养结构 | 第70-72
页 |
· 食物消费与营养结构模式的变化特点 | 第72-79
页 |
· 不同食物消费与营养结构模式的变化立足于本国国情 | 第72-73
页 |
· 各种模式中营养素供给量变化与人均GDP变化的趋势不一致 | 第73-75
页 |
· 同一模式中营养素收入弹性变化基本一致,不同模式间的变化存在差异 | 第75-77
页 |
· 膳食营养结构模式发展均朝合理模式方向发展 | 第77-79
页 |
· 中国居民食物消费与营养发展的历程及模式变化特点 | 第79-101
页 |
· 中国居民食物消费与营养发展历程 | 第80-92
页 |
· 中国居民食物消费与营养发展的变化特点 | 第92-101
页 |
第四章 城乡居民食物消费与营养发展比较分析 | 第101-155
页 |
·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比较分析 | 第101-108
页 |
· 城乡居民收入差异伴随收入水平的稳步提高而进一步拉大 | 第101-103
页 |
· 消费差异随消费水平的提高呈扩大趋势 | 第103-104
页 |
· 城乡居民食物消费差异变化平缓,近年有扩大现象 | 第104-106
页 |
· 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的变动差异逐渐拉大 | 第106-107
页 |
· 结论 | 第107-108
页 |
· 城乡居民食物消费变化比较分析 | 第108-127
页 |
· 口粮 | 第108-112
页 |
· 蔬菜和水果 | 第112-114
页 |
· 动物性食品 | 第114-124
页 |
· 食用油 | 第124-125
页 |
· 食糖 | 第125-126
页 |
· 酒类 | 第126-127
页 |
· 小结 | 第127
页 |
· 城乡居民膳食营养变化比较分析 | 第127-151
页 |
· 热量 | 第127-136
页 |
· 蛋白质 | 第136-139
页 |
· 脂肪 | 第139-141
页 |
· 膳食纤维 | 第141-142
页 |
· 维生素 | 第142-147
页 |
· 矿物质 | 第147-151
页 |
· 小结 | 第151
页 |
· 城乡居民食物消费与营养发展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 | 第151-155
页 |
第五章 城乡居民食物消费与营养发展的趋势预测 | 第155-226
页 |
· 城乡居民植物性食物家庭人均消费量预测 | 第155-187
页 |
· 城乡居民口粮消费预测(原粮) | 第155-160
页 |
· 城乡居民豆类及其制品消费预测 | 第160-165
页 |
· 城乡居民蔬菜消费预测 | 第165-169
页 |
· 城乡居民水果消费预测 | 第169-173
页 |
· 城乡居民食用油消费预测 | 第173-178
页 |
· 城乡居民食糖消费预测 | 第178-183
页 |
· 城乡居民酒类消费预测 | 第183-187
页 |
· 城乡居民动物性食物家庭人均消费量预测 | 第187-223
页 |
· 城乡居民动物性食物消费预测 | 第187-192
页 |
· 城乡居民肉类消费预测 | 第192-196
页 |
· 城乡居民猪肉消费预测 | 第196-201
页 |
· 城乡居民禽蛋类消费预测 | 第201-205
页 |
· 城乡居民禽类消费预测 | 第205-209
页 |
· 城乡居民蛋及蛋制品消费预测 | 第209-214
页 |
· 城乡居民水产品消费预测 | 第214-218
页 |
· 城乡居民奶及其制品消费预测 | 第218-223
页 |
· 城乡居民食物消费与营养发展的趋势判断 | 第223-226
页 |
第六章 影响城乡居民食物消费与营养发展的主要因素 | 第226-244
页 |
· 食物供给水平 | 第226-231
页 |
· 区域食物生产 | 第226-227
页 |
· 国际食物贸易 | 第227-228
页 |
· 食品加工水平 | 第228-230
页 |
· 物流体系的完善程度 | 第230-231
页 |
· 经济发展水平 | 第231-237
页 |
· 居民收入水平 | 第232-234
页 |
· 居民收入差异 | 第234-236
页 |
· 收入来源结构 | 第236-237
页 |
· 物价因素 | 第237
页 |
· 社会发展水平 | 第237-244
页 |
· 城镇化水平 | 第237-239
页 |
· 食物市场化程度 | 第239-240
页 |
· 人口发展水平 | 第240-242
页 |
· 消费文化氛围 | 第242-244
页 |
第七章 实现城乡居民合理消费模式的政策建议 | 第244-260
页 |
· 调整收入分配结构,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异 | 第244-246
页 |
· 大力发展经济,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 第244-245
页 |
·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稳定居民的支出预期 | 第245
页 |
· 发挥政府再分配调节能力,缩小居民收入差距 | 第245
页 |
· 加强个人理财,引导居民合理消费 | 第245-246
页 |
·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建立以营养健康为主要目标的结构调整模式 | 第246-251
页 |
· 调整粮食品种结构,确保国家口粮安全,不放松饲料与其它用粮安全 | 第246-247
页 |
· 调整大豆品种结构,加快大豆产业的发展 | 第247-248
页 |
· 调整畜牧业结构,适当控制畜产品产量过快增长 | 第248-250
页 |
· 调整渔业生产结构,增加居民膳食中优质蛋白质的来源 | 第250
页 |
· 调整蔬果产业结构,增加蔬菜水果的种类及种植规模 | 第250-251
页 |
· 以食物资源效用最大化为出发点,建立合理食物消费行为 | 第251-253
页 |
· 对餐饮企业强制推行“分餐制”及标准化餐饮 | 第252
页 |
· 对在外就餐者或餐饮企业征收高消费税 | 第252-253
页 |
· 制定《食物废弃物再利用法》或《反浪费法》规范就餐行为 | 第253
页 |
· 制定相关规定约束公款就餐行为 | 第253
页 |
· 加强组织管理,建立高效食物营养管理体系 | 第253-254
页 |
· 加强统一领导,建立多元化的管理体系 | 第253-254
页 |
· 加强科学引导,设立各级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 | 第254
页 |
· 培养专业队伍,建立健全营养监测体系 | 第254
页 |
· 制定法规政策,加强食物消费与营养发展的宏观调控 | 第254-255
页 |
· 加强食物与营养法制建设,早日制订《中国营养改善法》 | 第254-255
页 |
· 加强政策引导,制定《2010-2020年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 | 第255
页 |
· 制定或深化实施营养改善计划,解决突出营养问题 | 第255
页 |
· 发展食品加工业,促进食物多元化以及城乡食物交流 | 第255-257
页 |
· 促进加工食品多样化、优质化 | 第256
页 |
· 减少烟和白酒的生产,发展葡萄酒 | 第256
页 |
· 加强技术创新,提高食物的营养价值 | 第256
页 |
· 加强监管力度,确保加工食品的安全生产 | 第256-257
页 |
· 制定区域食物发展战略,推进区域性食物资源共享 | 第257-258
页 |
· 从全局出发,因地制宜制定区域食物发展战略 | 第257
页 |
· 建立完善的食物流通体制,促进食物区域交流 | 第257
页 |
· 建立和完善市场机制,活跃食物市场 | 第257-258
页 |
· 加大宣教力度,合理引导食物消费行为 | 第258-260
页 |
· 加强营养宣传,强化全民营养意识 | 第258
页 |
· 开设膳食营养教育课程,树立合理食物消费新观念 | 第258-259
页 |
· 开展专题活动,促进节约型食物消费理念形成 | 第259-260
页 |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 第260-263
页 |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260-262
页 |
· 讨论 | 第262-263
页 |
附表 | 第263-273
页 |
参考文献 | 第273-283
页 |
致谢 | 第283-284
页 |
作者简历 | 第284-2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