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英文摘要 | 第8-10页 |
符号简略表 | 第10-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5-17页 |
1.1.1 国家信息基础设施 | 第15页 |
1.1.2 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 第15-16页 |
1.1.3 细胞自动机的优点 | 第16-17页 |
1.2 细胞自动机研究现状 | 第17-22页 |
1.2.1 细胞自动机理论研究 | 第17-20页 |
1.2.1.1 细胞自动机分析 | 第18-20页 |
1.2.1.2 细胞自动机综合 | 第20页 |
1.2.2 细胞自动机应用研究 | 第20-22页 |
1.3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2-24页 |
1.4 论文结构与章节安排 | 第24-25页 |
第二章 细胞自动机 | 第25-49页 |
2.1 细胞自动机 | 第25-31页 |
2.1.1 细胞自动机定义 | 第25-28页 |
2.1.2 细胞自动机术语 | 第28-30页 |
2.1.3 细胞自动机分类 | 第30-31页 |
2.2 细胞自动机分析 | 第31-44页 |
2.2.1 一维、线性、单一细胞自动机的多项式分析 | 第31-32页 |
2.2.2 一维、加性、混合细胞自动机的矩阵分析 | 第32-36页 |
2.2.2.1 一维线性细胞自动机矩阵分析 | 第33-34页 |
2.2.2.2 一维加性细胞自动机矩阵分析 | 第34-36页 |
2.2.3 二维细胞自动机矩阵分析 | 第36-38页 |
2.2.4 髙阶细胞自动机矩阵分析 | 第38-39页 |
2.2.5 90 /150加性混合细胞自动机的分析 | 第39-44页 |
2.2.5.1 90 /150线性混合细胞自动机的分析 | 第40-41页 |
2.2.5.2 90 /150加性混合细胞自动机的分析 | 第41-44页 |
2.3 细胞自动机综合 | 第44页 |
2.4 细胞自动机的VLSI实现 | 第44-47页 |
2.4.1 VLSI实现 | 第44-45页 |
2.4.2 具有不可约特征多项式的90/150细胞自动机与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 | 第45-46页 |
2.4.3 细胞自动机与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的VLSI实现比较 | 第46-4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三章 细胞自动机伪随机数发生方法 | 第49-113页 |
3.1 引言 | 第49-50页 |
3.2 自治细胞自动机与非自治细胞自动机 | 第50-52页 |
3.3 自治细胞自动机伪随机数发生方法 | 第52-72页 |
3.3.1 一维自治、确定细胞自动机伪随机数发生方法 | 第52-57页 |
3.3.1.1 模型 | 第52-54页 |
3.3.1.2 统计特性分析 | 第54-55页 |
3.3.1.3 计算机仿真实验 | 第55-57页 |
3.3.2 二维自治、确定细胞自动机伪随机数发生方法 | 第57-65页 |
3.3.2.1 模型 | 第57-61页 |
3.3.2.2 统计特性分析 | 第61-63页 |
3.3.2.3 计算机仿真实验 | 第63-65页 |
3.3.3 一维自治、可编程细胞自动机伪随机数发生方法 | 第65-72页 |
3.3.3.1 确定选取方法 | 第66-69页 |
3.3.3.2 伪随机确定方法 | 第69-72页 |
3.4 非自治细胞自动机半随机数发生方法 | 第72-82页 |
3.4.1 一维非自治、确定细胞自动机准随机数发生方法 | 第73-78页 |
3.4.1.1 模型 | 第73-75页 |
3.4.1.2 计算机仿真实验 | 第75-78页 |
3.4.2 一维非自治、可编程细胞自动机准随机数发生方法 | 第78-82页 |
3.4.2.1 模型 | 第78-80页 |
3.4.2.2 计算机仿真实验 | 第80-82页 |
3.5 组合细胞自动机伪随机数发生方法 | 第82-104页 |
3.5.1 细胞自动机比特与组合伪随机数发生方法 | 第83-89页 |
3.5.1.1 模型 | 第83-86页 |
3.5.1.2 统计特性分析 | 第86-87页 |
3.5.1.3 计算机仿真实验 | 第87-89页 |
3.5.2 细胞自动机比特异或组合伪随机数发生方法 | 第89-94页 |
3.5.2.1 模型 | 第89-91页 |
3.5.2.2 统计特性分析 | 第91-92页 |
3.5.2.3 计算机仿真实验 | 第92-94页 |
3.5.3 细胞自动机比特或组合伪随机数发生方法 | 第94-98页 |
3.5.3.1 模型 | 第94-95页 |
3.5.3.2 统计特性分析 | 第95-96页 |
3.5.3.3 计算机仿真实验 | 第96-98页 |
3.5.4 细胞自动机比特与、或、异或组合伪随机数发生方法 | 第98-104页 |
3.5.4.1 模型 | 第98-100页 |
3.5.4.2 特性分析 | 第100页 |
3.5.4.3 计算机仿真实验 | 第100-104页 |
3.6 伪随机序列发生方法的CPLD实现 | 第104-111页 |
3.6.1 细胞自动机伪随机序列发生的CPLD实现 | 第104-107页 |
3.6.1.1 实现模型 | 第104-105页 |
3.6.1.2 功能仿真 | 第105-106页 |
3.6.1.3 时序仿真 | 第106-107页 |
3.6.2 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伪随机序列发生的CPLD实现 | 第107-111页 |
3.6.2.1 实现模型 | 第107-108页 |
3.6.2.2 功能仿真 | 第108-109页 |
3.6.2.3 时序仿真 | 第109-111页 |
3.6.3 小节 | 第111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111-113页 |
第四章 细胞自动机分组密码方法 | 第113-137页 |
4.1 引言 | 第113页 |
4.2 输入边界可逆细胞自动机加密方法 | 第113-117页 |
4.2.1 模型 | 第113-115页 |
4.2.2 统计特性分析 | 第115-117页 |
4.2.2.1 算法对明文的扩散性 | 第115-116页 |
4.2.2.2 密钥更换的有效性 | 第116-117页 |
4.2.3 小结 | 第117页 |
4.3 细胞自动机反向迭代加密方法 | 第117-123页 |
4.3.1 细胞自动机反转规则 | 第117-118页 |
4.3.2 细胞自动机反转规则表和反向迭代原理 | 第118-121页 |
4.3.3 反向迭代加密方法 | 第121-123页 |
4.3.4 安全性分析 | 第123页 |
4.4 细胞自动机置换群加密方法 | 第123-135页 |
4.4.1 60 /102/204群细胞自动机 | 第123-126页 |
4.4.2 等圈长群细胞自动机 | 第126-134页 |
4.4.3 细胞自动机置换群加密方法 | 第134-135页 |
4.4.4 性能分析 | 第13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35-137页 |
第五章 细胞自动机HASH函数 | 第137-146页 |
5.1 引言 | 第137-138页 |
5.2 HASH函数结构 | 第138-139页 |
5.3 二叉树型非群细胞自动机 | 第139-14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44-146页 |
第六章 结束语 | 第146-149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146-147页 |
6.2 展望与设想 | 第147-149页 |
参考文献 | 第149-159页 |
致谢 | 第159-160页 |
个人简历 | 第160-161页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61-163页 |
附录A:随机统计特性测试 | 第163-165页 |
附录B:线性复杂度测试 | 第165-166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