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9-13页 |
引言 | 第13-17页 |
1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第17-37页 |
1.1 稳定同位素基础理论 | 第17-21页 |
1.1.1 稳定同位素的基础理论 | 第17-19页 |
1.1.2 稳定同位素在生态学中的应用 | 第19-21页 |
1.2 稳定同位素在森林生态系统水分循环过程中的应用 | 第21-34页 |
1.2.1 降水稳定同位素特征研究 | 第21-23页 |
1.2.2 土壤水分稳定同位素特征 | 第23-27页 |
1.2.3 利用稳定同位素确定植物的水分来源 | 第27-28页 |
1.2.4 不同生境条件下植物水分来源的研究 | 第28-30页 |
1.2.5 植物对不同降水量级的响应 | 第30-32页 |
1.2.6 根系水力再分配 | 第32页 |
1.2.7 植物适应干旱的生理生态学机制 | 第32-34页 |
1.3 存在问题与发展方向 | 第34-37页 |
1.3.1 存在问题 | 第34-35页 |
1.3.2 发展方向 | 第35-37页 |
2 研究区概况 | 第37-43页 |
2.1 北京山区概况 | 第37-41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37页 |
2.1.2 地质地貌 | 第37-38页 |
2.1.3 气候特征 | 第38页 |
2.1.4 土壤特征 | 第38-39页 |
2.1.5 水文特征 | 第39页 |
2.1.6 植被特征 | 第39页 |
2.1.7 森林资源概况 | 第39-41页 |
2.2 鹫峰实习林场概况 | 第41-43页 |
2.2.1 区域位置 | 第41-42页 |
2.2.2 土壤和地质地貌 | 第42页 |
2.2.3 气候和水文 | 第42页 |
2.2.4 森林植被 | 第42-43页 |
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43-56页 |
3.0 主要研究内容 | 第43-44页 |
3.1 技术路线 | 第44-45页 |
3.2 试验设计 | 第45-46页 |
3.3 研究方法 | 第46-52页 |
3.3.1 试验地设置情况 | 第46页 |
3.3.2 监测项目与方法 | 第46-52页 |
3.4 研究方法 | 第52-56页 |
3.4.1 直观法 | 第52-53页 |
3.4.2 多元混合模型方法 | 第53-54页 |
3.4.3 三角坐标变换法 | 第54-55页 |
3.4.4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 第55-56页 |
4 水分循环中不同水体同位素特征分析 | 第56-92页 |
4.1 降水分布特征 | 第56页 |
4.2 大气降水同位素特征分析 | 第56-65页 |
4.2.1 大气降水中D和~(18)O含量特征 | 第57-59页 |
4.2.2 大气降水线 | 第59-60页 |
4.2.3 降水氘盈余的变化与水汽来源推导 | 第60-61页 |
4.2.4 降水同位素组成与降雨量、温度、相对湿度之间的关系 | 第61-64页 |
4.2.5 典型次降雨过程同位素特征的变化 | 第61-65页 |
4.3 降水再分配过程中稳定同位素特征的变化 | 第65-70页 |
4.3.1 降水与林冠穿透水D和~(18)O的关系 | 第65-68页 |
4.3.2 降水与林冠穿透水差值与降水量之间的关系 | 第68-69页 |
4.3.3 降水与树干流δ~(18)O之间的关系 | 第69-70页 |
4.4 土壤水分同位素特征分析 | 第70-85页 |
4.4.1 土壤水分的年内动态变化 | 第70-71页 |
4.4.2 林分土壤水分δ~(18)O的季节变化 | 第71-75页 |
4.4.3 土壤水分δ~(18)O对降水的响应 | 第75-85页 |
4.5 地下水△~(18)O的变化分析 | 第85-86页 |
4.6 不同水体同位素特征及其关系 | 第86-90页 |
4.6.1 降水-土壤水-地下水同位素特征及其关系 | 第87-89页 |
4.6.2 降水-土壤水-植物莲干水分同位素特征及其关系 | 第89-90页 |
4.7 小结 | 第90-92页 |
5 典型树种水分利用模式 | 第92-118页 |
5.1 植物茎干水与不同水源的稳定同位素年内不同生长期的变化 | 第92-102页 |
5.1.1 干旱前期植物茎水氧稳定同位素与土壤水氧同位素的关系 | 第93-95页 |
5.1.2 干旱中期植物莲水氧稳定同位素与土壤水氧同位素的关系 | 第95-96页 |
5.1.3 干早末期茎干水氧稳定同位素与土壤水氧同位素的关系 | 第96-98页 |
5.1.4 雨季植物茎水氧稳定同位素与土壤水氧同位素的关系 | 第98-100页 |
5.1.5 侧柏和栓皮栎水分利用来源总结与对比分析 | 第100-102页 |
5.2 不同土壤层次对植物水分利用的贡献率 | 第102-106页 |
5.2.1 利用Iso-source确定不同土层对水分利用的贡献率 | 第102-105页 |
5.2.2 量化不同土层对树种水分利用的贡献量 | 第105-106页 |
5.3 不同生长期两树种对降水的响应 | 第106-115页 |
5.3.1 雨季雨后侧柏和栓皮栎的水分利用 | 第106-108页 |
5.3.2 旱季雨后侧柏和栓皮栎的水分利用 | 第108-115页 |
5.4 地下水与植物水分利用来源 | 第115-116页 |
5.5 小结 | 第116-118页 |
6 典型树种生理生态特征分析 | 第118-138页 |
6.1 树干液流及环境因子在不同生长期的动态变化 | 第118-128页 |
6.1.1 侧柏树干液流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 | 第118-123页 |
6.1.2 栓皮栎树干液流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 | 第123-128页 |
6.2 叶片水势在不同生长期的动态变化 | 第128-132页 |
6.2.1 侧柏和栓皮栎叶片水势日变化特征分析 | 第128-129页 |
6.2.2 侧柏和栓皮栎叶片水势季节变化特征分析 | 第129-131页 |
6.2.3 侧柏和栓皮栎叶片水势对比分析 | 第131-132页 |
6.3 叶片气孔导度规律分析 | 第132-134页 |
6.3.1 叶片气孔导度日变化规律 | 第132-133页 |
6.3.2 侧柏叶片气孔导度的季节变化 | 第133-134页 |
6.4 根系分布规律 | 第134-136页 |
6.5 小结 | 第136-138页 |
7 典型树种水分利用模式的生理生态特征响应 | 第138-150页 |
7.1 典型树种水分利用模式与平均树干液流速率之间的关系 | 第138-143页 |
7.1.1 莲干水分同位素特征与平均树干液流的关系 | 第139-141页 |
7.1.2 茎干水分同位素特征与平均树干液流之间关系分析 | 第141-142页 |
7.1.3 茎干水分同位素特征与平均树干液流关系差异性分析 | 第142-143页 |
7.2 典型树种水分利用模式与叶片水势之间的关系 | 第143-145页 |
7.2.1 侧柏茎干水分同位素特征与其对应黎明叶片水势之间的关系 | 第143-144页 |
7.2.2 栓皮栎茎干水分同位素特征与其对应黎明叶片水势之间的关系 | 第144-145页 |
7.3 典型树种水分利用模式与根系分布、土壤水分含量之间的关系 | 第145-148页 |
7.3.1 土壤水分含量、根系分布和土壤水分贡献率投点分布区域 | 第145-148页 |
7.3.2 干早期水分利用主导因素分析 | 第148页 |
7.4 小结 | 第148-150页 |
8 结论与展望 | 第150-155页 |
8.1 结论 | 第150-153页 |
8.2 本文主要创新点 | 第153页 |
8.3 展望 | 第153-155页 |
参考文献 | 第155-171页 |
个人简介 | 第171-173页 |
导师简介 | 第173-175页 |
在读期间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第175-177页 |
致谢 | 第177-1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