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7
页 |
Abstract | 第7-16
页 |
0. 导论 | 第16-24
页 |
· 研究背景和目的 | 第16-17
页 |
· 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17-22
页 |
· 创新与不足 | 第22-24
页 |
· 本文的创新 | 第22
页 |
· 本文的不足 | 第22-24
页 |
1. 资产减值的文献综述 | 第24-34
页 |
·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第24-29
页 |
· 资产减值准备的信息含量 | 第24-26
页 |
· 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动机 | 第26-29
页 |
·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第29-34
页 |
· 资产减值准备与信息含量 | 第30
页 |
· 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与盈余管理动机 | 第30-33
页 |
· 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方法与时间 | 第33-34
页 |
2. 资产减值的相关理论分析 | 第34-60
页 |
· 资产减值的相关概念 | 第34-36
页 |
· 资产 | 第34-35
页 |
· 资产减值 | 第35
页 |
· 资产减值准备 | 第35-36
页 |
· 资产减值的会计问题 | 第36-47
页 |
· 资产减值的确认 | 第36-40
页 |
· 资产减值的计量 | 第40-46
页 |
· 资产减值的记录和报告 | 第46-47
页 |
· 资产减值的其他相关理论分析 | 第47-60
页 |
· 资产减值和应计制 | 第47-50
页 |
· 资产减值和会计稳健性 | 第50-54
页 |
· 资产减值与信息披露 | 第54-56
页 |
· 资产减值和盈余管理 | 第56-60
页 |
3. 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减值现状及案例分析 | 第60-90
页 |
· 资产减值会计的演变 | 第60-63
页 |
· 资产减值会计在国外的发展历程 | 第60-61
页 |
· 资产减值会计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 第61-63
页 |
· 新旧准则下资产减值相关规定的比较与分析 | 第63-71
页 |
· 新准则提出了资产组等新的概念 | 第64-65
页 |
· 资产减值准则的适用范围更加明确 | 第65
页 |
· 新准则在资产减值迹象的判断上更加明确 | 第65-66
页 |
· 新准则下可收回金额的可操作性更强 | 第66-67
页 |
· 新准则对公允价值的使用做出了限制性规定 | 第67-69
页 |
· 新准则改变了对商誉的处理方法 | 第69-70
页 |
· 新准则明确已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不得转回 | 第70-71
页 |
· 新准则取消了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 | 第71
页 |
· 旧准则下我国上市公司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描述性分析 | 第71-83
页 |
· 我国上市公司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明细的公司数 | 第72-73
页 |
· 资产减值准备各项明细占资产减值准备总额比的描述性分析 | 第73-79
页 |
· 2001-2006 不同年度资产减值准备各项明细计提或转回额的比较与分析 | 第79-81
页 |
· 资产减值准备与净利润的关系的描述性分析 | 第81-83
页 |
· 资产减值的典型案例分析 | 第83-90
页 |
· 资产减值的各种利用方式 | 第83-85
页 |
· 同样的资产不同的计提方式 | 第85-89
页 |
· 小结 | 第89-90
页 |
4. 旧准则下资产减值的经济后果检验——以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为例 | 第90-104
页 |
· 引言 | 第90-91
页 |
· 无形资产减值的主观性与资产组概念 | 第91-93
页 |
· 无形资产无公开有效市场 | 第92
页 |
· 无形资产的计量方法“收益现值法”具有主观性 | 第92-93
页 |
· 无形资产通常不能独立创造现金流 | 第93
页 |
· 无形资产资产减值准备的相关规定 | 第93-94
页 |
· 研究假设和数据描述 | 第94-98
页 |
· 研究假设 | 第94-95
页 |
· 数据描述 | 第95-98
页 |
· 实证结果 | 第98-102
页 |
· 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与扭亏为盈 | 第98-99
页 |
· 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与大清洗 | 第99-100
页 |
· 上市公司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与转回汇总情况 | 第100-101
页 |
· 转回额占当年净利润大于10096的公司情况 | 第101-102
页 |
· 结论 | 第102-104
页 |
5. 新旧准则下资产减值的经济后果检验 | 第104-120
页 |
· 引言 | 第104-105
页 |
· 文献综述 | 第105-108
页 |
· 资产减值的计提动机 | 第105-106
页 |
· 资产减值与公司经营业绩 | 第106-107
页 |
· 资产减值与股票回报率 | 第107
页 |
· 资产减值相关规定的实施效果的检验 | 第107-108
页 |
· 假设的建立 | 第108-109
页 |
· 研究设计 | 第109-113
页 |
· 资产减值与经济因素 | 第109-110
页 |
· 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 | 第110-112
页 |
· 资产减值与公司经营业绩 | 第112
页 |
· 资产减值与股票回报率 | 第112-113
页 |
· 实证结果 | 第113-119
页 |
· 描述性统计 | 第113-114
页 |
· 资产减值与经济因素的关系检验 | 第114
页 |
· 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的关系检验 | 第114-117
页 |
· 资产减值和公司未来经营业绩的关系 | 第117-118
页 |
· 资产减值和股票回报率的关系 | 第118-119
页 |
· 结论 | 第119-120
页 |
6. 资产减值披露方式改变的经济后果检验 | 第120-135
页 |
· 引言 | 第120-121
页 |
· 研究综述 | 第121-123
页 |
· 假设的建立 | 第123-125
页 |
· 各项明细的信息含量是否显著高于资产减值准备总额 | 第123
页 |
· 各项资产减值准备明细的信息含量是否显著不同 | 第123-125
页 |
· 研究设计 | 第125-127
页 |
· 各项明细的信息含量是否显著高于资产减值准备总额本身的信息含量 | 第125-127
页 |
· 各项资产减值准备明细的信息含量是否显著不同 | 第127
页 |
· 实证结果 | 第127-133
页 |
·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第127-128
页 |
· 资产减值准备各项明细和公司未来经营业绩的关系 | 第128-131
页 |
· 资产减值准备各项明细与市场回报率的关系 | 第131-133
页 |
· Ohlson 模型的检验 | 第133
页 |
· 结论 | 第133-135
页 |
7. 结论与启示 | 第135-144
页 |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35-137
页 |
· 旧准则下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与盈余管理存在显著关系 | 第135-136
页 |
· 新准则下的资产减值更有信息含量 | 第136
页 |
· 取消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降低了财务报表的信息含量 | 第136-137
页 |
· 启示 | 第137-144
页 |
· 资产组的引入 | 第137-138
页 |
· 资产减值的计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第138-140
页 |
· 资产减值的披露还是应保留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 | 第140-144
页 |
参考文献 | 第144-156
页 |
后记 | 第156-157
页 |
致谢 | 第157-159
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159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