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8页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2-15页 |
1.1.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1.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5-18页 |
1.2.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2.2 研究方案 | 第16页 |
1.2.3 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第2章“三软”煤层上保护层开采相似模拟实验 | 第18-46页 |
2.1 相似实验原理 | 第18-20页 |
2.1.1 相似模拟实验 | 第18-19页 |
2.1.2 相似理论 | 第19-20页 |
2.2 矿区概况 | 第20-22页 |
2.2.1 矿区位置和交通条件 | 第20-21页 |
2.2.2 井田煤层特征 | 第21-22页 |
2.3 相似模拟实验 | 第22-24页 |
2.3.1 相似模拟实验装备 | 第22-23页 |
2.3.2 位移变形监测设备 | 第23-24页 |
2.3.3 应力监测设备 | 第24页 |
2.3.4 煤岩破坏监测设备 | 第24页 |
2.4 相似模拟实验构建 | 第24-30页 |
2.4.1 实验原型介绍 | 第24-26页 |
2.4.2 相似比确定和材料配比 | 第26-28页 |
2.4.3 模型搭建及数据监测 | 第28-30页 |
2.4.4 模型铺设步骤 | 第30页 |
2.5 实验结果分析 | 第30-46页 |
2.5.1 模型岩石破坏特征 | 第30-33页 |
2.5.2 模型“多带”分析 | 第33-34页 |
2.5.3 模型位移变化特征 | 第34-39页 |
2.5.4 模型应力变化特征 | 第39-43页 |
2.5.5 模型声发射信号分析 | 第43-46页 |
第3章“三软”煤层上保护层开采FLAC~(3D)数值模拟 | 第46-61页 |
3.1 FLAC~(3D)软件介绍 | 第46-47页 |
3.1.1 基本概念 | 第46-47页 |
3.1.2 力学模型 | 第47页 |
3.1.3 模型的基本假设 | 第47页 |
3.2 建立模型 | 第47-49页 |
3.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49-55页 |
3.3.1“三软”煤层上保护层开采下伏煤岩垂直应力变化规律分析 | 第49-50页 |
3.3.2“三软”煤层上保护层开采下伏煤岩垂直位移变化规律分析 | 第50-53页 |
3.3.3“三软”煤层上保护层开采下伏煤岩塑性区分布规律 | 第53-55页 |
3.4“三软”煤层不同开采条件下对下伏煤岩的影响 | 第55-61页 |
3.4.1“三软”煤层不同采厚对下伏煤岩垂直位移变化的影响 | 第55-57页 |
3.4.2“三软”煤层不同煤间距对下伏煤岩垂直位移变化规律分析 | 第57-61页 |
第4章 高应力“三软”煤层下伏煤岩裂隙场演化规律 | 第61-69页 |
4.1 岩石的移动破坏形式 | 第61-62页 |
4.2“三软”煤层采动覆岩裂隙场的划分 | 第62-66页 |
4.2.1 横向“三区”划分 | 第63-64页 |
4.2.2 纵向“多带”划分 | 第64-66页 |
4.3“三软”煤层下伏煤岩卸压区规律 | 第66-69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9-72页 |
5.1 主要结论及研究展望 | 第69-72页 |
5.1.1 主要结论 | 第69-70页 |
5.1.2 研究展望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及科研工作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