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一、文献综述 | 第8-16页 |
(一) 归因 | 第8-9页 |
1.归因的涵义及其理论发展 | 第8页 |
2.中小学生学业成败归因的研究现状 | 第8-9页 |
(二) 应对方式 | 第9-12页 |
1.应对及应对方式的涵义 | 第9-10页 |
2.应对方式的主要理论观点 | 第10-11页 |
3.应对方式的测量 | 第11-12页 |
(三) 学习倦怠 | 第12-14页 |
1.学习倦怠的概念 | 第12-13页 |
2.学习倦怠的测量 | 第13-14页 |
(四) 归因方式、应对方式与学习倦怠的相关研究 | 第14-16页 |
1.归因方式与学习倦怠的相关研究 | 第14-15页 |
2.归因方式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 | 第15页 |
3.应对方式与学习倦怠的相关研究 | 第15-16页 |
二、问题提出 | 第16-17页 |
(一)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6页 |
(二) 研究假设 | 第16-17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一) 研究被试 | 第17页 |
(二) 研究工具 | 第17-18页 |
1.中学生考试失败归因量表(见附录1) | 第17-18页 |
2.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见附录2) | 第18页 |
3.中学生学习倦怠量表(见附录3) | 第18页 |
(三) 施测方法和程序 | 第18-19页 |
1.培训主试 | 第18-19页 |
2.施测过程 | 第19页 |
(四) 数据的整理与统计分析 | 第19页 |
四、研究结果 | 第19-28页 |
(一) 高中生考试失败归因、应对方式与学习倦怠的基本特征 | 第19-25页 |
1.高中生考试失败归因的基本特征 | 第19-23页 |
2.高中生应对方式的基本特征 | 第23-24页 |
3.高中生学习倦怠的基本情况 | 第24-25页 |
(二) 同一归因方式的不同水平在应对方式、学习倦怠上的差异性检验 | 第25-26页 |
(三) 高中生考试失败归因、应对方式及学习倦怠的相关关系 | 第26页 |
(四) 学习倦怠对高中生考试失败归因、应对方式与的回归分析 | 第26-27页 |
(五) 应对方式在考试归因与学习倦怠间结构模型的建立 | 第27-28页 |
五、讨论与分析 | 第28-33页 |
(一) 高中生考试失败归因的特征分析 | 第28-30页 |
1.高中生考试失败归因的一般特点 | 第28-29页 |
2.归因与期望倾向 | 第29-30页 |
3.高中生对考试失败结果的情感反应特点 | 第30页 |
(二) 高中生应对方式的特征分析 | 第30页 |
(三) 高中生学习倦怠的特征分析 | 第30-32页 |
(四) 同一归因方式的不同水平对应对方式及学习倦怠的影响 | 第32页 |
(五) 高中生考试失败归因、应对方式及学习倦怠的关系 | 第32-33页 |
六、结论、不足与建议 | 第33-36页 |
(一) 结论 | 第33-34页 |
(二)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34页 |
(三) 建议 | 第34-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41页 |
附录1 中学生考试失败归因量表 | 第41-42页 |
附录2 中学生应对方式问卷 | 第42-43页 |
附录3 中学生学习倦怠问卷 | 第43-44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4-45页 |
致谢 | 第45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