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9
页 |
ABSTRACT | 第9-16
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36
页 |
· 我国城市黑臭河道治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6-18
页 |
· 国内外城市河道治理技术及发展概况 | 第18-28
页 |
· 城市河流治理方法及发展方向 | 第19-21
页 |
· 城市河道水质净化技术及发展方向 | 第21-28
页 |
· 本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8-29
页 |
· 本文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29-33
页 |
· 植物净化槽处理城市黑臭河水的现场中试试验 | 第29-31
页 |
· 工程示范 | 第31-33
页 |
· 技术路线 | 第33-36
页 |
· 现场中试试验技术路线 | 第33-34
页 |
· 工程示范试验技术路线 | 第34-35
页 |
· 论文研究总技术路线 | 第35-36
页 |
第二章 处理黑臭河水过程中梭鱼草、睡莲的生理状况日变化与水质的关系及植物栽植密度的影响 | 第36-83
页 |
· 研究背景 | 第36
页 |
· 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36-37
页 |
· 研究目的 | 第36
页 |
· 研究内容 | 第36-37
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7-43
页 |
· 装置构建与植物培养 | 第37-42
页 |
· 供试植物样及水质监测 | 第42
页 |
·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第42-43
页 |
· 酶液提取 | 第43
页 |
· 可溶性蛋白含量及酶活测定 | 第43
页 |
· 植株的氮磷积累量及生物量测定 | 第43
页 |
· 数据统计分析 | 第43
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3-82
页 |
· 植物生理状况日变化及栽植密度的影响 | 第43-56
页 |
· 净化槽水质日变化及植物栽植密度的影响 | 第56-82
页 |
· 本章小结 | 第82-83
页 |
第三章 处理黑臭河水过程中长期曝气对睡莲、梭鱼草的形态、生理状况及净化效果的影响 | 第83-103
页 |
· 研究背景 | 第83
页 |
· 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83-84
页 |
· 研究目的 | 第83-84
页 |
· 研究内容 | 第84
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84
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84-101
页 |
· 长期连续曝气对植物形态、生理特性的影响 | 第84-91
页 |
· 长期连续曝气对净化槽中水质的影响 | 第91-101
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1-103
页 |
第四章 处理黑臭河水过程中睡莲与梭鱼草的形态、生理特性及净化效果的比较 | 第103-119
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3
页 |
· 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103
页 |
· 研究目的 | 第103
页 |
· 研究内容 | 第103
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103-104
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104-118
页 |
· 睡莲与梭鱼草的形态、生理特性比较 | 第104-109
页 |
· 两个净化槽的水质比较 | 第109-118
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8-119
页 |
第五章 植物根区微生物群落结构动态的ERIC-PCR分析 | 第119-130
页 |
· 研究背景 | 第119-121
页 |
· 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121
页 |
· 研究目的 | 第121
页 |
· 研究内容 | 第121
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121-122
页 |
· 装置构建与采样 | 第121
页 |
· DNA的提取、纯化及测序鉴定 | 第121-122
页 |
· ERIC-PCR指纹图谱分析 | 第122
页 |
· 微生物群落的ERIC-PCR遗传指纹图分析 | 第122
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122-129
页 |
· 不同季节梭鱼草根区微生物群落结构的ERIC-PCR遗传指纹图分析 | 第123-125
页 |
· 秋季梭鱼草根区微生物群落结构日变化的ERIC-PCR遗传指纹图分析 | 第125-127
页 |
· 夏季不同净化槽中梭鱼草根区微生物群落结构的ERIC-PCR遗传指纹图分析 | 第127-129
页 |
· 本章小结 | 第129-130
页 |
第六章 工程示范-以工业河支流张泾河的治理为例 | 第130-144
页 |
· 研究背景 | 第130-131
页 |
· 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131
页 |
· 研究目的 | 第131
页 |
· 研究内容 | 第131
页 |
· 试验材料与现场施工及采样分析 | 第131-134
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134-143
页 |
· 本章小结 | 第143-144
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44-147
页 |
· 论文结论 | 第144-145
页 |
· 论文创新 | 第145-146
页 |
· 研究展望 | 第146-147
页 |
附录一 英文缩写说明 | 第147-148
页 |
附录二 博士期间学术成果 | 第148-149
页 |
参考文献 | 第149-159
页 |
后记:致谢 | 第159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