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6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14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4-19页 |
一、国内文献综述 | 第14-18页 |
二、国外文献综述 | 第18-19页 |
第三节 核心概念诠释 | 第19-21页 |
一、工业机器人专业 | 第19页 |
二、中等职业教育 | 第19-20页 |
三、人才培养目标 | 第20-21页 |
四、人才培养模式 | 第21页 |
第四节 研究总体设计 | 第21-25页 |
一、研究目标 | 第21-22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2页 |
三、研究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四、研究思路 | 第24-25页 |
第五节 研究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25-26页 |
一、研究的可能创新之处 | 第25页 |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25-26页 |
第二章 数据准备 | 第26-56页 |
第一节 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表述现状 | 第26-30页 |
一、调查目的及对象 | 第26页 |
二、调查方法 | 第26页 |
三、调查结果分析 | 第26-30页 |
第二节 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建设现状 | 第30-37页 |
一、调研目的 | 第30-31页 |
二、调查对象 | 第31页 |
三、问卷设计维度 | 第31页 |
四、调查的信度和效度和分析 | 第31-32页 |
五、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第32-36页 |
六、访谈结果分析 | 第36-37页 |
第三节 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学生成才需求 | 第37-46页 |
一、调查目的及内容 | 第37页 |
二、问卷设计及调查样本 | 第37-38页 |
三、在校生调查结果分析 | 第38-43页 |
四、毕业生调查结果 | 第43-46页 |
第四节 工业机器人企业人才需求 | 第46-54页 |
一、调查目的及样本 | 第46-47页 |
二、调查信度和效度 | 第47页 |
三、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第47-54页 |
第五节 工业机器人市场人才需求 | 第54-56页 |
一、调查目的及样本 | 第54页 |
二、调查结果分析 | 第54-56页 |
第三章 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现状问题归因分析 | 第56-60页 |
第一节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 第56-57页 |
一、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类型表述随性化 | 第56页 |
二、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层次重复交叉 | 第56页 |
三、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规格淡化 | 第56-57页 |
四、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就业岗位缺乏针对性 | 第57页 |
第二节 专业课程设置 | 第57-58页 |
一、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体系整体构建不足 | 第57-58页 |
二、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内容过于广泛 | 第58页 |
第三节 专业教学基础建设 | 第58-59页 |
一、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师资建设缺乏科学管理机制 | 第58-59页 |
二、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滞后 | 第59页 |
第四节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 第59-60页 |
第四章 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策略 | 第60-69页 |
第一节 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总要求 | 第60-62页 |
一、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多主体要求 | 第60-61页 |
二、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适应性要求 | 第61页 |
三、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针对性要求 | 第61-62页 |
四、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明确性要求 | 第62页 |
第二节 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方向 | 第62-65页 |
一、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类型定位 | 第62页 |
二、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层次定位 | 第62-63页 |
三、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规格定位 | 第63-65页 |
四、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岗位定位 | 第65页 |
第三节 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构建 | 第61-67页 |
一、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的总体框架 | 第65页 |
二、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表达形式 | 第61-67页 |
第四节 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模式 | 第67-69页 |
一、“五年一贯制”中高衔接模式,采取纵向水平提升模式 | 第67-68页 |
二、“4+2”中高衔接模式,采取横向水平提升模式 | 第68页 |
三、“四三分段”中本衔接模式,纵横延伸模式 | 第68-69页 |
第五章 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途径的建议 | 第69-75页 |
第一节 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建设 | 第69-70页 |
一、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体系 | 第69-70页 |
二、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内容 | 第70页 |
第二节 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教学基础建设 | 第70-72页 |
一、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 第70-72页 |
二、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实训基地建设 | 第72页 |
第三节 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 第72-75页 |
一、“贯穿式”工学结合模式 | 第73-74页 |
二、“三明治式”工学交替模式 | 第74-75页 |
结语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1页 |
附录1 | 第81-82页 |
附录2 | 第82-84页 |
附录3 | 第84-85页 |
附录4 | 第85-88页 |
附录5 | 第88-90页 |
附录6 | 第90-92页 |
附录7 | 第92-95页 |
附录8 | 第95-96页 |
附录9 | 第96-97页 |
致谢 | 第97-9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8-99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 第99-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