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3-25页 |
· 研究的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第13-15页 |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5-16页 |
·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 研究综述 | 第16-20页 |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6-20页 |
· 研究述评 | 第20页 |
· 研究设计与分析思路 | 第20-23页 |
·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 研究思路 | 第21-23页 |
·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23-25页 |
·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3-24页 |
· 研究的不足 | 第24-25页 |
第二章 流域水资源利用生态补偿机制概述及理论基础 | 第25-34页 |
· 流域水资源利用生态补偿机制概述 | 第25-27页 |
· 流域水资源利用生态补偿的实质 | 第25-26页 |
· 流域水资源利用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的必要性分析 | 第26-27页 |
· 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基本原则 | 第27-28页 |
· 公平公正、权责相当原则 | 第27页 |
· 责任明确区分原则 | 第27页 |
· 差异性原则 | 第27-28页 |
· 实践与推广相结合原则 | 第28页 |
· 流域水资源利用生态补偿机制的理论基础 | 第28-34页 |
· 法学理论 | 第28-30页 |
· 生态学理论 | 第30-32页 |
· 经济学理论 | 第32-34页 |
第三章 共建共享的流域水资源利用补偿机制建立与地区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 第34-44页 |
· 共建共享流域水资源利用补偿机制理论分析 | 第34-39页 |
· 共建共享流域水资源利用生态补偿机制的特征分析 | 第34页 |
· 共建共享流域水资源利用补偿机制的理念价值分析 | 第34-39页 |
· 共建共享的流域水资源利用生态补偿机制建立与地区发展的相关性 | 第39-44页 |
· 发展目标的相关性 | 第39-41页 |
· 现实的契合性 | 第41-43页 |
· 发展优势的互促性 | 第43-44页 |
第四章 长江流域水资源利用生态补偿及补偿机制现状分析 | 第44-67页 |
· 长江流域概况与水资源利用现状 | 第44-58页 |
· 长江流域概况 | 第44-45页 |
· 长江流域水资源利用现状 | 第45-52页 |
· 长江流域水质与评价 | 第52-55页 |
· 长江流资域水源供需面临形势分析 | 第55-58页 |
· 长江流域水资源利用生态补偿现状 | 第58-62页 |
· 长江流域水资源利用生态补偿回顾 | 第58-60页 |
· 长江流域水资源利用生态补偿的回顾总结 | 第60-61页 |
· 共建共享的长江流域水资源利用生态补偿的重要性分析 | 第61-62页 |
· 长江流域水资源利用生态补偿机制现状 | 第62-67页 |
· 长江流域水资源利用生态补偿机制回顾 | 第62-64页 |
· 长江流域水资源利用生态补偿机制的回顾总结 | 第64-65页 |
· 共建共享的长江流域水资源利用生态补偿机制的重要性分析 | 第65-67页 |
第五章 国内外流域水资源利用生态补偿经验与启示 | 第67-77页 |
· 国外水资源利用生态补偿典型模式分析 | 第67-70页 |
· 美国纽约市清洁供水购买模式 | 第67页 |
· 德国横向转移支付模式 | 第67-68页 |
· 厄瓜多尔信用基金模式 | 第68-69页 |
· 哥斯达黎加FONAFIFO生态服务付费模式 | 第69-70页 |
· 跨国流域水资源利用合作分析 | 第70-71页 |
· 尼罗河流域水资源利用合作分析 | 第70-71页 |
· 大湄公河流域水资源利用合作分析 | 第71页 |
· 我国现行流域水资源利用生态补偿模式分析 | 第71-73页 |
· 东阳—义乌政府主导模式 | 第71-72页 |
· 张掖市市场参与模式 | 第72-73页 |
· 经验与启示 | 第73-77页 |
· 注重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快横向转移步伐 | 第73-74页 |
· 完善的政策法律体系是流域生态补偿的重要保障 | 第74-75页 |
· 重视市场交易的作用 | 第75-76页 |
· 建立流域合作管理制度,引入公众参与机制 | 第76-77页 |
第六章 共建共享的长江流域水资源利用生态补偿的运行规则 | 第77-92页 |
· 共建共享的长江流域水资源利用生态补偿管理组织 | 第77-78页 |
· 共建共享的长江流域水资源利用的生态补偿方式 | 第78-83页 |
· 流域生态补偿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 第78-79页 |
· 共建共享的长江流域水资源利用生态补偿方式及其配置标准 | 第79-82页 |
· 共建共享的长江流域水资源利用生态补偿方式的实现途径 | 第82-83页 |
· 共建共享的长江流域水资源利用生态补偿标准 | 第83-86页 |
· 流域水资源利用生态补偿标准的常见测算方法 | 第83-84页 |
· 共建共享的长江流域水资源利用生态补偿标准的基础与依据 | 第84-85页 |
· 共建共享的长江流域水资源利用的生态补偿标准的确定 | 第85-86页 |
· 共建共享的长江流域水资源利用生态补偿资金的来源 | 第86-90页 |
· 政府财政转移支付 | 第86-87页 |
· 水资源费用征收 | 第87-88页 |
· 争取市场融资支持 | 第88-90页 |
· 共建共享的长江流域水资源利用生态补偿的制度 | 第90-92页 |
· 长江流域水资源利用生态补偿现行制度情况 | 第90-91页 |
· 共建共享的长江流域水资源利用生态补偿制度构架 | 第91-92页 |
第七章 共建共享的长江流域水资源利用生态补偿机制建设 | 第92-103页 |
· 共建共享的长江流域水资源利用生态补偿管理组织机制建设 | 第92-95页 |
· 流域水资源利用生态补偿综合平台建设 | 第92-94页 |
· 社会公众参与补充管理 | 第94-95页 |
· 建立长江流域水资源利用生态补偿协同组织 | 第95页 |
· 共建共享的长江流域水资源利用生态补偿规则耦合机制建设 | 第95-99页 |
· 科学规划利益分配 | 第96-97页 |
· 实施奖惩分明的长效激励机制 | 第97页 |
· 强化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 | 第97-98页 |
· 发挥制度规范作用 | 第98-99页 |
· 共建共享的长江流域水资源利用生态补偿纠纷解决机制建设 | 第99-103页 |
· 尽快出台流域水资源利用生态补偿专项立法 | 第99-101页 |
· 加强社会中间层参与协调 | 第101-102页 |
· 疏通合法利益表达的障碍 | 第102-103页 |
第八章 共建共享的长江流域水资源利用生态补偿运行机制配套措施 | 第103-109页 |
· 强化流域水资源利用生态安全观 | 第103-104页 |
· 深化共建共享流域生态补偿理论研究 | 第104-107页 |
· 深化流域生态补偿基础理论研究 | 第104-105页 |
· 深化共建共享流域生态补偿的可操作性理论研究 | 第105-106页 |
· 深化共建共享流域生态补偿制度保障理论研究 | 第106-107页 |
· 构建共建共享流域区域发展评价系统 | 第107-108页 |
· 加强生态补偿文化多方位培植 | 第108-109页 |
第九章 结束语 | 第109-113页 |
· 研究结论 | 第109-112页 |
· 研究展望 | 第112-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20页 |
附录一 | 第120-123页 |
附录二 | 第123-124页 |
附录三 | 第124-125页 |
致谢 | 第125-126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