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1 绪论 | 第12-24页 |
· 马克斯克鲁维酵母的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 紫外诱变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 纤维素燃料乙醇研究进展 | 第14-23页 |
· 纤维素燃料乙醇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纤维素原料的结构组成 | 第15-16页 |
· 纤维素预处理工艺的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 纤维素糖化工艺的研究现状 | 第19页 |
· 纤维素燃料乙醇发酵工艺的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 抑制物的研究 | 第22-23页 |
·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 第23-24页 |
· 研究内容 | 第23页 |
· 研究意义 | 第23-24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4-29页 |
· 实验材料 | 第24-25页 |
· 菌株及样品来源 | 第24页 |
· 主要试剂 | 第24页 |
· 培养基 | 第24-25页 |
· 实验方法 | 第25-29页 |
· 酵母菌显微形态观察 | 第25页 |
· 酵母菌总菌计数 | 第25页 |
· 酵母菌活菌计数 | 第25页 |
· 酒精度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25页 |
· 酵母菌葡萄糖酒精发酵方法 | 第25-26页 |
· 酵母菌紫外诱变及筛选方法 | 第26-27页 |
· 还原糖的测定方法 | 第27页 |
· 木薯粉中总糖和还原糖的测定 | 第27页 |
· 木薯酒精发酵 | 第27-28页 |
· 酒精度的测定方法 | 第28页 |
· 蒸汽爆破玉米秸秆中抑制物的测定 | 第28-29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29-58页 |
· 马克斯克鲁维酵母HY32形态观察 | 第29-30页 |
· 马克斯克鲁维酵母HY32细胞形态观察 | 第29页 |
· 马克斯克鲁维酵母HY32菌落形态观察 | 第29-30页 |
· 马克斯克鲁维酵母HY32紫外诱变结果 | 第30-34页 |
· 马克斯克鲁维酵母HY32的紫外诱变致死率曲线的绘制 | 第30-31页 |
· 高产乙醇突变株的初筛 | 第31页 |
· 高产乙醇突变株的复筛 | 第31-32页 |
· 突变株的葡萄糖酒精发酵 | 第32-34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34页 |
· 马克斯克鲁维酵母HY32葡萄糖酒精发酵 | 第34-37页 |
· 乙醇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4-35页 |
·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5页 |
· 马克斯克鲁维酵母HY32与酿酒酵母TRADY在不同温度下发酵葡萄糖产酒精比较 | 第35-36页 |
· 马克斯克鲁维酵母HY32与马克斯克鲁维酵母标准菌株(32920;2.1549)发酵产酒精比较 | 第36-37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37页 |
· 马克斯克鲁维酵母HY32木薯粉酒精发酵 | 第37-44页 |
· 料水比对木薯酒精发酵的影响 | 第38页 |
· 发酵时间对木薯酒精发酵的影响 | 第38-39页 |
· 接种量对木薯酒精发酵的影响 | 第39-40页 |
· 发酵温度对木薯酒精发酵的影响 | 第40页 |
· 液化时间对木薯酒精发酵的影响 | 第40-41页 |
· 液化温度对木薯酒精发酵的影响 | 第41-42页 |
· 液化酶用量对木薯酒精发酵的影响 | 第42页 |
· 糖化酶用量对木薯酒精发酵的影响 | 第42-43页 |
· 硫酸铵添加量对木薯酒精发酵的影响 | 第43-44页 |
· 初始pH值对木薯酒精发酵的影响 | 第44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44页 |
· 马克斯克鲁维酵母发酵蒸汽爆破玉米秸秆的影响因素 | 第44-50页 |
· 发酵温度对玉米秸秆酒精发酵的影响 | 第44-45页 |
· 玉米秸秆固形物含量对酒精产量的影响 | 第45-46页 |
· 酶添加量对酒精产量的影响 | 第46-47页 |
· 发酵时间对酒精产量的影响 | 第47页 |
· 酶解时间与发酵时间对酒精产量的影响 | 第47-48页 |
· 不同稀释度的发酵液对乙醇产量的影响 | 第48-49页 |
· 乙酸含量对马克斯克鲁维酵母HY32菌数的影响 | 第49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49-50页 |
· 马克斯克鲁维酵母HY32和东方伊萨酵母Z1发酵性能比较 | 第50-55页 |
· 马克斯克鲁维酵母HY32和东方伊萨酵母Z1在蒸汽爆破玉米秸秆固体培养基上的菌落形态 | 第50-51页 |
· 温度及抑制物耐对东方伊萨酵母Z1的影响 | 第51页 |
· 马克斯克鲁维酵母HY32和东方伊萨酵母Z1发酵性能比较 | 第51-54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54-55页 |
· 高浓度纤维素乙醇发酵 | 第55-58页 |
· 玉米秸秆原液与高浓度玉米秸秆发酵比较 | 第55-57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57-58页 |
4 总结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硕士攻读期间研究成果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