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2页 |
第一节、选题的缘起 | 第8-9页 |
第二节、选题目的和意义及概念界定 | 第9-12页 |
一、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第10-12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阐释 | 第12-29页 |
第一节、文献综述 | 第12-19页 |
一、甘南藏区双语教育研究 | 第12-13页 |
二、藏区双语教育研究 | 第13-16页 |
三、国内外有关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相关研究 | 第16-19页 |
第二节、理论范式 | 第19-29页 |
一、本研究采用的理论范式简述 | 第19-22页 |
二、藏族中小学双语教育语言文化生态分析模式具体说明 | 第22-29页 |
第三章 甘南藏区双语教学的历史,现状调查 | 第29-41页 |
第一节、甘南藏族概况及藏语使用情况 | 第29-31页 |
一、甘南藏族概况 | 第29页 |
二、甘南藏语使用简况 | 第29-31页 |
第二节、甘南藏汉双语教育的历史、现实与成就及主要问题 | 第31-41页 |
一、新中国成立后甘南藏汉双语教育的发展历程 | 第31-38页 |
二、现实及其成就 | 第38-41页 |
第四章、个案之一:对一所藏族小学语言文化生态环境考察 | 第41-63页 |
第一节、走进卓尼县扎鲁地区的扎鲁小学 | 第41-42页 |
第二节、访谈调查及小结 | 第42-54页 |
一、对卓尼县扎鲁小学校长与教师的访谈(二类模式) | 第42-53页 |
二、访谈小结 | 第53-54页 |
第三节、研究者的观点——对发现的问题进行理论阐释 | 第54-63页 |
一、对三个语言文化环境的介绍说明 | 第54-57页 |
二、对三个语言文化生态环境之间关系的说明 | 第57-63页 |
第五章 个案之二:对一所藏族中学语言文化生态结构考察 | 第63-82页 |
第一节、甘南州合作藏族中学介绍 | 第63-64页 |
第二节、访谈调查及小结 | 第64-75页 |
一、合作藏族中学教师的观点及小结(以藏为主和以汉为主两类模式) | 第64-72页 |
二、藏族中学生的观点及小结(以藏为主和以汉为主两类模式) | 第72-75页 |
第三节、问卷分析 | 第75-77页 |
第四节、研究者的观点——失衡的语言文化生态结构 | 第77-82页 |
一、对四个语言文化生态时段(结构)的解释说明 | 第77-78页 |
二、纵向的三个语言文化生态结构的演化趋势:适应、优化、良性循环及可持续发 | 第78页 |
展 | 第78-82页 |
第六章 甘南藏族中小学双语教育发展模式初探 | 第82-96页 |
第一节、正梯形模式(藏语为先、藏汉同步,藏汉兼通) | 第82-91页 |
一、模式说明 | 第82-84页 |
二、实施的条件和理由 | 第84-88页 |
三、实施的基本思路 | 第88-91页 |
第二节、关于未来的设想:大学及其后双语发展模式 | 第91-96页 |
一、"倒梯形模式"说明 | 第91-92页 |
二、解决的途径 | 第92-96页 |
结束语 | 第96-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2页 |
一、中文专著类 | 第97-98页 |
二、译著类 | 第98页 |
三、期刊论文 | 第98-100页 |
四、学位论文 | 第100页 |
五、其它文献 | 第100-101页 |
六、外文类 | 第101-102页 |
附录 | 第102-10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08-110页 |
后记 | 第110页 |